西津渡街――别样情怀

时间:2022-10-01 05:59:25

镇江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旖旎,以“天下第一江山”、“天下第一泉”闻名于天下。金山之绮丽,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险峻,丰姿各异、气势非凡、闻名遐迩,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

镇江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历史上曾多次成为江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故人才辈出,文人荟萃。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画家曾纷沓而来,留连于此,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镇江不仅是吴文化的摇篮,而且也是宋、齐、梁三朝帝王的故乡。《昭明文选》、《文心雕龙》、《梦溪笔谈》等旷世巨著均完成于镇江。宋朝伟大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沈括(1031~1095)、宋朝书画家米芾(1051~1107)、清末小说家刘鹗(1857~1909)、现代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1892~1973)等都曾生活于此。沈括故居梦溪园和赛珍珠故居就坐落于这座城市内。历代著名文人李白、孟浩然、张祜、苏轼等曾造访于此,并留下为世人传诵的篇章。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期间,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的壮丽诗篇。《白蛇传》中的“白娘子水漫金山”的千古传奇、《三国演义》中的甘露寺刘备东吴招亲的千古佳话、明朝话本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传奇故事,这一切给镇江这座古老的城市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西津渡”位于镇江市云台山(蒜山)北麓。西津渡,又名蒜山渡,蒜山亦作算凶。相传,三国时,周瑜与武侯曾在此商议拒曹大计而得名。据说当时曹操大兵压境,诸葛亮来东吴与周瑜共商破曹之策,于是二人各将谋略书于手掌中,伸开时均为一个“火”字。历史上有“火烧赤壁”之说,此策便是谋于此山。

位于渡口的古街为西津渡街又称宋元古街,历史上曾经是大江南北商贾云聚交易的一条繁华古街,始建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和发展,融会了五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记录了古城镇江当年依江而兴,临渡而旺的发展历史。古街为东西走向,长近500米,宽约3米,是一条依附于山坡栈道而建的长江南北交通的古渡口,六朝时称西津渡,三国时改称蒜山渡,唐代又称金陵渡。古时的西津渡街,店铺林立,商贾云聚,十分繁荣。时过境迁,今日的西津渡街仍然保留着当年的古建筑风貌。西津渡街过街石塔、观音洞、救生会三处遗址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2001年度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在参观这条古街后说:“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

仲夏的一天傍晚,我怀着无限遐想探访了心仪已久的西津渡街。昔日这里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当年的渡口已名存实亡。暮色中的小街,万家灯火,缕缕炊烟,飘缈于星空。西津渡街有五十三级台阶,人称“五十三坡”,取自佛教五十三佛,五十三参之意。古街的路面是用石板铺成,随着时光流逝,石板路上留下深深车辙印痕。我漫步在曲径通幽的小街上,在近500米的古街上一睹了唐代码头、宋代街道、元代石塔、明代的观音洞、清代救生会以及近代英国领事馆建筑风采,如同走进了悠悠的时光隧道,与时光逆向而行,感受历史的沧桑。此时我不由想起了唐代诗人张祜的七言绝句《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日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诗中的“金陵渡”是指西津渡口,现为西津渡街。镇江在初唐(武德九年)时称金陵。古代镇江,一直就是沟通大江南北的要冲,无论春秋时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国的京口,金陵渡都是当时的军事重地和交通要津。张祜的这首千古绝唱对古渡口作了生动的描述。美丽的绝句仿佛把我带到昔日波涛滚滚的扬子江,江阔浪险、舟泊竞驶、桅杆如林、万商云聚的盛景。漫步在静谧的小街,穿过月光下清寂的过街石塔,站在待渡亭旁,遥望北方的长江,依稀可闻惊涛拍岸之声,感悟千帆竞渡之胜境。如今眺望江面鲜有船只来往,但已失去往日风帆云集的景象。然而蜿蜒的“千年古街”已被岁月打磨得犹如一块陈玉,而愈发晶莹剔透,光彩照人。古街的历史风貌保存依,日,街巷布局完整。古街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香炉升起的袅袅青烟,弥漫在老街和古塔周围,透过烟雾望去,深巷古宅更显苍茫和厚重。夜深了,月光洒在斑驳的石板小街上,灰暗印街灯下老人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在纳凉,小街上偶尔可见身材娇好、容貌俏丽的女子飘然而去,三三两两的年轻小伙子坐在石阶上神聊,孩子们也许进入了梦乡。整条小街都弥漫在诗情画意之中。我也深深地沉醉于这一千年古街,迷失在这片沉寂的夜色之中。

在这条蜿蜒曲折的古街上,唐、宋、元、明、清历朝遗迹犹存。唐代的码头、元代的昭关石塔、明代的观音洞、清代的待渡亭和救生会均完好保留。小街的东面有一刻有“枕江”字样的券门,意为历史上西津渡街枕于长江之上。在这处券门附近还保留有古炮和炮台。沿着小街逶迤西去,在沿坡而设置的四道券门印门楣上分别刻有“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等名人的题字石刻。铜鼎、香炉、石碑沿街随处可见。古街的路面是用石板铺成,随着时光流逝,石板路上也留下深深车辙印痕。古街两侧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格局。临街建筑多为二层小楼,雕花栏杆,朱红色花格窗棂,古香古色。西南小码头街的飞阁翘檐的店房和斑驳的民居仍保留昔日的风韵。这里的建筑为江南清代民居特色,门楣上镌刻长安里、吉瑞里等字样,层层深院,进进房屋,相互连通,自成一体。这一切无不向人们娓娓述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位于西津渡街中央的过街石塔(昭关石塔)为元武宗敕建,由能工巧匠刘高而作,竣工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或稍前,是我国惟一保留完整、年代最久的喇嘛式过街石塔,因塔基上刻有“昭关”二字而得名。塔高约6米,塔身置于四根立柱的石台上,南北砌塞,东北贯通。石塔由云台和上部石塔构成。云台上为青石盖板,东西立面刻有“昭关”。南北立面镌刻梵文六字真言:“崦嘛呢叭咪哄恕薄J塔为二重亚字形须弥座。塔身由宝瓶、伞盖、相轮、四出轩式座基、复钵、基座构成。雕饰莲瓣基座上刻有:“观音曼荼罗”和“黄财曼荼罗”,故从塔下石门经过,观音菩萨保其平安而无灾障;黄财神则佑其生财而致富。按佛经解释,从塔下经过,即为向佛顶礼膜拜。来往行人每从塔下经过,便经历了一次顶礼膜拜。石塔不仅是在营造一种佛教氛围,更是为了祈求保佑来往渡船的平安。西津渡街凌空高悬的过街石塔是一座造型精美、独具匠心、寓意深邃的佛塔。据说,过街石塔目前仅镇江和北京有,但位于北京居庸关的石塔现仅存“云台”,即城门,塔早毁。因此说,镇江的这座石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的元代过街塔,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在石塔的旁边是救生会。唐代诗人孟浩然曾经在《扬子津望京口》写道:“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因当时长江经常有险情,后来,慈善机构于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建立了救生会,救护长江上过往遇险船只和人员。救生会的历史悠久、影响很大,配有红船,是专门从事水上救援工作的慈善机胸。

西津渡历代皆为渡口,清代建起了待渡亭,现石阶及亭尚存。待渡亭为当时京江24景之一。待渡亭是古人迎来送往的小憩避雨场所。亭内竖立汉白玉石刻一块。昔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待渡亭观望江水的潮起潮落,聆听涛声的延绵不绝,演绎着万种风情。

西津渡是我国东南地区漕粮、丝绸等物质北运京师的重要渡口。历代著名文人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陆游、米芾等都在此候船待渡,留下许多为世人传诵的篇章。当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宋熙宁元年(1608)春,王安石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西津渡街与伯先路的交界处,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原英国领事馆,现在是镇江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儿为什么会有英国领事馆?原来在第二次鸭片战争时,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5月,英法联军侵入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议和。在《天津条约》中有一条是增开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为通商口岸,1861年5月10日镇江正式立埠;因此,英国人在镇江设立了英国领事馆。1888年,英国巡捕打死了镇江的一个小贩,激起了镇江人民的强烈愤慨,火烧了英国领事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于1890年在此原址上重建了英国领事馆。

西津渡街具有众多的古迹,是镇江“文脉”所在。当我漫步在古街时,宛如穿越历史长廊,时空隧道,有一种让我心灵震撼的力量。坐落在喧嚣的都市之中的西津渡街静谧得如同“世外桃源”。西津渡街的古老建筑和历史遗存见证了昔日的繁华与荣耀,让人感觉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小街之美,让人萦绕心间,挥之不去。此时,不由让我想起京口第一才女杜秋娘那首《金缕衣》的七言绝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真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首诗不知让多少文人墨客感受到镇江女子的多情,同时也让人感受到镇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当我离开西津渡街时,不由联想起历代文人墨客造访于此,无论是对曲径通幽的小街美景,还是对京口才女的美色都会有一种别样情怀。正如唐代诗人张泌《寄人》的一首七言绝句:“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上一篇:寻常人生的不寻常选择 下一篇:爱情藏在泡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