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时间:2022-07-09 02:18:42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与语文等学科相比显得枯燥、单调而抽象。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以其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和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性的知识传授和令人愉悦的陶冶融为一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

一、运用电教媒体,引情激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恰当利用电教媒体,能很好地创设情境,激感,渲染气氛,震撼人心。例如在“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节中,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Flas——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并把问题贯穿于情境动画之中。孙悟空说:“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1/4。”八戒听了不高兴,喊道:“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1/6,也得给我1/5。”悟空乐了,赶紧切了1/5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为什么比你们吃得少呢?”动画播完后设疑:“你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并从新旧知识的矛盾中激发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二、运用电教媒体,破疑解难

在课堂教学中,把握重点、难点,采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展示知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会新知识。比如: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灯片,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老师通过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灯片色彩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对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又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用红色弧线闪烁演示,使学生建立起“一大格”的清晰表象,再数出钟面上有12大格。接着运用多媒体把钟面放大,用蓝色小方块逐个闪烁显示,帮助学生数出一大格里面有5小格,进而认识到钟面上有60小格。在探究时分关系时,我用课件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转一圈。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1小时=60分,从而轻易地化解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运用电教媒体,增效减负

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中要求“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学会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相关练习时,我创设具体情境:“学校操场长80米,宽50米,扩建时长和宽都增加了20米。”并运用多媒体演示操场扩建前后的示图,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学生根据多媒体显示的扩建示意图,很容易提出问题:(1)求扩建后操场的面积;(2)求扩建后操场增加的面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认清问题的本质,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认知。这样,教师就可不必布置或可少布置课后作业,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如果我们能合理、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能使学生增强基本解题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能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的基本学习方法 下一篇:肢体语言在数学教学中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