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教学片段与评析

时间:2022-07-08 10:35:56

《惊弓之鸟》教学片段与评析

在碧绿的原野上,牛羊惬意地嬉戏玩耍,牧民们信马由缰。天高云淡,悠扬的马头琴在耳边回响。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课堂学习如果也有这样的自由、优美的意境该有多妙。思维的开阔与驰骋永远是语文学习的美好追求,让思维也去“放牧”一回,摆脱禁锢与束缚,课堂将变得充满个性,与众不同。《惊弓之鸟》(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学习到最后部分时,我的课堂就经历过这样一回“高峰体验”。

片段一:眷注文本,在求异变通中让思维“放牧”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杀雁凶手”到底是谁?请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

(“轰”地一声,全班都笑了,又倏地一阵“骚动”。)

生1:更羸是杀雁凶手。因为没有更羸的弦响,大雁在天上就会飞得好好的。

生2:我认为猎人才是杀雁凶手,如果大雁以前没有受过箭伤,受过惊吓,怎么会害怕?又怎么会掉下来呢?

生3:我不同意,我觉得,魏王才是杀雁凶手,是魏王的好奇心让更羸一试,大雁就这样死在了魏王的好奇中。(生笑)

生4:我觉得它的同伴也是杀它的凶手。因为是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更得不到安慰。

(也许是学生开阔的思路触发了大部分学生的灵感,课堂精彩发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生5:这么说来,更羸的这支弓也是杀雁凶手。(生大笑)

生6;大雁自己才是杀雁凶手。它这是在变相自杀。(教室里发出“啊”的一声,然后一阵哄笑。)

评析】这便是思维的第一次放牧,对于“杀雁凶手”的探究,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灵心慧性。他们思维的广阔与变通,源于安全的个性化解说的氛围,也源于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创生,提出了极富个性的“挑战性”问题。更源于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在尊重文本基础上的“天马行空”,对文本做出的“自我”解读。

片段二:切己体察,在激活想象中让思维“放牧”

师:那你们说,这么多与雁死有关的人、物中,罪魁祸首是谁呢?

生:是大雁自己。(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师:(故作不解地)请你们说说理由吧。可以感受一下,大雁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1:当听到“嘣”地一声响的时候,大雁太怕了,所以它是怕死的。

生2:大雁的伤还不足以使它致命。但是大雁一怕,拼命往高处飞时,伤口就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生3:任凭你更羸拉弦嘣嘣嘣,我仍然飞飞飞,就是不害怕,你又怎么能奈何得了我呢?可惜我没有做到。

生4:大雁我哪能想得了那么多,听到拉弦声,我的魂都丢了,一条命也没了半条,好像看到一支箭直直地向我飞来,糊里糊涂就送了性命。

【评析】思维发散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统一认识,有了上例的铺排,本片断中,学生对“罪魁祸首”的认识却是惊人一致。但学生对理由的阐述表达却大不相同,他们切己体察,激活内心视像,进入大雁的内心世界,细腻的联想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于是在相同的问题中,学生揣摩大雁的内心感受,勾兑心灵感应,让思维第二次获得无限驰骋的空间。

片段三:触类旁通,在创造表达中让思维“放牧”

师:是啊,学习至此,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吗?

生1:以前受过惊吓,现在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害怕得不行。

生2:以前的伤痛成为了自己永远的苦痛。

生3:那就是慢性自杀。

师:好,那你们说说,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惊弓之鸟”的状况?请你联系生活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1:老鼠一听到猫“喵喵”的叫声就成了“惊弓之鸟”。

生2:一听到这个名字,城里的敌人都成了“惊弓之鸟”。

生3:被蛇所惊吓过的人,一见到井绳,常常毛骨悚然,这就是“惊弓之鸟”的表现。

生4:我考试考了69分,回家后,爸爸的一声大叫,都会使我成“惊弓之鸟”。

……

【评析】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迁移运用”中,我的第三次问题似乎已变得水到渠成。于是学生前后关联,有了对课题内涵“原汁原味”的个性化解说:链接生活储存,激活想象,触类旁通,点击了“惊弓之鸟”的生活原形。于是,在空间广阔的创造性表达中,这一个词语就不再是干瘪死板的,变得有血有肉,成了学生脑海中“鲜活”的词汇元素,储存进了学生的心底。这思维的第三次“放牧”,掀起了课堂的又一个高潮。

【总评】课堂的沸腾,源于在这样没有“思维围墙”的课堂中,学生的“自由心灵”与童心天性相融,而学生的畅快与舒展是课堂的主旋律,呈现出缤纷之色,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这一切皆因让思维在广阔的原野中“放牧”:首先“牧场”放飞了“孩子的天性”。试想:“杀雁凶手”“罪魁祸首”什么时候出现在孩子身上?那不是孩子游戏时的“专用名词”吗?难怪孩子会那么热衷于此,那么倾心投入。只有善解童心才能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与激情;其次是在“生活”的这一片肥沃土地上“放牧”,说说生活中“惊弓之鸟”的事例,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灵性与悟性。学生的语言与平时生活结合得那样自然而又恰到好处。思维的闸门因为与生活的联系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惊弓之鸟”的意蕴、内涵就在生活的化解中得到了最好的阐释,运用也变得信手拈来,毫不费劲,谱写了精彩的课堂。(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龙港潜龙学校)

E-mail:

上一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片段与赏析 下一篇:教师与文本对话的四个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