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的手机

时间:2022-07-08 08:52:59

云上的手机

关于智能手机的崛起,一个绕不开的时间点是2007年。这一年,iPhone诞生于苹果公司,对于“果粉”而言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因为乔布斯重塑了手机的定义。

苹果手机的成功,除了流畅的设计、极简的操作、强大的系统商店之外,真正令其屹立不倒的,是硬件、软件、内容和服务的垂直整合。这样的成功影响了谷歌的战略,在已经为多家手机终端厂商提供系统应用之后,这家互联网巨头终于开始“不务正业”地进军手机硬件领域,并且成绩斐然。后来者还有微软+诺基亚、三星、索尼……如今,中国的IT界也闻风而动。当然,云服务平台同样在这场战役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机时代轮替

曾几何时,以摩托罗拉为代表的移动电话总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受追捧的程度不逊于今天的苹果,然而,这个尘封了一代人记忆的手机帝国几乎在旦夕之间轰然倒塌。

1969年,当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漫步月球时,正是依靠着摩托罗拉的无线设备,说出了那句流芳百世的“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昨日之辉煌,更凸显了今日之衰颓。

2012年5月19日,中国商务部网站公告,正式批准了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这桩全球最大手机厂商收购案跨过了最后一道门槛,这宗125亿美元的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

摩托罗拉帝国被挑战的根源是迅速发展的手机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成功的定义一直在急剧变化。2005年,摩托罗拉以超薄的Razr手机而一鸣惊人,因为当时的形状是使手机与众不同的主要因素。

如今,关注点却转移到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上。摩托罗拉因与Android合作较早而获益。不过,对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关注加大了手机生产商使自己产品脱颍而出的难度,摩托罗拉手机不再那么特别。正如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所言:“传统手机企业将手机看作手机,而智能手机生产者将手机当作电脑来设计”。

事实上,收购摩托罗拉只是谷歌迈出的第一步。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互联网公司和通信公司的文化融合、安卓阵营的加速分化,是摆在谷歌面前的问题。后者必须“以时间换空间”,考虑如何在收购之后,尽快实现“1+1>2”。

其实,从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开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IT企业的动荡一直没有间断。苹果公司CEO换帅,关于苹果公司的未来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而谷歌把刚刚收购摩托罗拉获得的9项专利,迅速转给合作伙伴HTC,支持HTC反诉苹果侵犯专利。我们发现,这些事件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焦点,那就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产品。

同样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诺基亚,似乎与摩托罗拉有着不谋而合的“命运”。

IDC数据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诺基亚虽然在全球市场仍保有24.2%的市场份额,但较去年同期 33.8%的份额相比已经下滑了不少,中国市场出货量更是环比下降高达52%。同期苹果iPhone出货量达到了2030万部,超过了诺基亚的1670万部,争得智能手机老大的位置,结束了诺基亚连续15年老大的历史。诺基亚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在微软的身上。

世界知名大公司之间的混战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诉讼、结盟、并购、合作,这些眼花缭乱的动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抢滩移动互联市场未来的巨大空间。反观中国,国内互联网巨头们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同样展开了“圈地大战”,战事之火热甚至不惜上演“全武行”。

兵家必争之地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去之后,移动互联网成为了继互联网之后最伟大的造富之地,而手机则成为无可辩驳的最强大终端之一。

纵观IT时代, IT技术每一次形态变化的结果,都是让更多的人得尝享用,与此同时,IT技术本身也得到不断地扩散。在长波理论看来,主导技术的颠覆作用与其扩散的范围和速度正相关,比如智能手机的平板电脑的发展历程。从苹果谷歌到阿里小米,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奋不顾身地扎入“做手机”的新战场。

IDC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是4.9亿部,远远超过PC出货量的3.5亿台。更有报道称,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智能手机消费国。中国在市场中所占份额为22%,而美国的比例则为16%。显然,智能手机在中国普及,带来的可能性之一,就是未来的互联网主要的接入设备是手机。

为了占据更多的用户资源,推广自身互联网,人人都爱上了智能手机。于是乎,阿里巴巴做手机、小米做手机、百度做手机;号称经过半年的思考终于做出一个艰难决定的周鸿祎做手机;教过英语、砸过冰箱、打过嘴架的罗永浩也说要做手机……

打酱油者暂且不论,对于互联网大佬们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将他们现有的优势复制到移动互联网上去。

小米手机去年率先出马,推出双核CPU手机的同时,祭出了当时颇具震撼的1999元低价,借此成功塑造起性价比出众的品牌形象,获得不少拥趸。小米科技CEO雷军反复用“梦想”形容创办小米的初衷,“小米要成功,一定要做一家全能型公司,软件、互联网、硬件面面俱到,面面都要强”。

同年年底,阿里巴巴联合天语推出了阿里云手机,除了常见的智能手机功能外,最核心的优势是集成多种淘宝工具和数据,以享商户和消费群。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就出现了这种国外所没有的,互联网巨头与硬件厂商合作,抢滩手机终端的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将硬件与软件结合,着眼于在用户的后期服务上盈利。

百度随后接棒,与戴尔合作推出一款高端智能手机,最终却因售价过高等原因,市场反响平平。吃一堑长一智。2012年5月15日,百度推出面向低端市场的899元、低价智能手机,相比其2011年首款3000元的智能机,价格足足低了三分之二。虽然百度和阿里巴巴都打云概念的这张牌,但百度的“云”重在搜索,阿里巴巴的“云”主打网购。两者都结合了自身最强大的优势。

同样在5月15日,已经先声夺人的小米手机也试图在低价市场再分一杯羹:它了一款低配的手机“小米青春版”,相比标准版的小米手机,这款低价版价格降到了1500元。

一个月后,海尔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阿里云)在北京宣布,双方将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两个领域展开深入合作,阿里云了阿里云OS 2012夏季版,同时搭载全新云OS的首款云智能手机“劲-Zing”系列也正式亮相。海尔成为阿里云OS合作的第二家国内手机厂商。

如上种种彻底刺激了从“不甘寂寞”的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在经历过“艰难”抉择之后,他宣布了进军智能手机的决定:“360作为一个开放平台自己不做手机,但我们决定和国际国内厂商合作,推出多款360用户特供机,希望伙伴基本是零利润把高配置智能手机特供给360用户。” 周鸿祎进军手机态势凶猛。继与华为合作推出首款特供机“华为闪耀”后,第二批针对学生的999元360特供机又将在7月上市。

谁的“珍珑棋局”?

如今,智能手机市场正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对于互联网企业炮制的智能手机大戏,似乎没人能够准确地猜透结局。

对于互联网企业与硬件企业的联手,业界对此褒贬不一。认为利好在于短平快,可迅速合并用户者有;认为这对传统手机厂商并不公平,似乎他们只成了互联网企业利用的工具者亦有。

用周鸿祎话说,互联网公司可以帮助传统手机厂商实现转型,从营销推广、销售渠道、商业模式、用户体验上得到互联网的临幸。如今是为未来争取移动互联网入口的绝佳时刻,而纯硬件厂商又面临专利难题举步维艰。

艾瑞咨询在《2011~2012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研究报告》中写道:显而易见,互联网公司进入智能手机市场是对用户的争夺,目的是为移动互联网领域发展做准备。从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之争来看,短时间内还难分胜负能够获得多少用户,下一步移动互联网的布局如何发展,如何盈利还未可知,面对众多的未知因素,互联网公司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前途令人堪忧,但可以明确的是,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更有分析指出,在中国做云计算的成本比之美国高出3倍不止。

更有分析指出,目前国内有资格跟洋品牌过招的就只有华为和中兴,关键是它们还拥有自身品牌,而互联网公司除了小米之外更多的是采用贴牌代工形式做手机。其商业模式无非是植入互联网公司的应用,通过收费服务或者游戏等增值形式获取利润,加上政府补贴和广告费用,以此来为硬件成本埋单。甚至有人将其与曾经席卷全国的“山寨手机”相提并论。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就在微博直接喊话,列举出互联网公司做手机的五宗罪,认为互联网公司做手机绝大部分会失败,唱衰360进军手机行业。在他看来,互联网公司做手机会失败不仅是因为企业基因不同,更主要的是这些企业只是为了嵌入自己的服务,争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不以用户需求为使命,而为嵌入自己服务为目标,无法得到用户口碑”。“不愿意嵌入用户爱戴的竞争对手的服务会被诟病”。

对此,周鸿祎辩解称:“所以360自己不做手机,而是借助360对互联网的理解和资源帮助手机厂商转型互联网模式。”而百度此前也坦诚表示,与长虹合作的千元机,主要是针对2000元以下的用户体验,不能与四五千元的苹果手机用户体验进行比较。

苹果、谷歌、微软;腾讯、阿里、百度;以及小米、中兴、华为, 3方面9巨头,构筑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战国割据,在安全和云平台等等概念背后,真正令人期待的是技术的创新和服务的贴心。

上一篇:家乐一个国际品牌的农村行动 下一篇:时尚“奥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