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不合”情意,言“不为”心声

时间:2022-07-08 08:52:33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众所周知的,但有的时候,写作者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愿意在诗歌中直接吐露自己的感情,那么在探究这类诗歌情感时,我们就要注意摆脱诗歌中景物带来的误导,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

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红日似火,西边却阴雨绵绵,看似无情实则情深意浓。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很大一部分,从其所写景物上似乎很难看出作者的情感,其实这里面蕴含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比如,诗人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反而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组合,构成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可爱。燕子是候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两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强烈的感觉;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不起游玩兴致,更勾起漂泊的感伤。

另外如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用“乱”和“碎”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予人凄迷的感受。

再看白居易的这首《春生》: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来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游历呢?第二句即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春天每到一处,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大家春天将来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来的缘由。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明丽的春景背后是多么深痛的悲伤。

二、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今冬雪未销

迎雪寒梅有时也会被误认为是经冬未化的白雪,诗歌的情感可能会因为景物的特点而被人误解,下面我们看看另一种表现情感的方法。“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还是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以哀景写乐往往给予人强烈的新鲜感。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正是全诗的中心。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某种壮怀、豪气,非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王维的《塞上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这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前面的哀景反衬的。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则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情景强烈冲突,哀乐之情趣,遂更加隽永深远、耐人寻味。

言景不言情,作者的目的在于抒情,在景物中隐藏深深的感情,达到“状难摹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构成“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无穷意境,给予人特殊的审美感受,使读者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尽管有些诗歌表面上看情景不合一,所写似乎很难传达作者所想,但实际上两者是相合为一的,唯其相融相契,才称之为诗,这正是历代诗家追求的高境界。

上一篇:老子“上善若水”的审美品格 下一篇:“领”出教学的一片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