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07系列影片透视美国社会文化

时间:2022-07-08 02:14:12

从007系列影片透视美国社会文化

[摘 要] 作为史上跨度最长的影片,007系列电影历经40多年的风雨还是长盛不衰、风采依旧,在全球产生了深刻影响。这部延续近半个世纪的经典系列影片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影视娱乐范畴,成为我们多角度透视美国社会文化的一个良好入口。007系列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美国的价值观念及社会时代的变迁,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不仅是美国电影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成功,而且也是美国借助娱乐产品进行文化全球化扩张的一个有力武器。

[关键词] 007系列影片;个人英雄主义;商业化电影;文化全球化

电影是文化的一种,它反映社会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折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国度的影视题材所传达的文化信息不同,不同的文化信息反过来又反映和强化了各自的文化。在此意义上,毫无疑问,007称得上是一个文化标志。从1962年第一部007电影《诺博士》问世,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部系列片共拍摄了22部,作为史上跨度最长的电影,该系列影片影响之深远,堪称世界电影史之最,借助对其系列影片的解读,我们可透视美国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

一、007影片体现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关于“英雄”的叙事一直是美国电影的“主旋律”,表现该主题的最具代表性的影片,非007系列莫属了。007系列影片讲述了代号“007”的英国军情六处特工詹姆┧•邦德,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冷静,临危不乱,一次次挫败毁灭人类的阴谋。曾经有人开了个玩笑,只要男主角詹姆斯•邦德出现的地方,就会有危险出现,邦德的任务就是阻止那些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妄图统治世界的邪恶人物的图谋。所以,在每部电影中他都会遇到强大的敌人与他斗智斗勇,每每常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位英雄总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

正如所有动作片中豪迈的男主角一样,邦德向人们提供了无所不能和英雄主义的幻想。美国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国家,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来源于美国的历┦贰―一部无数个人奋斗堆积而成的历史。追本溯源,从美国的建立看,当初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北美的清教徒,都是为了能够更自由美好地生活,不再受到压迫和约束,这种追求自由的大无畏意识奠定了美国尊崇个人英雄主义的基础。独立战争后的一百多年里,美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拓荒者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依靠个人的努力与辛勤劳动,在荒原上建立起了与东部可相提并论的经济发展带。西进运动的成功使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个人英雄主义由此产生。

个人主义、进攻性和绝对的自信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特质,他们把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作为核心,并且不喜欢受束缚,不甘受制于任何社会关系和制度约束,就像詹姆斯•邦德,总是孤身一人,凭借个人的胆识和智慧打败对手,在危急关头化解危机,充当起拯救世界的英雄来。正如自由民主是美国精神的符号,个人英雄主义已成为美国电影的精髓和灵魂。

二、邦德女郎形象的嬗变折射了女权主义在美国的发展詹姆士•邦德之所以魅力永存,离不开漂亮迷人的邦女郎。自第一任“邦女郎”乌苏拉•安德丝以一身突破性感尺度的泳装登场亮相,正式奠定了之后007影片女性“花瓶”的地位,她们美艳性感,作为摆设出现在银幕上。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地位也在上升。到如今,不管是作为对手还是朋友的邦女郎们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她们不光保持了早期电影中的性感外形,更充满了机智和勇敢,在片中的重要性逐渐与邦德不相上下。历经40多年的风风雨雨,007影片的女性角色完成了从性感花瓶“邦女郎”到飒爽英姿“女邦德”的转型。

在西方,女权主义(Feminism)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争取选举权。到了20世纪60年代,已经有了选举权、公职权和工作机会的美国女性,发现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007早期电影传达出的女性形象,正好契合女权主义所反对的男尊女卑思想,女人就是邦德的玩具,她们并不重要,并且没有自己的思想,一切都为邦德所左右,这就是007电影为什么成为女权主义者大肆攻击的靶子的原因。女权主义者认为,“我们的身体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是完全独立、自主和与男性平起平坐的个体。我们不仅有支配我们自己的权力,我们还拒绝一切对女性貌似关照实则歧视的所谓社会文明规则。在物质和精神不断发展的今天,男性主导地位逐渐削弱,社会家庭的新格局提供了男女平等的物质根基,女性的高学历、高智能一方面将冲破女性劣于男性的传统罗网,另一方面将加深女性对两性完善人格的理解,逐步消除男性中心、女性弱势的地位,缩小男女两性人格特征上的差异。因此,女性角色形象的塑造可能跳出性别的局囿,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与男性话语的接轨。

三、007系列影片是美国商业化电影的典型范例

商业化指的是以生产某种产品为手段、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以此来看,商业化的内容更倾向于消遣和娱乐,更肤浅,强调人情趣味,注重犯罪、暴力、性、金钱权力,使娱乐变得更煽情,缺乏原创性而且是属于标准化的。顾名思义,商业化电影(commercial film)是相对于艺术电影(art film)而言的,指为营利而制作的影片。商业化电影追求的是票房及其衍生产品的市场价值,以消费者的认可为目的。

有人说:好莱坞是由一帮自以为是艺术家的商人和自以为是商人的艺术家组成的。这句话一语中的,精辟地指出美国影片的商业化取向,美国的电影业是以一种商业化的运作方式来进行的。前美国电影委员会主席杰克•瓦伦蒂曾说“电影制作是艺术和商业的结合”。美国电影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电影业完善的商业体制。众所周知,美国电影的商业化是银幕营销和非银幕营销齐头并进、互为支持的连环方式,具体表现为银幕营销、电视营销、家庭影院营销、网络营销和相关商品开发这“五位一体”的商业构架。正是由于在商业上的成功运作,美国电影才坐上了世界电影业的头把交椅。由此可见,好莱坞电影帝国的缔造不仅是电影在运作上的成功,还是电影文化产业的成功。与其说好莱坞的辉煌是电影产品的辉煌,不如说是电影商业化的辉煌。

作为商业化电影的典型范例,007系列电影完美体现了美国商业化电影的产业链条。在过去的40多年间,007电影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巧妙地与商业联袂上演了一出出好戏,顺利地推广了自身和合作伙伴的产品与形象,从而上演了一场场财富盛宴,其背后是娱乐和商业的完美结合。

从第一部007电影问世至今,22部007电影共为制片方带来了50多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成为制片方巨大的“印钞机”。如果说票房收入是007电影庞大财富链中最重要的一环,那么票房之外的小说、漫画、电视、网络游戏、玩具、授权商品等种种衍生产品的地位也是不可或缺的。仅以道具拍卖为例,007电影的道具拍卖得到影迷的极大追捧,成为创造财富的第一亮点。2001年在伦敦举办的一场007电影道具拍卖会上,第一位邦德女郎厄苏拉•安德斯所穿的比基尼泳衣就拍出了4.1125万英镑的天价。除此之外,007系列电影中,邦德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几乎都是广告:阿斯顿•马丁跑车、欧米茄手表、索爱手机、Walther枪支、Brioni西装……一长串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都能在007电影中寻找到“蛛丝马迹”,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看似有意无意之间,它们的名字就在更大范围内被人们所熟知,同时巨额的广告费也源源不断流入制片方的腰包里。这种品牌商业信息与娱乐产品不分你我的广告植入方式并非为007影片所首创,但007无疑是运作最为成功的一个。007电影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成为被竞相模仿的偶像,如《哈里•波特》系列影片就是仿效007的成功案例。

四、电影已成为美国全球文化扩张的有力武器

007电影一经问世就风靡全球,根据美国《综艺》杂志的估计,007电影的观众总数至少有30亿人次,亦即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至少曾经看过一部007电影。凭借宏大的场景、令人惊叹的高科技制作,美国电影在市场份额、影片数量及票房收入等方面都牢牢占据着世界霸主的地位。

伴随着美国电影席卷全球的浪潮,其所承载的美国的文化理念、意识形态也在全球扩张。美国著名导演约翰•福特说:如今,你无法理解地理上确定的“好莱坞”,我们根本不知道“好莱坞”在哪里,这意味着“它无处不在”。毫无疑问,美国电影透射出浓重的美国情结和美国精神,并且,因为其对美国式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的传播,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一元主义者认为,在当今以经济力量驱动的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单向性”趋势,即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的“一体化”和“同质化”,是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强势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进而将“全球化”与“西方化”等同。文化全球化事实上被看成了“西方化”,是以美国文化为主体的“西方化”,其实质即是“美国化”。现今,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2.3%为美国影片所占据,世界影院85%的片源来自美国各大电影公司,而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必然夹带着美国的民主价值观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给各民族文化的自身认同与文化传承带来压力,掩藏在文化背后的则是美国向全世界宣扬的西方自由民主和政治模式不可战胜的普世价值观。美国电影在取得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政治效益。

五、结 语

007系列影片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电影发展上,同时,它对于美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前任“邦德”皮尔斯•布鲁斯南这样总结“007”电影长盛不衰的原因:“是美艳的邦德女郎,是新奇的道具,是性,是罗曼蒂克,是幻想,是最终的英雄,赋予了这部电影长久的生命力。”007系列影片是美国文化和社会的缩影,在塑造了代表美国精神和美国梦想的各种形象之余,还使我们看到了美国社会生活和时代的变迁。在美国电影依靠其成功的商业化运作已占据世界霸主地位,并凭借其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扩张的今天,“弱势文化”更应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个性,全球化的时代应是各种文化融合和共存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戴剑平.电影文学本体研究的坐标系――建国至80年代中期[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2).

[2] 王迪.电影银河的一颗星――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0 (03).

[3] 丁牧.影视剧作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2 (01).

[4] 朱彦玲.搭建影视艺术殿堂――评“中戏”影视教材[J].电影, 2004 (07).

[5] 户思社.构建历史与记忆空间的《广岛之恋》[J].外语教学, 2004(05).

[作者简介] 韩超峰(1974― ),女,河南郑州人,硕士,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上一篇:《海角七号》的叙事线索分析 下一篇:电影中的数字技术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