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山东省消费需求的对策分析

时间:2022-07-08 09:03:51

扩大山东省消费需求的对策分析

一、山东省消费现状与结构分析

(一)山东省消费现状

一是消费率稳定在47%左右,低于同期全国和世界消费水平。1999年以前,山东省消费率一般维持在50%左右。2000年开始持续下降,2005年降至42.96%,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同时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呈“一增一降”的逆向发展:政府消费从2000年的23%增加至2009年的33.29%;居民消费则从2000年的36.97%降至2009年的28.94%。2005年以来,山东省的消费率一直稳定在47%左右,低于全国同期消费水平。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曾指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一般为61%。山东省在2007年居民人均GDP已达到1034美元,而居民消费率却仅为29.1%,相差31.9个百分点。

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年提高,但与国内广东、浙江等省份相比仍存在差距。2010年山东省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2亿元,增长18.9%,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2.3%。在国内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但与广东、浙江等省份相比仍存在差距。广东省的消费贡献度一直维持在49.4%-54.6%的水平上,浙江省则维持在43%-47.64%的水平上,而2008年以前山东省一直在43%的水平徘徊,低于两省同期水平。

三是与投资相比消费增长相对缓慢,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偏低。1998-2010年山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4%。投资增长快于消费增长9.3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2001-2004年,由于山东省多年财政政策累积效应的释放,经济进入了持续扩张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一度高达51.84%和54.7%。

(二)山东省消费结构分析

一是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山东省居民消费中食品、衣着等生存资料所占比重从2003年的53.96%减少到2009年的45.8%,而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等发展资料则从2003年的39.56%上升到2009年的46.82%。2004年到2009年,山东省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并保持在33%的水平。

二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缓慢,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近年来,山东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一直保持迅猛的增长势头,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则相对缓慢。全省农村居民消费不仅占比有所下降,且绝对值也相对较低。2009年,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不到城镇居民消费的1/3。自2000年开始,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逐渐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比重基本维持在3:1左右。2000―2009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118元提高到611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5603元提高到17811元。农村居民消费增速明显低于城镇居民。2000年城乡消费水平为2.6:1,2009年城乡消费水平为2.9:1。

二、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发展观念,确立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理念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关系,真正确立以消费为目的、生产为消费服务的观念。虽然消费、投资和出口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归根到底,消费是根本,既是生产的起点,又是生产的归宿。只有把生产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才能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才能真正体现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的发展战略。

(二)加快新兴消费市场的发展,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新兴消费的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对促进就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开拓农村市场都具有现实意义。随着生活节奏和商务活动频度的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有新的消费需求,现代化的大型家政服务中心、经济型快餐业、婴幼儿护理、婚庆与家庭等有着良好的消费需求。人们追求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健身、观光农业等新兴市场已经成为新的消费时尚。当前应积极推动以住宅、购车、旅游等为重点,以大型家政服务中心、经济型快餐业、婴幼儿护理、婚庆等一系列新的消费热点形成为契机,从金融体制、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充分发挥新兴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在消费需求,促进就业、现代服务业和农村市场的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全省消费结构升级。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

要以医疗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缓解居民对未来的支出压力,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扩大社保覆盖面,建立城乡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是提高全民整体消费水平、消除贫富差距的保障。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妥善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保问题,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把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投资和供给政策落到实处。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为农村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

(四)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把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购买力是实现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基础。一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农民放心消费。推进“家电下乡”等政策的高效运作,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简化补贴手续。二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工就业。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收益;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革农村税制,减少农民负担;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增长。三是调整商品供给结构,适应农村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流通体系,加大对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工业品生产销售支持力度。

(五)建立多层次信用体系,推动信贷消费的发展

继续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努力开发个人和家庭信用工具,建立多层次信用体系,满足经济条件不同、偿还能力不同的消费者的需要;并要进一步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加消费信贷的品种和范围;确定合理的消费信贷利率,使居民有能力接受和充分利用消费信贷来扩大消费,将消费信贷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合,为促进消费创造多方面条件。

上一篇:黄河三角洲保险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下一篇: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