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阴侧切口护理体会

时间:2022-07-08 08:58:31

会阴侧切口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促进产妇会阴侧切口的甲级愈合。方法:对586例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给予心理护理,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术后护理,如对产妇侧切口采取洗、照、敷,同时进行饮食指导,预防便秘、感染发生等综合护理措施。结论:对会阴侧切产妇应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以促进切口甲级愈合,减少产褥感染发生。

【关键词】会阴侧切口;护理体会;甲级愈合

会阴侧切是分娩中最常用的手术之一。目的在于缩短产程,加速分娩、避免会阴重度撕裂伤,同时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由于会毗邻尿道、,所以容易发生切口感染,影响愈合。为预防切口感染,促进甲级愈合,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手术质量,注重术后护理。通过以上护理措施,基本控制了切口感染的发生,提高了切口的甲级愈合率,临床效果比较满意,现将我们的具体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8月~2010年9月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选择头位初产妇,行会阴侧切术586例。产妇年龄19~34岁,孕1产1,491例,孕2产1,95例;自然分娩555例,产钳助产31例。平均住院4~5天581例,住院6~7天5例。

2会阴侧切口的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据临床调查表明,95%以上的产妇对分娩有害怕心理,98%以上的产妇对会阴侧切术尤为恐惧,从而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使情绪更加紧张,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1]。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分娩的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产妇的忧虑主要是来自亲朋好友的讲解以及亲眼目睹其他产妇的表现(本文主要是针对初产妇),所以在整个产程中我们都要给产妇持续的生理、心理及感情上的关爱,用通俗的语言向产妇讲解妊娠、分娩、育儿等知识,及时解决她们的问题和满足她们的需要,增进双方的感情,消除产妇对分娩的恐惧紧张情绪,让其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对于吵闹不安的产妇,指导她作深呼吸,并帮助她按摩下腹部及腰腹部,以减轻症状,避免过多地消耗体力、鼓励产妇适当下地活动,分散其注意力,加快产程进展。鼓励产妇利用宫缩的间歇时间,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及足够的水分,以保证分娩时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耐心讲解会阴侧切术的必要性。告诉产妇在麻醉下施行会阴侧切术不会感到疼痛,有利于产妇和胎儿安全。指导产妇正确配合,消除产妇的紧张和恐惧情绪,让其产生安全感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沮丧或兴奋,这两种情况可直接通过大脑皮层影响其对子宫收缩的调节,导致宫缩乏力而大出血。,告诉产妇不要过分激动,从而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导致产后出血。

2.2严格无菌操作技术中操作 术前对于初产妇宫口4厘米者,用温肥皂水清洁灌肠,一方面减少分娩时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反射性地刺激宫缩加强产程;用0.05%的碘伏消毒外阴、大腿内上1/3及肛周两变。侧切部位用0.5%的碘伏消毒。

麻醉选择神经阻滞麻醉,切口选择左侧切口,切口缝合用可吸收3号线逐层连续缝合,皮肤用4号可吸收线内缝合。注意皮肤对合整齐。

2.3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 详细记录产妇T、P、R、BP、饮食、睡眠及大小便情况。每天用0.05%的碘伏擦洗外阴及切口两次,同时检查切口有无红肿、恶露是否有异味。排便后增加会阴擦洗次数。

2.3.2局部远红外线照射 会阴清洗干净后,行远红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伤口水肿,促进伤口愈合。

2.3.3饮食护理 产后尽量避免摄取容易产气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哺喂母乳的妈妈可多食用鱼汤及多喝水,多摄取高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帮助组织修复(如鱼、鸡肉)。此外产后因需卧床休息且肠蠕动减弱,应多摄取纤维素以促进肠道蠕动,由于伤口疼痛,患者惧怕排便,导致便秘加重,便秘一旦发生,因为排便用力加重了切口疼痛,甚至伤口裂开,延长了伤口的愈合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给予产妇具体的饮食指导,如多食用蔬菜等,尽量早下床活动,告知正常的排便不会引起伤口的裂开,一旦便秘发生,遵医嘱给予适量的口服缓泻剂,通过正确护理指导,多数产妇能定时大小便,便秘很少发生。

3结果

586例产妇行会阴侧切术后经过临床预防性护理后,有效地促进了切口良好的愈合。甲级Ⅱ期愈合424例,会阴切口感染3例,感染率5‰[2]。

(注:甲级Ⅱ期愈合标准:会阴切口拆线后切口无红肿,无渗出液,无裂开,愈合良好。)

4讨论

通过对586例会阴侧切产妇的护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适时地给予产妇心里护理,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加强预防性护理,对产妇会阴切口甲级愈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琳,预防会阴侧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J],苏州医学学报,2000,28(8)777.

[2]、彭检妹,周惠苹,陈妙芬,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会阴伤口感染的作用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7)823-824

上一篇:中药治疗痤疮92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浅议心血管疾病及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