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脑电图改变及其转归回访

时间:2022-07-08 04:33:57

病毒性脑炎脑电图改变及其转归回访

中图分类号:R741.0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55-02

病毒性脑炎(VE)是一种与病毒感染和机体免疫功能改变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国内病毒抗体在大医院才能检测,一般小医院、基层医院诊断较难,对病毒感染相关脑损害仅凭临床经验发现重症患儿相对容易,但自然环境中病毒种类繁多,以及人群普遍易感,无症状或轻型脑炎损害者,容易忽略。

我们选择208例VE住院患儿,对其动态观察脑电图(EEG)变化 ,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2010年9 月,我科208例VE住院患儿,其中男112例,女96例,年龄3-14岁,平均9岁,,病程1--12天,住院天数10-14天,平均7.7天。临床治愈95例,好转3例,治愈率97%。临床表现:发热80例(T>39度,65例),头痛67例,头昏21例,神萎40例,嗜睡8例,抽搐10例,呕吐80例,共济失调6例,脑膜刺激征程25例,体束征30例,脑脊液(csf)异常72例,csf压力增高130例,csf中WBC100―300 *106 /L43例,>300 *106 /L 29例。208例均做脑CT检查,异常45例,40例做MRI异常12。

1.2 脑电图(EEG)检查:按照国际标准10-20系统法安置头皮记录电板,采用参考导联和双极导联两种方式记录觉醒、睡眠EEG。EEG结果判定依据标准:患儿入院当天均做EEG检查。大部分病例于清醒及安静状态下进行,行睁闭眼试验,有30例行睡眠状态下进行,其中10例给予适量水合氯醛助睡,经治疗2周后,均进行EEG复查,部分1月、3月、6月后复查。

1.3 治疗: 经抗炎、抗病毒(利巴韦林、更昔洛韦)7-14天,降颅压,促进和改善脑细胞代谢,一般对症支持治疗。

1.4 分析方法:

对208例VE患儿csf、EEG、CT变化进行x2检验分析。

2 结果

病毒性脑炎EEG诊断按黄远桂、吴声伶标准[1]。脑炎EEG表现为正常节律消失,慢波增加, 节律性变差(弥漫性、高波幅的慢活动或阵发性及局灶性慢活动为主)。

轻度异常EEG:表现为广泛慢波活动的背景出现局灶性慢波或尖--慢波改变中度异常EEG:表现θ波为主伴高幅散在δ波 。

重度异常EEG:表现弥漫性θ波为主伴高幅慢波并呈左右发展优势,α活动率下降,弥漫高波幅慢波部分有周期性高波幅尖波。

脑CT 轻度异常: 23 例 系大脑、小脑低密度灶(额、颞叶部)

脑CT 中度异常: 14 例 系低密度改变,灰白质均受累,脑室扩张。

脑CT 重度异常: 8例伴脑室扩张,脑水肿,脑萎缩。

治疗后EEG检查N次变化表一

由表一可知:208例患儿EEG 7天内异常170例,占82%,14天内占69%,1月内占52% ,3月内占28%,6月占12%。表明EEG改变在7-14天明显。

EEG与csf异常发现天数比较 表二

由表二可知EEG与csf异常发现天数比较,P

EEG与CT异常比较 表三

由表三可知EEG与CT异常比较P

3讨论

病毒性脑炎((VE)是一种与病毒感染引起脑实质的炎症,发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神经系统局灶定位体征等是常见临床表现。目前病死率和致残率仍然较高,从csf及脑组织中分离出病毒,可作为临床诊断VE的金标准。但是目前国内对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较难[2]。VE病原学检查阳性率较低,许多医院无条件检查,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csf及EEG改变而定。我们通过对208例病毒性脑炎(VE)患儿EEG动态观察,我们认为EEG对病毒性脑炎(VE)诊断和愈后有重要的价值。

3.1 EEG与csf关系:208例VE患儿当天均做腰穿检查,异常82例(35%),csf压力增高130例,csf中WBC10―300 * 106 /L43例,>300 * 106 /L29例。中性粒细胞增高24例,淋巴细胞增高58例,,蛋白质增高82例,208例EEG均异常, 异常率为82%,csf异常率为35%,csf正常者EEG均异常,结合病儿症状和体征,EEG对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在病毒性脑炎早期,就有显著的EEG改变,早期损害以θ活动为主 ,重者可出现高波幅δ波、θ波或局限性慢活动,慢波改变程度与意识障碍成正比。传统上病毒性脑炎确诊主要依靠csf检查,但由于腰穿检查为创伤性检查,难于说服患儿及家属接受,而且其阳性率又低,仅占40-50%,与我们观察组相似,而EEG检查为非创伤性检查,且敏感性高,在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作用越来越突出[2]。

EEG是反应大脑神经细胞功能状态的指标,是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的主要指标。由于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使脑功能降低,EEG表现为基本节律变慢,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甚至会出现癫痫样放电。本组有例患儿EEG有中度异常,第二天出现昏迷,有EP样放电6例。因病毒性脑炎发病早期就有累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大脑皮层缺血、缺养,使大脑在机能和形态结构上均受到严重的损害,致使放电频率发生变化,表现EEG可出现慢波,失去正常节律病情严重时出现δ波数量增加,频率明显变慢,甚至出现爆发性抑制或平坦活动,伴有抽搐者EEG可出现棘波、棘慢波及棘慢综合波,说明脑细胞有癫痫样放电。

从本组研究中我们发现病毒性脑炎患儿EEG异常有以下特点:

3.1.1 起病早期EEG异常率高,3―5天达高峰。

3.1.2EEG轻度异常者1月后恢复正常,中-重度异常持续时间长,当临床症状基本好转后EEG大多仍异常。3-6月后恢复正常。

3.1.3 EEG异常程度与病情轻重有一定相关性,病情重者,EEG中-重度异常持续时间长,治疗时间也延长。本组部分20例中重度异常者,有10例入院当天清醒,但EEG中度异常,csf正常,入院第二天进入昏迷状态。

3.1.4 本组208例EEG异常,但脑CT 58例异常,占28%,脑CT表现特点是额叶、颞叶、枕叶、大脑半球的密度减低灶,脑沟回不清,脑水肿表现,可能与多数病例CT扫描时间过早有关。有文献报道[3]病毒性脑炎发病早期(1―4天) 脑CT一般无阳性表现,但发病5―7天以后检查阳性率可有明显提高,故脑CT不适宜作为病毒性脑炎发病早期诊断的常规检查手段,但脑CT可反映脑炎所累积的部位和范围,较EEG、csf检测更为直观,故对于重症患儿应在病程后期做脑CT检查,有助于对预后作出判断。

3.1.5 脑电图随访:追踪发现 ,经过临床抢救干预,大部分患儿EEG短时期内(14―30 天)较前明显改善。EEG由弥漫性慢波异常逐渐缩成枕区异常。EEG演变过程大致表现为正常――枕区慢波异常――轻或中度弥漫性慢波异常――枕区EEG慢波异常――正常的基本规律。多数患儿1月内恢复正常,部分3月内恢复正常,少数月才恢复正常。

通过对208例VE住院患儿脑电图变化的动态观察,我认为脑电图检查为非创伤性检查,且敏感性高,EEG早期改变对VE的早期诊断、治疗及转归均有重要的意义,特别对3岁以上的患儿尤其重要,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远桂、吴声伶. 临床脑电图学[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6;153:243.

[2] 董永绥,方峰. 小儿常见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及评价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81.449

[3] 王华,吴保敛. 急性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磁共振改变与临床诊断及预后关系探讨[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6):395.

上一篇:喀什地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检... 下一篇:对一例初产妇的家庭回访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