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蒙阴县玉米粗缩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时间:2022-07-08 03:58:45

山东省蒙阴县玉米粗缩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摘要:通过对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情况的调查,了解了其发生特点及为害,提出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环境发病;危害;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是玉米产量的一大杀手。从玉米播期看,春播和夏播玉米较轻,半夏播玉米较重,发病率30%以上,有的甚至60%以上,个别地块已翻种;主要原因是:小麦收获后,灰飞虱大量向半夏播玉米田迁飞,由于半夏播玉米和夏播较早的玉米面积较小,致使玉米田虫量激增,危害加重,灰飞虱在危害玉米的同时传播了大量的玉米病毒病的病毒,致使在此时间内播种的玉米,玉米粗缩病大发生。

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引起原因是玉粗缩病毒(MRDV)造成的一类玉米病毒病。玉粗缩病毒是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的一种,科学定义为具有两层衣壳的双链RNA球形病毒,其主要传播方式为灰飞虱播,一经获毒可终生间歇传播,其发生规律与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密切相关。

1、玉米粗缩病症状特点与危害

在玉米生长的所有时期都有感染的可能,而这其中苗期又最为糟糕,通常情况下五到六片症状就发病,先以心叶底部为起始点向中脉两侧散放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并逐渐扩散至叶片全身。发病时,叶片僵硬,宽短切厚,心叶无法按期开放,植株患病时生长缓慢、矮化叶片背侧叶脉上有白色突出状条纹,切粗糙感十分显著.植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九到十叶期,患病植株极易发生矮化情况,其节间段小粗肿,患病植株高度一般为正常植株的二分之一,且大部分无法开花结果,有个别植株虽能结果,但分枝很少,切无花粉。果实畸型,危重时无法结实。

2、发生特点

2.1 发生面积大,局部发生较重。占玉米种植面积的27.8%,较常年高24.7个百分点。该病在坦埠镇、旧寨乡发生较重,其他乡镇发生较轻。发生较重地块病株率达到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导致严重减产。

2.2 不同播期发病差异明显。5月中、下旬至6月初播种的玉米粗缩病发生较重,病株率20%~50%。4月中旬之前播种的春玉米和6月中旬以后播种的夏玉米,粗缩病发生较轻,病株率3%~10%。

2.3 不同种植环境发病差异明显。禾草多的地块或处于周边环境多禾草的地块发病较重,病株率30%~40%;禾草少的地块或处于周边环境少禾草的地块发病较轻,病株率10%~20%。

2.4 不同玉米品种抗病性有一定差异。鲁单50、鲁单053、农大108等玉米品种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病株率一般为15%~25%,沈单7、掖单53、掖单22等玉米品种抗病性较差,病株率一般为30%~50%。

2.5 玉米粗缩病症与环境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2011年由于玉米播种时期至玉米苗期温度较高,有效降雨较少,导致灰飞虱的数量骤增,致使玉米粗缩病大面积发生。往年温度偏低,有效降雨适宜,灰飞虱发生的高峰期较晚,玉米粗缩病发生较轻。

近年来,玉米粗缩病(MRDV)的发病率急剧上升,这对生产成果的影响是极为惨重的。如何控制玉米病毒病,尤其是玉米粗缩病(MRDV)的危害,已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3、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方法

由于灰飞虱易迁飞辗转为害,所以需要大范围内开展统防统治,才能提高防治效果。要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和发生原因,整合当地生产状况,以农业这里为主、生物治理为辅、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政策,能有效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起到积极的防治效果。

3.1 农业防治

3.1.1 加强预防力度和防治观念。在发病较为严重区域有选择有目的地定时定量检测小麦、草堆以及玉米等的粗缩病病株率,必要时检查灰飞虱的发病率与有毒率。在实施正式的玉米播种以前,可利用灰飞虱越冬基数大小与中毒率、并充分玉米栽种方式,对玉米粗缩病产生的趋向和规模作出有效的防范和预测,引导防治。

3.1.2 采用抗病种类。当下玉米种植中运用的种类中还缺乏抗病抗毒性强的优良品种,但不同良种间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所以,要从地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合理的种植。

3.1.3 清除野草。马路野草和稻田草丛作为近年来次年杂草的种源基地,切形式为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过冬越夏寄主。针对稻田中残留的杂草,需进行人工操作后方可实施农药治理,经实践其成效大于百分之九十五。这么做的优势在于苗期玉米无法同杂草共存,如此减少灰飞虱的生存领地,显然不利于灰飞虱的病毒传播。

3.1.4 加强农田治理。依托定苗,拔除田间患病植株,并将其集中埋放与烧毁,以此杜绝粗缩病侵染源。利用有机肥与天然水的合理搭配,按时松土,直到其生长到五到六叶期,按时喷洒叶面肥,促进杆枝健康发育,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和感病后的愈合能力。

3.2 生物防治

灰飞虱由于其寄生特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繁多,蜘蛛、线虫、菌类对灰飞虱的活动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保护和合理控制好天敌,对防止灰飞虱的传染危害能起到显著的效果,有效防止了病毒的传播,减少了粗缩病的发病概率。

3.3 化学防治

3.3.1 农药拌种。采用杀虫剂对种子加以包衣与拌种,能够有效减少苗期灰飞虱,降低粗缩病发病率。播种操作时,可用种量百分之二的种衣剂拌种,也能较快的防止灰飞虱带来的危害,同时有利于壮苗培育,提升玉米抗病力。

3.3.2 喷药杀虫。玉米苗期遇到粗缩病的地块,要及时拔除病株,并根据灰飞虱虫情预测状况及时用百分之二十五扑虱灵每亩五十克,50%久效磷或50%甲胺磷五千至伍仟伍佰倍喷雾,当玉米五叶期时,每隔五天喷洒一次,联系操作三到四次。玉米粗缩病毁灭性不容小视,一旦发现问题就很难完全治愈,喷洒药剂在植株上的方案是不可取的,但只要将农业治理、生物治理、化学治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打赢这场胜仗。

作者简介:王涛,工作单位,蒙阴县农业局,山东蒙阴。

上一篇:辽北地区耐密玉米双行比空抗倒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建昌县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