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阅读教学不懈的追求

时间:2022-07-08 03:34:31

静:阅读教学不懈的追求

摘 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需要形式,更需要拒绝浮躁。阅读课要上成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课”,需要教师、课堂、学生“静”下来,需要课内课外结合起来,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让学生以宁静的心沉入文本,细心体察,潜心涵泳,触摸语言,实现阅读与生命的同构共生。静,是阅读教学不懈的追求。

关键词:阅读教学 安静 不懈追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81-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环。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的浮躁焦虑,教育的急功近利,再加上教学方法花样翻新,导致阅读课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阅读课上讨论代替了阅读,分析代替了理解,多媒体演示取代了学生的想象,使本不平静的阅读教学更加热闹非凡,阅读课越来越看不到学生潜心默读的场景。笔者认为,阅读课上老师静下来,学生静下来,课堂静下来,才能给学生一个安静的,个性阅读的空间;才能让孩子在宁静、平和的氛围中品读,感悟,倾听,思考,实现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因此,阅读课要努力追求一种“静”的境界。

1 课前――“采得百花酿成蜜”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阅读课上得非常精彩,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如果没有认真备课就不敢进课堂。因此每备一篇课文,于老师都要把课文读很多遍,直到把课文读出味道;接下来从一字一词入手钻研教材,甚至还要先做一做课后题。其实,按于老师的说法,他备课所做的工作远远不止这些。正如他在文中谈到的那样:他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他为一堂课“备了一辈子”。

静能让我们听到微不足道的钟表滴答声。静下心来,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如果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像于老师那样,在这个物欲横流社会的社会,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备每篇课文都能充分地去准备,“采得百花酿成蜜”,又何愁没有精彩的课堂!

2 课中―― “此时无声胜有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思考方式、学习需要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阅读课必须保持适度的安静,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个性阅读的需要,最终实现阅读的目标。

2.1 “静”中感悟文本之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特别适合学生阅读。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教师创设了一种安静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细心体察,触摸语言,学生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还有课文《西湖的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的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在这里,自然美景在作者的笔端涓涓流淌,那点点入胸的鲜活文字,使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后,请学生闭上眼睛慢慢体会。几分钟后,老师请学生谈谈感受,一名成绩中间的学生说道:“老师,我仿佛看到了鲜绿的荷花,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闪亮,我仿佛在荷花丛中翩翩起舞。”说得多好啊!试想想,如果没有教师设置的闭眼静想的环节,学生会感悟得这样深,这样美吗?

2.2 “静”中催生生本对话

语文课最核心的对话关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在对文本静读的过程中,能调动起对已有经验、经历的反思和回味,获得对文本所蕴涵的情感的领悟。研究证明,安静状态下的阅读最能催生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在上《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教师安排了默读的环节,教室里很安静。读着读着,一个女生突然哭了起来。教师询问原因,原来早晨上学时,女生拒绝了妈妈送上的雨伞,因为自己心绪不佳,还说了伤妈妈心的话。老师听完学生的叙述,好几分钟没说一句话,只是轻轻地抚了几下学生的肩膀。这时,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感受到了那种“别有爱意信任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人境界。好多学生的眼圈都红了。或许,一石激起千层浪,女生的话勾起了他们对母爱的回忆,或许他们领悟了课文中那份深沉的博大的母爱。

2.3 “静”中促进思维发展

古人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在“静”中方能追求“个性化”的思考,在“静”中学生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思维才能自由辐射。张中行先生回忆他的老师俞平伯先生讲解李清照词时,朗读完“人比黄花瘦”一句,没有再说话,教室里静默了十分钟后,就下课了。这是精彩的十分钟!这十分钟的“冷场”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在这十分钟里学生对“人比黄花瘦”的体会足以让学生回味一辈子。

3 课后――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讲过:“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这句话点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课外阅读没有了课堂这个平台,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课内阅读要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外阅读就更需要静的境界。

3.1 课外阅读需要孩子在一个内心平静的状态下进行

阅读是一项需要静心进行的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具体指中外优秀的诗歌、寓言、童话、名著等。这些作品不同于那些满足人们简单的猎奇心理或消遣的快餐文化,只有学生静下心来,才能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才能读有所得。

3.2 课外阅读需要教师静下心来予以长期的指导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学生愿不愿意读,能不能读出效果,这主要取决于学生。如果教师静下心来予以长期的指导,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引领学生走进书籍的海洋。第二,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每天挤出一个自由支配的阅读时间给学生,天长地久,持之以恒,让他们“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第三,多样方法指导,授之以“渔”。第四,家校配合,营造读书氛围,在老师、家长榜样引领下让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要善做学生读书的引路人,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里自由遨游。

总之,阅读教学要实现其终极目标,引领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走进文本,进而感悟文本,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这需要一个安静环境。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静,会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静,会让学生喜欢阅读,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静,阅读教学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苏)В.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宗璞.西湖漫笔(节选)[Z].中华活页文选(初二),2009.

上一篇:实体瘤经皮注射抗癌乳疗效观察 下一篇:英语高校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