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时间:2022-07-08 03:07:53

科学课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以及学生了解但并不是十分理解的知识,通常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刚刚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时,由于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生生之间的差异也较大,甚至不知道什么叫自然课,自然课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于是我利用美丽的风景图片,生动的自然界中动物们的故事,教室里那些各式各样的实验仪器,还展览了大学生们制作的植物、种子、树叶等标本。学生对这些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看着,学生的问题就接踵而来了。“种子是如何被制作成标本的?”“为什么手电筒会发光?”“老师,您什么时候教我们做实验?”“这么美丽的树叶从哪采来的?”“老师,蚂蚁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就这样,孩子们开始知道在课上提问题了,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只有会问问题才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 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例如教学《花的构造》一课,从平时的生活中,对花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习这一课时,学生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大多数植物的花都由雌蕊、雄蕊、花瓣、萼片四部分构成。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发现,花不一定都有这四部构造:黄瓜花有的只有雄蕊,有的只有雌蕊……学生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兴奋。抓住这个时机,教师给他们讲“完全花”、“不完全花”等知识,学生会觉得难度较小,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要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统一起来。

三、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由于小学生好胜心强,渴望独立思考得到结论。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来创设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如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一上课就让学生观察:拿一个马铃薯放入水槽中,看!马铃薯沉下去了。接着我往水里不断加盐,使盐慢慢溶解在水里,当盐加到一定的时候,看!马铃薯居然慢慢浮起来了。当学生看完这个实验后都对马铃薯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浮起来感到非常好奇。这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马铃薯为什么会发生沉浮的现象”?顿时,小朋友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个个积极动脑,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

四、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自然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真正把学生从被动转化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一代又一代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中心校)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的“沉默” 下一篇:自主作文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