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因素和有效解决方案

时间:2022-07-08 02:49:36

试论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因素和有效解决方案

摘要:《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高尚情操的科目,在整个小学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品德与社会教学顺利、成功的进行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教学活动中来,保证将来社会主义国家国民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却不好。对此,笔者归纳和总结了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应试教育 不专业化 理论教学 教学多元化 理论联系实际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高尚情操的科目,在整个小学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品德与社会教学顺利、成功的进行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教学活动中来,保证将来社会主义国家国民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却是“呼声大,雨点小”,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强调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可在实际教学中内容却太大、太空洞,这样就使得整个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无法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更达不到我们预想的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通过长时间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总结和归纳出的影响其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因素,以及在教学中的一些应对策略,在此和大家进行探讨。

一、分析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因素

1.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教学效果及评价不理想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广了这么多年,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理念在人们的脑海里存在了太长时间,想要连根拔起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就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不会特意去完善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不太会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能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了解、体验和探究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

此外,还存在一些“霸占”现象。一些语、数、外教师为了能够在考试的时候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多做一些习题,他们便毫不留情地将品德与社会课改成了他们想要上的内容。这些教师只考虑到了最后考试的成绩,也就是说完全被应试教育蒙蔽了双眼,没有考虑到其实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和知识教育是一样的重要,或是说要比最后的考试成绩更重要。

2.教师的不专业化,使得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研究较少

在小学教师队伍里,很多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并不具有这个学科的教师资格证,也就是说他们的专业、擅长的学科并不是品德与社会。只不过是学校需要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所以便从事了这个学科的教学,这样就会使我们小学的整个品德与社会教学队伍不专业化。再有就是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流动性很大,当学校缺这位教师所学专业的时候,他便会被调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岗位去教授他所学专业的教学,这样就使得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缺乏教学手段及方法的研究和创新,重视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做会大大减弱这些教师的教学激情,使得教师不钻研教材,不探讨教学方法,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感染得更加消极,也就更加不重视品德与社会的学习,这样就会使这门学科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大的缩水。

3.教学中片面追求理论性教学,不能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由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不能较好地研究教材、分析教材,使得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授课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不是非常清楚。有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完全就是按照课本的内容一字不差地在读,或是根据语文的看图写话在不断解释每一个图片的含义,根本不会顾及学生的感受,更没有设计出和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环节,也就更谈不上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重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发展。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看成了初中的政治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停地说教,不知道小学生现在并不能接受他所讲述的这么深奥的知识,不知道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二、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方案

1.重视提高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认识,懂得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

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重视《品德与社会》学科,就会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会非常快,对于自己思想道德及人格品质的性质也会非常有利。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学科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的重视程度。例如,我们在教学中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和学生平等和谐地相处,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勇敢面对所遇到的任何问题,并利用自己那聪明的大脑想出妥善处理的方案。这样就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教师对其的重视,并真正体验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用途,久而久之,才会发自内心的重视起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

另外,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来体验和感受高尚的道德与人格的重要性。如乘车让座、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等等都需要每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可以,并且能够从这样正确的、善良的做法中体会到喜悦和幸福感。因此,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只限制在课本的理论知识,要放开学生,让学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获得感受,体会品德与社会的联系,了解和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2.理论联系实际,使道德教育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时,教师应多联系日常生活当中的事例。我们先讲述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社会现象,然后让学生去换位思考:事例中的人物做得对不对?当你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会怎么去做?这么做,别人会怎么评价你?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品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有些小学生知道自己越来越大,应该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但是有的家长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来做这些日常生活的家务事,而是告诉他们要把这些时间用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课水平。所以,有些学生就会觉得,不是我不做家务而是家长不让,便认为家长为他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面对学生的这种想法,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了解家长做法的一番苦心,体会家长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他们好,并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尽量争取时间帮助父母做一些事情,并主动告诉父母这样不但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反而会增加自己学习的动力,提高自己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这样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成绩。

3.教学方式要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

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学缺点就是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和单一。学生长时间在这种单一的学习氛围中学习,难免会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能更好地集中。结合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形象、生动、新颖的教学模式将品德与社会知识呈现给学生,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我们可以摒弃单纯的讲述式教学,多采用一些讨论式、表演式、问题解决式等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一定要重视起品德与社会教学,通过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可以更好、更成功地完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崔锡孝.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学习:下旬,2011(12).

[2]高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学周刊,2011(31).

(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析云南省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下一篇:现代语文课程知识的重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