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2-07-08 02:48:28

吉林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从发病症状、病原菌、病菌侵染、发病条件等方面介绍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提出采取以选育和栽培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处理、加强栽培管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3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196-02

OnsetCharacteristicsandIntegratedControlTechniqueofCornHeadSmutinJilinProvince

GONG Yi-gangFU Yan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Jilin Province,Jilin Jilin 132101)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head smut from the symptom,disease-producing germ,germ invaded,occurance condition and so on. It proposed the following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ique to limit the occurrence of corn head smut:breeding and cultivating disease-resistant variety,medicament processing and enhancing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It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corn output and the quality,promot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nd increase income for the farmer.

Key wordscorn head smut;law of the development;control measure

玉米丝黑穗病是吉林省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发病率几乎等于损失率,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近几年来,由于玉米栽培面积增加,种植大量感病品种及玉米连作,加上农民综合防治不当,使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逐年加重,造成玉米的大幅度减产。因此,了解玉米丝黑穗病及发生规律,掌握玉米丝黑穗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对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现实意义。

1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通常在开花期间表现症状,同株的雌、雄穗或各个果穗均受害,表现为系统侵染的特征。

雌穗发病时,病株果穗有的不吐花丝,形状短胖,基部较粗,顶端较尖,苞叶完整,开始时密实呈绿色,后来呈现黄色、干枯,果穗内部充满黑粉状物,变成一个黑粉包,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后期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多粘结成块,不易飞散[1]。黑粉间夹着有丝状的玉米维管束残余。此外,还有的病果穗苞叶变窄,簇生畸形,整个果穗呈刺猬状。

雄穗发病时有2种类型,一是雄穗上单个小穗变为菌瘿。此时花器畸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因受刺激而变为叶状,雄花基部膨大,内藏黑粉。二是整个雄穗变成一个大菌瘿,外面包被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黑粉外露。黑粉常粘结成块,不易分散。

2病原菌

玉米丝黑穗病由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Kuhm)Langdon et Full]引起,其为孢堆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冬孢子(黑粉)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至黑褐色,直径9~14 μm,表面有细刺。冬孢子间混杂有球形或近球形的不育细胞,直径7~16 μm,表面光滑近无色。冬孢子在成熟前常集合成孢子球,并由菌丝组成的薄膜所包围,成熟后分散[2]。成熟的冬孢子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有分隔的担子,侧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孢,椭圆形,直径7~15 μm。担孢子以芽殖方式可反复产生次生担孢子。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3~36 ℃;土壤含水量17%~30%;适宜pH值4.0~6.0,偏碱抑制发芽;黑暗及有氧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冬孢子在60 ℃温水中10 min或110 ℃干热下30 min致死。冬孢子萌发率与成熟度有关,外部孢子早成熟,萌发率高。

3病菌侵染与发病条件

3.1侵染途径

玉米丝黑穗病病菌来源有2种,一是土壤带菌,二是种子带菌[3]。病株上的冬孢子直接散落在土壤中会导致土壤带菌;其次用病秸秆喂牛或猪,冬孢子通过牲畜消化道后均不能完全死亡,用这种粪沤肥,或用病株残体、病土沤肥,未经充分腐熟,施用后会导致土壤带菌;秸秆直接还田,也是土壤带菌的原因之一。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有些报道认为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7~8年),结块的冬孢子较分散的冬孢子存活时间长。种子表面带菌虽然数量不高,但仍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无病区,带菌的种子则是重要的第1次传播来源。

玉米播种后,来自土壤和种子上的冬孢子遇到适宜温、湿度等条件便萌发产生侵入丝,直接侵入幼芽的分生组织,最终形成黑穗。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侵染玉米幼苗的最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2 cm时。连年重茬连作造成土壤菌源量积累,导致病害逐年加重。

3.2侵染时期

玉米丝黑穗病侵染时期长达1个月以上,从种子萌芽到七叶期都能侵染,到九叶期不再侵染。在侵染期间,前期和后期侵染少,中期侵染多,以临出苗到三叶期接种的发病率显著较高,单叶期接种的发病率最高,五叶期显著下降。

3.3侵染部位

玉米丝黑穗菌对玉米幼根、幼芽都能侵染,以胚芽为主,根次之。在胚芽上,中胚轴的侵染高于胚芽鞘。在根系中,各种根均能侵染,其中以胚根的感染度稍高,但各种不定根和侧根的数量众多。因此,在侵染上仍占相当比重[4]。分生区为各器官的有效侵染点,中胚轴的分生区在紧邻胚芽鞘节下,胚芽鞘和中胚轴的相继反复感染,可以导致很高的发病率。出土前的幼龄植株为主要感染阶段,因而决定根系在总体侵染中不居主要地位。

3.4发病条件

幼芽出土期间土壤温湿度、播种深度、出苗快慢、土壤中病菌含量、品种抗病性等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程度关系密切。在土温13~35 ℃范围内,病菌皆可侵染,而16~25 ℃是适宜的侵染范围,22 ℃侵染率最高。土壤含水率在15.5%时侵染率高,过干、过湿都会减少侵染。在潮湿条件下越冬的病菌侵染率较高。播种时,覆盖菌土层厚的发病率高[5]。从地理分布上来看,冷凉山区发病较重,播种时,整地质量好、播种浅的发病轻,出苗慢、芽势弱的发病重。所有延长玉米出土和幼苗发育初期,这个易感病阶段的条件都给病菌创造了更多的侵染机会,导致发病重。

玉米不同品种、杂交种及自交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主要是细胞核遗传,而且具有加性效应。抗病品种的器官和组织感病时期较短。2002年吉林省发病面积60万hm2,占全省玉米面积的30%。一般品种发病率在7%左右,感病品种发病率在10%~40%;个别高感品种的发病率在50%以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5发病过程

玉米播种后,来自土壤和种子上的冬孢子遇到适宜温湿度等条件便萌发产生担孢子,孢子经性结合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后形成系统侵染[6]。病菌侵入后扩展到生长锥的基部分生组织中,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进入花器原始体,使果穗变成黑穗。有时由于生长锥生长较快,菌丝蔓延较慢,未能进入雄穗,造成病株只在雌穗上发病,而雄穗无病。王米丝黑穗病无再侵染。

4病害综合防治

4.1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

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属于微效多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遗传,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丝黑穗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是解决该病的根本性措施。高洁等[2]对365份玉米自交系材料进行了玉米丝黑穗病抗性鉴定,其中抗病(R)127份,占鉴定自交系总数的34.79%;中抗(MR)69份,占鉴定自交系总数的18.90%;感病(S)136份,占鉴定自交系总数的37.26%;高感(HS)32份,占鉴定自交系总数的8.77%,为吉林省抗病品种的集育提供了基础。

玉米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中抗品种病株率为50%~60%,高抗品种病株率不超过5%。吉林省2007年34个玉米主推品种中,高抗品种占11.76%,抗病品种占47.06%,中抗品种占32.35%,感病品种占8.83%;2008年25个玉米主推品种中,高抗品种占8%,抗病品种占44%,中抗品种占36%,感病品种占12%。目前,对玉米丝黑穗病抗性好的品种有通单24(中熟)、吉单505(中熟)、三北9(中熟)、四单136(晚熟)、九单48(中晚熟)、九单57(中晚熟)、九单62、吉单136(晚熟)等。

4.2药剂处理

由于该病菌侵染期长,而且带菌土壤和种子是其主要侵染来源。因此,可因地制宜采用包衣、拌种、浸种、闷种和药土覆盖等方法进行药剂处理。

使用种衣剂包衣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市场上种衣剂的品种很多,在使用上要有选择性,含有烯唑醇、戊唑醇和三唑醇成分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有明显效果,防效高达87%~96%。目前,市场上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常用的种衣剂有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农药分公司生产的吉农4号、公主岭市八达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黑虫双全种衣剂、吉林市吉九农科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黑炮种衣剂等都是目前省内市场上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地下害虫、丝黑穗病的较好药剂,按说明使用,具有综合防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

用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大面积防效稳定在60%~70%。粉锈宁和羟锈宁是常用药剂,按药剂有效成分计算,拌种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丙环唑、乙环唑、粉锈宁及速保利(烯唑醇)等均有很好的防效。速保利按40~80 g有效成分与100 kg种子拌种,防效达91.6%~98.9%。

4.3加强栽培管理

4.3.1清除病株。该病在苗期以及生长期症状明显时,可拔除病株;在生长后期,病穗未开裂散出冬孢子之前,及时割除。对病株要携出田外深埋,不做饲料或堆肥用。

4.3.2轮作换茬。根据各地块多年病情以及当地栽培条件,合理安排轮作和品种,病重地块(病株率20%)实行3年以上轮作,中等病情的地块可实行1年轮作。

4.3.3有机肥充分腐熟。禁用病株残体喂牲畜和积肥。施用含有病残体的厩肥、堆肥或用有病地块的土壤沤肥要经过充分发酵腐熟。

4.3.4精细整地。应在秋收后结冻前土壤水分适宜时进行秋翻秋耙。翻耕过的土壤经过冬春干湿冻融交替,结构得到改善,便于接纳秋冬雨水,利于春季保墒。要求翻地深度达18~22 cm。结合翻地深施底肥,并及时平整土地,做到不漏耕,无立垡、无坷垃、无堑沟,土层形成上虚下实的结构,虚土层厚8~10 cm为宜。秋翻后没有来得及整地的地块,土壤化冻层达到10~15 cm时,即可进行耙压整地,宜早不宜晚,最好做到顶浆打垄,随打垄、随镇压以待播种,还可结合整地进行深施底肥。

4.3.5适时播种。吉林省适宜播种期在4月25日至5月5日期间,此时10 cm土层温度稳定在8~10 ℃,田间持水量在60%~70%之间。各地根据温度、地势、土质、墒情、品种生育期和抗病性,结合茬口和地块发病轻重,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种期。播种要深浅一致,覆土厚薄适宜。

5参考文献

[1] 孙艳梅,李莉,陈殿元,等.吉林玉米有害生物原色图谱[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0.

[2] 高洁,祁新,蔚荣海,等.玉米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鉴定[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2):142-147.

[3] 晋齐鸣,王晓明,王作英,等.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原因及对策[J].玉米科学,2003,11(1):86-87.

[4] 张志德.玉米丝黑穗病菌侵染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2(2):25-42.

[5] 朱有工,黄勇,俞孕珍.玉米、高粱幼苗丝黑穗病的侵染部位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4(1):17-24.

[6] 吴新兰,庞志超.玉米丝黑穗病的药剂防治效果及其与侵染时期的关系[J].吉林农业科学,1980(4):76-8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松褐天牛的无公害防治 下一篇:项城市石榴害虫吹绵蚧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