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广播咋生存

时间:2022-07-07 11:00:42

台湾广播咋生存

风生水起的新媒介和横空出世的融媒介,是传媒业欣欣向荣的重要标志。而置身于传统弱势媒介的广播人却备感失落,甚至感受到生存危机步步紧逼的惶恐。这使笔者不由得想起台湾的广播。

2009年台湾第11次开放56家中小功率电台后,正式注册的广播台已超过264家,加上未注册的200多家,总数大约在500家左右。这犹如在台湾22个县市,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矗立着世界上最密集的“广播森林”。已多出大陆省级广播台数10倍以上的台湾广播的生存法则是什么昵?从经常交往的岛内同行那里,笔者获悉了几条秘诀。

小而活。台湾除了“中广”,“央广”等少数老牌大台外,其他均为“袖珍电台”。笔者参访过的在大台北知名度很高的飞碟电台,工程师仅一人,发射机三五百瓦,无人看管。未注册电台更小,大都是几个人办一家电台。高雄市的“希望之声”,是一个人的电台。85岁的创办人林景元。身兼台长,主持人及电台药品送货员15年。电台每天播出13小时,他一人独撑10小时。小台运营成本少,一般每月在五六万元人民币左右,而收入却是成本的数倍。小台身段柔软,经营灵活,易开拓市场,且对市场变化反应迅速。遇到困境摆脱快。所以,台虽小,生存却不难。许多小台还通过联播把平台做大,从区域性小台一跃成为全岛性大台,如北部的飞碟联播网、中部的宝岛客家联播网、南部的快乐联播网等。

少而忠。台湾广播同样面临着受众的“合理流失”。目前是500家左右的电台瓜分800多万常态受众,平均每台不到2万。但这些受众,要么是真爱广播,耍么是无法接触其他媒介,只能留在广播,属于“流失不了”的受众。而电台因受众少,定位反而更精准,内容更贴心,服务更到位,受众的情感和生活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因而对广播也更忠诚。而南部地下电台赠送收音机“绑定”受众。并注意做好节目外的服务,使受众长期对其忠诚不二。

柔而韧。台湾广播走多元发展之路。除了产品广告和市场推广之外,还可以吃“选举饭”、“政党饭”,“社团饭”、“两岸饭”。这主要是把时段卖给特定的对象去经营。只要给钱,就能上节目。做宣传。所以,台湾广播尽管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但随着经营者的更迭,“蓝”。“绿”颜色是会变的。而地下电台则更多地是卖药牟利,卖“独”防身。当然,现在岛内政治气候变了,也有不少地下电台倾向“蓝”,甚至做“统”。曾属绿营的张孟崇,所主持的《台湾向前行》节目,就主要报道大陆新闻,宣扬两岸和平统一,节目在高雄,屏东,云林、台南等县市播出,很受欢迎。有的受众甚至喜欢到了“没有他的声音陪伴,饭都吃不下去”的地步!

上一篇:观 其:还有谁敢问“市长,你在哪里?” 下一篇:城市的“高贵坚守”与传媒的“精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