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发达国家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7-07 07:04:54

由发达国家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引发的思考

摘要:我国高校目前以量化为核。科研成果“工分制”的考核体系,偏离了考核的真正目的――促进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开发,实现学校及社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校教师考核的成功模式,实施多元化考核标准,采用有效的目标管理,加强科研活动过程的监督和考核,规范科研成果的认定过程,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对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 科研 考核

1 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科技泡沫”现象有所抬头: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的学术论文数量一路飙升,并在2006年超过英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SCI论文大国:目前我国专利申请受理总数突破500万件,增长速度位居世界榜首,但拥有的专利技术转化率却不足1%,而美国的专利技术转化率却达到12.5%。极低的专利转化率除了资金、体制,政策等的因素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专利远离社会经济和生活,没有实际应用价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科技评估体系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改革以“量”为核心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浮躁学风和“科技泡沫”的蔓延,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 国内科研量化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形式轻实质,论文不以质量为核心,而是注重发表的刊物级别、获奖等级,并以是否“核心”,SCI、EI收录等形式代替实质二是评价标准单一,不管评价目的是否相同,均采用论文,著作及科研项目等源生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三是重数量轻质量,教师为了数量达标,不得不为凑数写文章。这种以量化为核心、科研成果“工分制”的考核体系,偏离了考核的真正目的――促进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开发,实现学校及社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评价方式行政化倾向严重,忽视学科的差异性,也忽视科研活动的规律。

这种以“工分”拿津贴,评职称的方式,带来了不少后果:教师疲于“挣分”应付,而没有了创新思维,也忽视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跟踪的多、原创的少,论文数量急剧攀升,被国际学术界引用的却很少: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下,很多科研成果还没成熟就申报奖励或者申请专利,实现“目标”后就束之高阁,不再深究;一些基础理论及重大工程研究因为研究周期长,见效慢,成果无法预见,因此无人问津。

3 美国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考核

美国对高校教师学术能力的考核主要分为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其下又细化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其中教学评定是结合教授授课的工作量和教学效果而定:科研评定是由其所作的报告论著、申请到的科研经费和其他学术活动来界定。

美国学术能力考核实施的是一种目标管理。它强调了学校发展规划、政策导向和个人学术目标建立的一致性。年度评价结果既是对教师劳动的评价,也是对其激励和提醒的基本依据,更是学校对自身政策和导向的一个反馈。美国不同类型的大学,科研,教学所占的比重也有所不同。一般研究性大学科研权重通常在40%以上,而教学型大学更强调对教学绩效的评价。

美国职称晋升的评价则是综合了几个年度的评价结果。晋升评价的操作,一般是由个人提交书面申请,再按学术机构的级别逐步评审报送,直到校长签署意见后由董事会最后决策。美国对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的考核是非常严格的,主要是同行考核。通常是由系主任任命三名终身教授组成委员会,对某教师提交的所有学术成果,逐一仔细研读,得出独立的判断,展开讨论,同时也会邀请校外的专家评估这位教授的学术成果。随后,学术委员会提交一个详细的报告,这份报告必须在全系的资深教授当中经过讨论和表决,然后和系主任的独立报告汇总,提交院一级的评审委员会,院级的评审委员也通常由三人组成,会进行新一轮的阅读和辩论,然后再对当事人的续聘,是否晋升为终身教授等提出建议。这其中的关键是,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都是保密的,保证专家进行独立,公正的判断。假如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名单被人泄露出来,那么谁泄露了名单,谁就要负一定的法律责任。

对于获得终身聘任的教师,美国也制定了相应的聘后评价制度来进行定期考核。所谓终身聘任后评审制,是指进入终身序列的教员通过5~6年的试用期考核,获得终身教职后,定期接受的关于教学、科研、服务等业绩的考核评审。评审终身教授的依据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学,即学生对教师的评估和同事的观察二是服务,即教师参与学校和系行政活动的程度,三是科研,评估教师的主要依据是和专著的数量。美国专业杂志选材严格,请专家无记名阅读文章,优秀的才能被选中,所以,在专业权威杂志上发表专著的数量,成为评审教师的主要标准。实施终身教授聘任后评审制度的目的是不断鼓励大学教师,使之朝更新、更高的目标发展,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

4 日本高校教师评估制度

日本的教师评估分为教育活动评估、科研活动评估、社会活动评估和校内管理活动评估,采用量化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基本方法。科研活动评价周期为每5年一次,主要包括发表文献、口头发表(各类学术活动的讲座等)、科研经费(各类纵、横向、产学联合课题经费获得情况)、艺、体及建筑(展览会、演奏会、体育比赛等获奖情况;建筑设计,文物修复等相关资料)、其他(广播电视节目的出演情况,专利获得情况、学会获奖情况等)以及对自己研究活动的补充说明。用于量化评估的各类数据由教师个人根据学校提供的“个人评估调查表”每年填写并提交到本部门负责人处。各学部、研究生院负责人对本院教师进行“特别优秀”,“超过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水平”、“有问题需要改进”,“需要改进”5阶段评价,且公开所有教师个人的评价内容。

同美国一样,日本的高校教师评估也是实行目标管理。学校的整体目标是由校长,教务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负责制定,整个目标的制定过程是在广泛征求校内外意见的基础上完成的。而每位教师的目标则是在双方协商都能接受的范围内制定。

日本在高校教师的评价中采用了各种形式的面谈评价制度。有些学校在评价过程中,采取了评议人与被评议人之间的面谈制度。例如,被评议人根据规定把自己的目标以及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申报,学校作出评价结果后,由学校将评价结果通知给被考核人,采取面谈公布,这是一个双向的评价制度。

日本教师评估制度具有以下特点:即给予大学教师工作领域相当的自由度;对大学教师的评估尽量客观全面,尽可能多方面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将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结合起来;在评估结果上是否与教师的聘任、直接挂钩等问题上谨慎行事;对教师评估采取公开原则,注重多方面听取意见。

5 对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的启示

5.1 实施多元化考核标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整齐划一的评价方法实际上对高校的发展是不利的,比如高职院校的教师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考核标准进行职称评定,艺术类院校按照工科

上一篇: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及思考 下一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