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

时间:2022-07-07 06:12:35

论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

1 事实婚姻的概念和特征

法学界在“事实婚姻”的概念、特征等问题上产生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要求事实婚姻的男女双方不但相互没有配偶,还应当符合规定的条件(实质要件),仅没有进行登记(形式要件)这样的一种婚姻状态;而第二种观点则不问其实质要件是否符合,只要未进行登记,就构成事实婚姻[1]笔者同意前一种观点。

事实婚姻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未经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两性结合。事实婚姻的特征:①事实婚姻的男女应无配偶,否则成为事实重婚。②事实婚姻的当事人具有婚姻的目的和共同生活的形式,男女双方是否互以配偶相待是事实婚姻与其他非婚的两性关系在内容上的重大区别,因为不合法的不具有婚姻的目的和共同生活的形式。③男女双方具有公开的夫妻身份,既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又为周围的群众所公认。④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这是事实婚姻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其与法律婚姻(登记婚)最大区别。

2 事实婚姻法律保护在我国的演变过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历次司法解释,对事实婚姻的保护,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1 为绝对承认时期,1984年8月30日以前,1950年《婚姻法》颁布施行后,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身份共同生活的事实婚姻仍有不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否认事实婚姻的效力,是脱离社会显示于传统习惯的。因此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有关立法是承认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的。

2.2 相对承认阶段,1984年8月30日~1994年2月1日 1980年《婚姻法》施行后,最高院于1984年8月30日《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事实婚姻是违法的,应对当事人给予批评教育,并对事实婚姻的认定标准作了限制性的解释。要求时双方必须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和符合结婚的其他条件,而将那些虽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但时双方或一方不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的,排除在事实婚姻关系以外,作为非法同居关系处理,至此我国司法机关开始限制性的承认事实婚姻关系。

2.3 绝对否认婚姻法律效力时期,1994年2月1日~2001年4月28日。1994年2月1日民政部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24条规定:“未到结婚年龄的公民以夫妻名义同居的,或符合结婚条件的当事人未经登记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其婚姻关系无效,不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新的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指出:“自1994年2月1日起,没有配偶的男女,未办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按非法同居关系处理。”此间,我国不承认事实婚姻法律效力。

2.4 相对承认阶段,2001年4月28日至今。2001年4月28日《婚姻法》修正后,其第八条规定了:“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而对未补办结婚姻登记的事实婚姻的效力却没有明确规定。对此我认为其婚姻法律效力待定,有待于当事人采取积极的态度予以确定。此对2001年12月27日起施行的《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四条、第五条对事实婚姻的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

2.4.1 男女双方根据婚姻法第八条规定补办结婚登记的,婚姻关系的效力从双方均符合婚姻法所规定的结婚的实质要件时起算。补办具有溯及力,使其婚姻效力转正。

2.4.2 对于未补办结婚登记的,予以区别对待:a、1994年2月1日之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具有合法婚姻的效力。b、1994年2月1日之后,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应补办结婚登记手续。若当事人补办了结婚登记,其婚姻关系转化为合法有效的婚姻,婚姻关系的效力从双方均符合婚姻法所规定的结婚实质要件时起算,不补办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对1994年2月1日之后符合实质要件的事实婚姻得到法律的承认,条件只有一个--补办。在立法上再三强调结婚登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放宽了对待事实婚姻法律效力的条件,不是一律不承认了,只要补办了登记手续仍然承认其法律效力。可见立法者的良苦用心,有人认为“实际上是有条件地承认事实婚姻。”

3 世界各国对事实婚姻的法律态度

世界各国关于事实婚姻的立法主要有三种:

3.1 不承认主义,即法律不承认事实婚姻的效力,如日本民法典第739条规定:“婚姻,因按户籍法规定所进行的申报,而发生效力。”否则,夫妻财产契约便无从登记,不产生得以对抗第三人的效力。该法第742条:“当事人不进行婚姻申报时,婚姻为无效。”[2]

3.2 承认主义,即法律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事实婚姻承认其效力,如英美的普通法婚姻,“人只要能证明两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其婚姻即被推定为有效。[3]”在我国台湾,虽然结婚应当进行登记,但结婚登记并不是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仅产生推定婚姻之效力,如果当事人已经举行了民法所要求的公开仪式,即使没有办理结婚登记,其婚姻仍然有效成立;反之,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当事人不具备民法所规定的公开仪式,即使已经办理了结婚登记,其婚姻关系也无从成立。结婚登记的效力仅为程序上举证责任的转换,对法律所规定的结婚形式要件并无影响。[4]

3.3 相对承认主义,又称有条件的承认,是指法律为事实婚姻设定一些有效条件,一旦具备了这些条件,事实婚姻便转化为合法婚姻。有关条件主要有:达到法定年龄、法院确认、补办法定手续。”[5]“如1998年修正的德国民法典第1310条第3项规定,户籍官员已接受婚姻双方的一项家庭法上的、以存在婚姻为其生效前提的声明,且婚姻双方已为此而被颁发一份在法律上有规定的证明,婚姻双方此后以夫妻身份共同生活10年或者共同生活至婚姻一方死亡――在此情形下至少共同生活5年,也视为婚姻。”[6]

4 承认和保护事实婚姻的必要性

根据“全国妇联就如何修改《婚姻法》进行民众意愿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已婚而未办理登记的人占成年人总数的4.2%,占已婚者的4.6%,而在农村,这种情况占到成年人总数的6.9%,占农村已婚者的7.5%。11%的人至今还认为结婚没有必要登记,城市居民认为结婚不必登记的占6.1%,农村则占15.9%。”⑦事实婚姻目前在我国仍大量存在,如果不加以保护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弱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还有的人利用同居关系规避法律,逃脱共同债务,非婚生子女的户口、就学、就业等等问题都无法解决。而立法上1950年、1980年两部《婚姻法》未作明确规定,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也回避了事实婚姻,未作任何规定,只是司法解释多次对事实婚姻作出规定,通过国内外对事实婚姻的法律保护的演变过程分析,我们认为,有条件地承认和保护事实婚姻很有必要,主要理由如下:

4.1 事实婚姻并不一定具有社会危害性。我国历次《婚姻法》虽然没有承认事实婚姻,但也没有明确规定事实婚姻是一种违法婚姻,并规定事实婚姻的当事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见,事实婚姻没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立法者禁止强迫婚、重婚、早婚和禁止婚是有完全理由的,但禁止或者不承认事实婚姻却没有相应的根据。

4.2 承认事实婚姻符合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立法。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我国的澳门地区,对非婚同居者有条件地给以保护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新的社会问题。因此,世界上多数国家承认和保护事实婚姻,自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应当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现实,尽快采取相应的法律救济手段。这当然不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而是我国现实的需要。

4.3 承认事实婚姻有利于维护《婚姻法》基本原则。在婚姻的法律价值体系中,一夫一妻制与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均为其基本价值,是婚姻制度的基本秩序。承认事实婚姻的民事效力有助于对一夫一妻这一基本婚姻秩序的保护。有条件地承认事实婚姻的民事效力,不仅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保护他们的子女的利益,也有利于惩罚犯罪,有效地维护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和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4.4 承认事实婚姻与刑法规定相符。我国刑法第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是关于重婚罪的规定。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已经结婚登记又与他人形成事实重婚的,构成重婚罪;事实婚姻的当事人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或者形成事实重婚的,也构成重婚罪。可见,刑法认为事实婚姻也是一种婚姻形式。所以,承认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能够保持与刑法规定的一致性。

5 事实婚姻法律保护建议

如前所述,对事实婚姻这一普遍存在又关系到广大群众利益的婚姻形式,我国几部《婚姻法》都未作任何明确规定,只是司法解释对事实婚姻作出多次规定,确是我国法制史上少见的奇怪现象。显然,在事实婚姻方面,存在法律漏洞。对此,笔者认为《婚姻法》应当补充如下规定:

5.1 规定事实婚姻具有与登记婚姻相同的法律效力。立法者应该根据本国实际,借鉴其他国家经验,赋予具备一定条件的事实婚姻与登记婚姻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5.2 规定事实婚姻当事人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承认具备一定条件的事实婚姻具有与登记婚姻相同的法律效力,并不是放弃对婚姻登记制度的贯彻执行,反而,笔者认为,法律对未经婚姻登记的事实婚姻当事人应当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保证婚姻登记制度严肃性。

5.3 规定事实婚姻的认定程序。我国法律可以规定关于事实婚姻的司法确认程序。当事实婚姻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就他们之间的婚姻是否属于事实婚姻发生争议时,允许任何一方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出确定之诉,由人民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是否属于事实婚姻的判决,以维护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

注释

[1] 曹诗权、孟令志、麻昌华著.《婚姻家庭继承法》,北京大学出版2006年版,第113页。

[2] 巫昌祯主编.《婚姻与继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修订第2版, 第135页。

[3] 李元双、王海浪作.《无效婚姻制度设计的反思》,1浙江社科网:http://www.zjskw.省略/gklweb/magazine/

homepage200301.nsf/docume.《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一期,法学研究。

[4] 于海涌作.《中国事实婚姻法律地位研究》,见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从》总第18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3月第1版,第383页。

[5] 王卫国、夏吟兰著.《民法学卷五 婚姻家庭继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90页

[6] 柳经纬主编,蒋月、何丽新编著.《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01页。

[7] 丁素芳论文.《浅谈“婚姻事实”》,原载《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四期,第5页。

收稿日期:2007-12-05

上一篇:“反向混淆”问题初探 下一篇:日本刑法中的可罚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