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第二课堂建设探索

时间:2022-07-07 05:54:55

高校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第二课堂建设探索

摘 要:创意经济时代,高校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上面临崭新课题:如何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与职场生态,实现“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提升创意人才的培养水平。结合第二课堂建设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构建“大创意链条、搭设四大平台、厚基础精专业”的运作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创意人才;第二课堂;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77-02

创意经济时代,创意就是生产力,创意阶层作为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异军突起。新的时代需求和职场生态对于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务实、更加严苛的要求。作为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平台,高校人才培养通道中的第二课堂,在学生应用型创意能力的培育及提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优势,在新的人才需求情势下理应受到更多专业建设层面的关照。

一、第二课堂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目前,高校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普遍面临着创作氛围营造难、实践能力培养难、专业指导团队组建难这三方面的问题。而第二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并解决这些难题。

(一)条框限制少,易于形成轻松高效的创意氛围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主要依靠学生兴趣和自我管理来运作,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开发和深度提升,因而在考评体系、日常管理等方面更加灵活松散,淡化了成文规则的限定,无形中增加了对90后学生的吸引力。

(二)承接课堂教学,深化创意理论与技能的学习

第二课堂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后续演练场,延伸教育链条,同时打破时空及专业、班级等束缚,促成学生组建志同道合的创作圈子,引导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切实消化、应用、检测及强化课堂所学,提高创意人才专业教育效果。

(三)拓展学生生活视野,丰富创意来源

生活是创意创作的催化剂和营养剂,对生活深刻独到的体味与感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更能丰盈创意作品内涵。

第二课堂内容丰富,涉及生活各层面,既包括与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更有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关联的参与式体验,可帮助学生积淀更多的人生阅历,更为开阔地进行自我认知和专业思辨,从而启迪个人潜能,开拓创意思维。

(四)融通多类关系,提高创意人才培养的层次与效率

通过第二课堂的运作,将师生、同学等角色关系带入一个新的阶段,创意实践中不分彼此,平等关联,不断磨合融合,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诸多方面相互影响。同时,盘活学院各管理环节,软硬件齐动为创意创作服务,从根本上改善创作环境。

综上所述,第二课堂不单单是实践技能的演练平台,更是创意人才全面积淀、综合提升的基础平台。

二、第二课堂建设的实践探索

如何培养出紧扣业界需求、既上手快又后劲足的专业人才,是这些年高校创意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中的重要课题。鉴于第二课堂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优势,通过第二课堂来构建全创意链条,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打造“厚基础、精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失为一种选择。笔者以所在广告学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尝试为例,对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第二课堂的运作思路作如下归纳。

笔者所在广告学专业分为广告(文)与广告(艺)两个方向,分别侧重于广告策划与广告创意制作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强化了专业方向的区隔,用人才培养目标来引导课程板块搭建,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强化创新教育。同时,90后学生群体在个性特征、信息接触习惯、专业知识接受偏好等方面的新特点也启发并要求我们同步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一)第二课堂建设的总体思路

“第二课堂是专业教育平台”这一定位是我们进行第二课堂建设的根本性认知。我们要做的第二课堂不同于学校社团活动,其运作核心是广告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大创意”思路,延展至整个创意链条,搭建起四大平台。

(二)第二课堂四大平台的搭建

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之于广告专业,很容易被片面地局限于对“广告创意”这一环节的过度倚重。但广告活动中涉及创造性的所有环节都可称之为创意,“大创意”观的启用更加契合应用型广告创意人才的培养思路,因而在第二课堂建设中我们将创意能力的培养分解到四大平台。

1.硬件平台。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对创意想法可行性、审美性、商业性的验证与表现,更加注重在学校这个象牙塔内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桎梏,引入市场视角,用作品说话。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创意热情,引导学生更为全面客观地认知自身创意能力,我们申请了广告专业创作室,并采用创作立项的设备管理方法。

(1)申请广告专业创作室。向学院申请专业创作室作为第二课堂运作的主要平台。固定的创作室,一方面便于课下创作项目的指导,开展各项训练活动,并能及时掌握学生情况,适时作出调整,提高第二课堂管理效果;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产生归属感,利于交流,组建相互扶持的创作共同体。

创作室由专业导师组负责日常管理,面对四个年级的在校生开发,采用学生提交创作计划书、导师审核的方式确定最终进入创作室的人员名单。

(2)设备管理。我们使用创作立项的方法来掌握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只有拿出拍摄剧本和详细的拍摄计划,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后,方可提交设备借用申请。

此外,凡利用学院设备进行创作,都需要提交作品给设备管理室。一来是使学生绷紧信诺这根弦,也从一个侧面强调拍摄计划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创意筛选和执行规划的差异,启发学生创作思维。

2.分享平台。分享平台主要针对专业知识积累薄

弱、创作理念缺乏沟通、学生个人意识较强而合作经验欠缺等问题。依据广告学复合学科交叉学科的学科特点,遵循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厚基础、精专业”的指导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知识的储备,广泛涉猎经济、营销、管理、文学、心理学、科技等,凝聚多向智慧,提升作品内涵,增强创意人才发展的后劲。

目前分享平台主要包括广告案例分享、创作讨论会、广告赛事资源库建设。交流主要依托于每周一次的案例分享会、不定期的创作讨论会、随时的电话、飞信、QQ、人人网互动。

3.创作平台。在对应用型创意人才的考量评定中,创作能力是诸多能力的凝聚体现,作品说话、效果说话为公认的准则。正因为此,在广告创意人才的培养上,我们始终把创作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1)发起组建广告创意人才课下训练小组。为掌握学生创作意愿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面向本专业所有在校学生,推出“广告创意人才课下训练小组”,由导师组成员担任指导教师。训练小组每个月给定一个广告主题,各小组分别创作,每月末对作品进行集中播映,即时点评。

学生不限年级,只要有创作热情均可自愿报名。报名情况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超过一半的学生报名,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不是学生没有创作热情,而是缺少学生创作平台,第二课堂的缺失及建设不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2)建立严格的创作通行机制。我们虽然十分鼓励学生进行专业创作以提升应用型创意能力,但并不是对所有的创意想法全都无条件予以支持。

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对于学生创作我们依据“大创意”的理念,将广告创作的每个环节细化,结合专业课程建设,一步步落实,帮助学生克服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真正将课堂所学使用起来。

4.批评平台。广告批评包括审美批评和非审美批

评,主要针对学生的创作,包括广告创意人才课下训练小组每月的命题作业、广告赛事学生参赛作品、学生习作、日常广告创作等。

课堂教学大多将学生创作以作业形式予以布置批改,以分数的形式进行反馈,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的点评。在第二课堂中开设广告批评板块,目的是更好地引导学生从作品角度重新认知创意,通过听取大家对作品的理解及评价,了解广告中传者编码与受者解码之间的差异,牢固树立“市场”和“受众”概念。

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要点

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第二课堂的建设需要逐步推进,层层深入。平台搭建后的日常维护与创新管理思路会影响到第二课堂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作用的发挥。

(一)第二课堂与专业课堂教学共生共荣

第二课堂的建设不是孤立的,虽然其相对于课堂教学具有灵活、实践性强等特征,对学生创意实战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这并非意味着能过分倚重或片面依托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建设须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共同构建学生创意能力培育与提升的全方位平台,不能厚此薄彼。

(二)第二课堂要“因材施教”

第二课堂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创作的热土,学生创意能力整合塑造的得力助推,针对学生特质、创作项目特质等进行针对性指导,不可把第二课堂当做课堂教学的附属品,更不能把第二课堂当做课堂理论灌输的硬性延伸,让第二课堂也变成了上课。

(三)丰富创意训练素材,强化互动教育

第二课堂对应用型创意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际项目的引入。相对于实验型项目的案例模拟,实战项目能更为有效地刺激学生参与的热忱,更能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创意职业素养的提升。

随着第二课堂建设的深入,需要加大与业界的联络,吸纳更多的训练选题,通过人才合作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公益服务平台建设等,让学生切实接触校外社会;同时,甄别创意赛事,辅导学生通过参赛提高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注重新评估模式的运用

第二课堂的建设是需要师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对于其中师生的考评机制显然是个新课题。师生的投入如何量化、如何评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师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第二课堂的长远发展需要一套客观公正完善的评价体系,能与传统的考量系统并行,共同鼓励师生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上作出更多有效尝试。

上一篇:基于行业英语教学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篇: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