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情感教育创建和谐课堂

时间:2022-07-07 04:18:18

利用情感教育创建和谐课堂

摘 要: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氛围。教师应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让师生间产生心灵的交流、智慧的碰撞,从而创建和谐课堂。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感教育;和谐课堂

传统教学往往受“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的思想影响,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至于学生接受时的情感状态如何,一般关注甚少。这样的课堂人际关系当然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和谐。只有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使课堂充满关爱、民主、和谐的气息,师生间才能进行主动的、积极的、融洽的互动,课堂才能呈现和谐的氛围。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需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创建出和谐的课堂,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制约着认知学习。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建立和谐课堂。创建解决问题的情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进行丰富、多向的交流,提倡合作教学和交互教学。新课程正是基于这些心理学理论基础,提出了情感教育,创建和谐课堂这一课程目标。

二、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创建和谐课堂,应把握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最基本的要素,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从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巧妙地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去探索事物发展的本质,使学生乐在学习中,让和谐的氛围充满课堂。

例如,在引入“化学键”的时候,学生对原子与原子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化学键不理解。如何化抽象为直观呢?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用乒乓球表示微观的原子,让学生用乒乓球搭建出一定规则的几何外形(乒乓球要下层7个,当中6个,上层7个排放)。学生愉快“入境”,尝试后发现,手不够用,搭建不出。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情境中学生思考后发现原来原子与原子之间缺少一种力――化学键。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中发现问题,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激发积极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失误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提高认识,优化情感

情感与认识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对一个事物有所知才能有所感,而且随着认知的不断深化情感也会随之变化,即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这种作用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它可以加强或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过程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起阻碍抑制作用。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情感的倾向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的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难点教学中,一方面由于初高中衔接不是很好,另一方面该知识点涉及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化合价升高与降低、电子得与失等诸多概念。不少学生感到会这部分知识杂乱、难记,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不少教师采用浓缩、提炼、对比等方法。例如,编成口诀:升、失、氧,氧氧氧;降、得、还,还还还(解释为: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这个“氧”代表三层意思: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这个“还”也代表三层意思: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从而化繁为简,易于学生领悟到其中的精髓,提高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同时,端正并优化了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3.师生交流,增进情感

良好的、健康的师生交流是教学成功的条件。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积极创设师生交流情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学生间的交流,用炽热的情感去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用自己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感染学生,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例如,在总结浓硫酸性质时,问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由于方法很多,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随之展开。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这种师生间的交流,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的机会,同时教师可借此机会一方面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内心情感,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双方的情感。

4.培养兴趣,升华情感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产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孔子曾将学习分为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层次,并视“乐学”为最高层次的学习境界。就是说,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并喜爱学习,才能对学习保持旺盛的热情,积极地探求新知识,使学习活动得以持续,并导向最终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感上接受并喜爱学习。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充分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得有味,自觉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杨九俊.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高级中学)

上一篇:从市场关系维度谈企业管理模式变革 下一篇: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