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时间:2022-07-07 02:27:21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均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这两者均可以看作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乃至产业均是相互统一的。

关键词: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

生态文明是为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而诞生的,但同时又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的优秀遗产;新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生态文明理念探索新型工业化模式,可以少走弯路,减少生态代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污染物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危及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下降。一方面,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山区占国土面积的2/3,海岸线漫长,人均占有资源量低,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仍是首要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和严峻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使得我们必须应对以下挑战:一是确保能源安全。化石能源终将被人类开采耗尽,这个趋势是不可能改变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能源成为确保能源安全,逐步减小对化石能源依赖的重要途径。二是保障资源的有效供给。我国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资源替代和循环利用率低,亟需发展先进资源勘探与利用技术,发展可替代资源,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三是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广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52%,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达2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面积64万平方公里,石漠化的岩溶地区面积9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大,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量少、利用率低,是我国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主要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GDP的能耗却达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资源短缺将严重限制我国未来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及时建立战略性资源的合理使用、有效替代、动态优化和安全保障体系,而这些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前提。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一)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之下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规模开发利用,由于纯粹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无法解决大气圈层对温室气体的环境容量所造成的外部性问题,从而导致资源和环境的配置利用出现重大扭曲,由此导致了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人类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公地的悲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激励,推动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并且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邓梁春等,2008)。低碳发展模式是在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保持高度统一,在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环境方面相互结合的战略性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来提高能源效率并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由于存在自我净化机制,全球气候变暖不是只要排放温室气体就会产生,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发生。破坏大气自我净化机制的排放量就是临界点,一旦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量超过此临界值,气候变暖就会发生。这种后果产生后,升温的气候就会就会成为强制各国消费的公共物品。因此,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公共物品问题,容易导致解决气候变暖所需资源的“供给不足”和治理成果的“免费搭车”,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减缓气候变暖。世界能源绝大多数来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也正是它们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没有规模化的低碳能源取代它们,减排行动必然危及能源系统,不采取行动又会损害气候。低碳经济战略为在节约能源、确保能源安全和增加就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诸多益处,其既是抉择,也是机遇。

(二)循环经济与资源优化配置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中国资源相对不足,目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流量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3R原则中的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reduce)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端的物质量;再利用(reuse)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周期;再循环(recycle)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高效率、资源化,集中表现在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污染物最终处置量上,即单位资源消耗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提高和污染物最终处置率的大幅度降低。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一)二者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既要循环又要经济,其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要解决废物变资源的产业对接、技术应用、空间布局、市场效益;低碳经济是既要低碳又要经济,其核心是低碳经济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要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循环经济发展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建设统一规划;低碳经济要与能源安全、节能减排统筹规划。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两者均可看作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很大一部分工作乃至产业均是相互统一的。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1.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结构低碳化。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气候变化问题直接涉及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能源利用的结构与数量,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实现未来能源的高效利用 以及能源结构向低碳化发展。在中国化石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到2030年能源相关的CO2 排放量低于目前的水平存在巨大困难。中国能源需求的70%来自煤炭(美国只有24%,欧洲为16%)。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活动,仅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1%,因此控制能源消费和构建低碳能源是关系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低碳化的能源体系不仅可以显著削减碳排放,还具有增强能源安全、改善环境问题的多重效益。

2.产业结构调整。面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现实,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改造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创造”,更应向利润曲线的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可以从产品的生态设计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和产品;向后端延伸,开发形成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网络,不断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快发展包括金融、保险、物流、旅游、教育、文化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机会多的低碳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重视传统工业发展的同时,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减轻我国的碳排放强度。

3.国际技术合作的潜在优势。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减排空间大。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金乐琴、刘瑞,2009),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同时,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国际技术合作潜在巨大。

4.统筹低碳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其发展阶段和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已达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中,排放量增大,增长速度快。减缓气候变化可以配合其他范畴内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冲突。同样,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提高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立法上,在中国都是较早的。至今甚至有很多循环经济领域的专家将低碳经济归为循环经济的一部分,这是十分不科学的。

不断完善与探索性的有机结合。从实践发展看,循环经济是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产生的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使完全的、呈闭合回路式的循环经济是无法达到的,有必要让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无限地、不间断地向它靠近。

循环与非循环的有机结合。完全得到循环利用的物质材料十分有限,且能够进入循环的很多也不得不降格使用,循环利用也主要局限于生态学的方法领域。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在资源、生产与消费、废弃物排放3个环节中,大体有5类环境保护技术,即:资源替代、资源恢复、资源耗用节约、废弃物安全化或无害化处理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中核心的一点就是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而这仅仅是5类环境保护技术中的一种,在这5类环境保护技术之间,不存在彼此替代的关系。从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看,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解决当代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时,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它并不能取代其他非循环技术途径,也不能成为惟一的或主要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它必须和其他保护环境的措施配合起来实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与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是吻合的。尽管目前在我国全面实施循环经济战略还存在一些掣肘,但是,实现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向依靠资源循环发展的转变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邓梁春,,吴昌华.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取向.气候变化展望,2008(1)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

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上一篇:产业链组织的生态学结构分析 下一篇:义乌电子商务集群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