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年味儿.com

时间:2022-07-07 01:24:17

旧时民谣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中国的传统春节,始于农历腊月初八,到正月十六结束,长达39天,堪称“世界上最长的节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前像倒计时盼奥运般对过年的渴望和向往的确淡了,因为一张银行卡就能搞定所有年货。然而,中国人对春节敬畏的仪式感却始终没有消失,近二十年,每到春节,中国就会发生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迁徙――“春运”,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节日景观。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过年在我们心中的隆重始终不变。过年是中国人的一个情结,如同那千般缠绕的中国结。一个纸老虎、一顿年夜饭、一件新衣、一幅年画……都包含着代代流传的浓浓年味儿以及新时代的年味儿故事。年味儿,是“物”更是“情”。

逛逛画报后台支持的“www.年味儿.com”,也许就有你所需要的年货呢。

虎饰品:虎虎生威的另类童话

过去每年进入腊月,窗外寒风怒吼或白雪皑皑。入夜,儿女们都甜甜地睡了,母亲却在盏盏灯下,穿针引线,忙着为孩子们秀制出一件件春节礼物――虎头鞋、虎头帽、虎形玩具等等,室外虽然寒风刺骨,室内母亲的心却是温暖如春。

虎饰品是一种童心世界的艺术表现形态,能够产生一种天真烂漫、憨态可掬的审美情趣,放射出人间真、善、美的光辉。虎年春节临近,虎头鞋、虎头帽、虎形玩具等“虎饰品”又热闹了起来,旧时民俗重新回归人们的生活,增添年味。而这些定义更接近玩具的“虎饰品”,更是流传下来的关于过年的“童话”。

在栈桥车站旁,常常有一位来自沂蒙山的老大娘,带着她的纯手工“作品”练摊,这其中绝大多数是“虎饰品”。有会响的泥老虎,有缝制的布老虎,然而最精致的还要算老人家亲手缝的虎头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老人家聪慧的才思和精巧的手艺。过去民间流行虎年小孩子穿虎头鞋的习俗,在一些地区,虎头鞋更是许多孩子蹒跚学步的第一双鞋。虎头鞋基本上分红布、黄布和黑布三种色彩,红、黄两种色彩喜庆吉利;而黑为玄色,能兼容“五彩”。

老大娘说,她做的每一双鞋的鞋底绣花都不同。一周才能做两三双。这些手工虎头鞋需要刺绣、拨花等多种复杂手工一针一线绣成,造型古朴可爱,绣花图案精致。小孩子穿在脚上不仅舒适,更是可爱,多数孩子还会把虎头鞋当做“玩具”,更加快步的学会走路,他们的成长中,不仅仅要从妈妈的故事里知道虎是“森林之王”,更要让这样触手可及的“童话”,伴随长大。

车站边的老大娘是名副其实的民间艺人,而家住浮山后的王春浦先生则是民俗收藏的真正“玩家”。

六十多岁的王春浦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热衷于木版画、年华收藏,并且“童心未泯”,拥有一屋子的“玩具”。在王春浦家里,有一个高至屋顶的木厨,专门陈列这些艺术品。

王春浦家仅仅虎饰品就有几十样,最大的“虎”有40厘米高,最小的虎仅仅能比拇指大些,有泥塑的“虎”,有陶哨的“虎”,还有“布老虎”以及“纸老虎”等等。高密聂家庄泥塑经典作品“叫虎”,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张一合中,发出明亮清脆的“虎叫”;洛川布虎高大雄伟,两只铜铃似的红眼,高高隆起的鼻子,高高隆起的鼻子,虎口大张露出巨齿,展示出“百兽之王”凶猛无敌的形象;陈州虎的造型简约概括,古朴原始;“母子虎”则是巧用布贴工艺装饰起来的,母虎头部有意向左斜歪,身上驮着一只天真烂漫的小虎,模样儿长得和“妈妈”相仿,上身向前扑,前肢搂着妈妈的脖子,一幅“天伦之乐”的画面……这些“虎”玩具不仅仅王春浦喜欢,他的小孙子更加喜欢。可是王春浦说了:“爷爷的‘玩具’只许看,不能摸!”

经过数千年的开创与变异,继承与发展,中国的民间“虎”饰品或玩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逐渐成为一种“虎”文化。虽然这些物品大多就地取材,如泥土、麦秸、竹子、棕榈叶、废旧布块和下脚料等,但是它却一点不比珍奇异宝逊色。因为这里面蕴藉着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中华民族智慧。

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挑着扁担到城市卖手工老虎的老大娘,所有买虎饰品的人也不会都像王春浦一样那么虔诚地搞收藏,但是,终会有一段老掉牙的“森林之王”的故事,从母亲那里听说,温暖这个春节,让节日充满喜庆与童趣。

张贴年画缀窗花

鲁迅先生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之《狗•猫•鼠》一文中,回忆他童年时代的生活景象时说:“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这里所描写的“花纸”便是指年画了。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也是承载着百姓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清道光三十年,学者李光庭撰《乡言解颐》,其中“新年十事”一节中,提及年画,言:“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一词,由此而起并延续下来。

年画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地的最为著名。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门神图、财神图、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多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创作。

在民俗收藏家王春浦家中,就收藏着许多年画。客厅里的一幅四条屏木板年画“春夏秋冬”,古朴的年画中,有莲花、鲤鱼等诸多吉祥符号,夹杂着“神o护宅”、“四季如意”的期盼。王春浦怀着深深的乡土情结,从90年代开始收集和收藏各地的年画,其中还包括了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地的著名年画,王春浦说,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大宝库,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春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性喜闻乐见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涵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民谣说:“二十四扫房屋,二十七八贴窗花”。窗花是春节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今年多以“老虎”花样为主。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分为“南北风格”,南方以“精致”为美,其特点是玲珑剔透;北方以朴实生动为美,其特点是天真浑厚。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了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

作为青岛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黄岛剪纸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黄岛剪纸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人们的生活品位越来越高,富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品稍经转化,就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宠”。这也是动态保护和抢救民间艺术的一条渠道。

定制旗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说“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表达出传统服饰的魅力。而今,传统旗袍作为“复古”服装的代表,再次敲响我们的心扉。

旗袍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旗袍在全世界家喻户晓,被称作Chinese dress,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在现代,其独特的剪裁设计可以更好地衬托出女性完美的身材,显露出女性的优美气质和含蓄的性感。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增添女人的美丽和妩媚。大年夜就是旗袍集中展示的好时机之一。

众所周知,旗袍对身材的要求比较苛刻,所以完美的旗袍穿在身上既不会只满足旗袍自身的特点,而导致不完美的身材暴露无疑,也不会因一味迁就个体的身材而导致把本来要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旗袍做成一件传统相声演员的马褂。它一定能够在某些细节运用上,融合设计师的智慧,比如调整开衩长短,根据脸型而变化的领型等等。市场上卖的旗袍并不能让每一位顾客觉得合体,因此,高级的可量身定制的旗袍重新占据了旗袍市场。

据说,中国最出名、最有文化的定制旗袍店是上海的“造寸时装店”,这与张爱玲有关。似乎旗袍都有灵性,总是要养在“深闺”才好。手工剪裁缝制旗袍的“大师”往往在不起眼的巷子里。

张慧是典型的都市年轻人,快过年了,她再也不想挤入商场“满299元送220元”的大抢购,那样连过年买新衣服的心情也挤丢了,况且,那些衣服也实在没有新意。跟姐妹讨论了一番,大家想到不如去做一件旗袍!红艳艳的色彩,复古的风潮,过年穿再合适不过了。

张慧上网找适合定制旗袍的店面,淘宝店就有许多,一向很“潮”的她却决定,一定要亲自感受“量体裁衣”的乐趣,既复古,那就彻底些。而听奶奶说,最“正式”的定制旗袍要去三趟:一趟裁衣,一趟试衣,一趟取衣。有的一年半载的才取到旗袍,做旗袍全凭“造化”。

张慧听说四方路有一家做旗袍的老店,她在繁华都市“未改造”的小街巷里七拐八绕,心里想着朋友凭记忆口述的路线图,终于找到了这家店。店面很小,只有一个裁剪桌,一台缝纫机,两位裁缝和大堆光鲜的布匹。两位裁缝是夫妻俩,他们的小店被老客户亲切地称为“夫妻店”。

夫妻俩帮着张慧选面料,妻子李学敏说,面料的柔软度将直接影响到旗袍对身体的贴合度。传统面料方面,比较硬的是织锦缎,这种面料可以稍微掩饰一下身材的不完美;而真丝面料则较软。针对身材选对面料也是影响旗袍美感的重要因素。张慧听了如此“专业”的讲述,不仅信得过夫妻俩的手艺,更期待属于自己的旗袍了,索性就让师傅选料。“桃红乔其纱,到膝盖,高立领,斜襟,不要泡泡袖,不要琵琶扣,凸显花色……”一面说,夫妻俩一面量体,共测量了20多处尺寸。

春节订制的特别多,所以要十天才能拿到旗袍。虽然没有奶奶说的那么“玄”,但是,张慧已经领教了定制旗袍的“流程”。不仅如此,她深深的爱上了这世上独此一件的“过年新衣”。

传统年味美食大串烧

民以食为天。即便在物质条件如此优越的当下,人们仍旧喜欢按照旧习俗打点正月的“菜谱”。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六,嗅着“年味儿”,来个“串烧”。

腊八粥

时间:腊月初八

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还叫做七宝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起来。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后,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腊月初八成道,称为“佛成道节”。佛寺在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成道前牧女贡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做粥供佛。于是,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腊八粥“演义”到当下,因各地习俗不同,配料也多有不同,而“降血压”腊八粥、“滋补养颜”腊八粥、“准妈妈”腊八粥则是挂上了统一的“现代人”标签。

腊肉、灌肠

时间:腊月

腊肉是湖北、四川、湖南、江西、贵州、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的特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至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

北方人喜欢在腊月里准备灌肠,传统的做法多用猪肥肠洗净,以优质面粉、红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种原料调料配制成糊,灌入肠内,鲜美可口。

年糕

时间:腊月二十三

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我国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年糕种类也多。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西南的糯粑粑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年夜饭

时间:除夕夜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大家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无论如何都少不了鱼。与“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预示“年年有余”。北方还有俗称菜头的萝卜,祝愿有好彩头;南方有发菜,祈愿新年发财。此外,炸春卷等煎炸食物,也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饺子。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特意留出一个用酱豆腐做馅儿,全家人谁先吃着了,来年“福气”就最旺。

长面

时间:正月初二

面条在东汉年间已存记载,至今超过一千九百年历史。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初二这一天,恰逢“回娘家”,不少人家也借助长面,暗喻两家人长长久久。

大馒头

时间:正月

馒头文化渊源流长,花样馒头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新年临近,大馒头又开始热销。城里人买大馒头还是图个新鲜,一向热卖的青岛崂山特产“王哥庄大馒头”还“应景”推出了贺岁版。大馒头还一直担负祭供之用。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记:“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

汤圆、元宵

时间: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元宵节的主要吃食便是元宵了。在南方,元宵也叫“汤圆”、“圆子”。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都可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煮、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上一篇:军歌嘹亮:荧幕上的军旅电视剧 下一篇:在传承中升华现代陶韵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