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所属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调查分析

时间:2022-07-07 11:23:05

山西省所属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调查分析

【摘 要】本文以了解山西省所属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状况为目的,通过对本专业在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得出高校教育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不足和缺乏实践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解决构想,以解决当前学生的困惑,从而为将来的就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在校本科生;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实践

本文主要针对山西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学概况,从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未来意向、专业前景进行研究。鉴于山西省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调查研究较少,通过对山西省开办本专业四所高校――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理工大学的本科生进行问卷和实地采访调查,取得省内本专业研究第一手资料,通过整理与分析使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对上述四所高校在校本科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在问卷中设计了13个问题,共发出纸质问卷及网络问卷352份,收回338份有效问卷,并进行如下细致的综合分析。

对于课程的满意度有大约一半的同学认为是“一般”,为最高比例选项;而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约占30%,可见我们的课程设置仍有可改进之处,不满意原因总结为五点。第一、专业性不突出。首先表现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相比差异小,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除太原理工大学以外的其他三所高校的本科生中,有83.7%的同学认为本专业与汉语言文学课程“基本无差异”或“差异较小”。第二、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课程,缺少相关实习机会。分别有65.9%和52.4%的同生认为“课程与实践联系内容较少”与“教育模式存在一定问题,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可见具体的教学实践课程十分必要。第三、将本专业至于文学院之下的学校开设英语及其他外语类课程不够,67.7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课程设置不足的一大问题。第四、是学校教育中普遍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第五、课程对于中西文化的联系少。

针对在校期间相关汉语国际教育实习经历的问题,87.3%的被调查者从未参加过实习。以上问题结果表明本科学生在校缺乏教学实践课程的指导,没有相关实习经历,同时从中我们也可得知同学们是迫切想要获得实习经历的,这就体现出山西作为内陆省份,其教学实习条件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矛盾,并且缺乏实习基地。

对于未来意向,76%的本科生有继续读研的意向,其中约有54.34%的同学继续选择汉语国际教育相关专业,那么即有76%*54.3%=41.3%的本科生选择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考察学生将来的就业倾向,约50.3%的本科生不选择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工作,由此可见学校本科教育与学生日后工作有一定的脱节。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数据仅仅是在校学生对于未来的规划性看法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因素。

对本专业发展前景持乐观看法的人数占46%,但同时还有超过50%的同学认为发展前景不明朗或持不确定态度,这足以说明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相对新型的专业,面对国内外变化的发展现状与参差不齐的教育情况,同学们对前景预估还是倾向于保守。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及志愿者的看法,同学们多持积极态度,超过90%的同学认为对日后工作有很大帮助或表示想有一次从事志愿者的经历。

山西省的四所高校,自山西大学最早于2000年开设本专业,共培养本科生(包含毕业生与在校生)约1200人,而且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教学还是基本认可的,对此我们应充分肯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山西省自开设以来取得的成就。与此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明显地看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改善。做这项调查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想要通过调查切实了解本专业的现状,进而经过思考后给本专业学子以一定启示。

汉语国际教育这个新兴专业处于发展初期,课程设置处于摸索状态,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相应的能力,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对此提出设想,作为相对基础性的本科教育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更多地开设具有共性的基础必修课,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这样当学生面对就业不十分对口的情况,也可以因基础扎实而游刃有余地工作。面对文学院下辖专业中文课程过重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下辖专业英文课程过重的现象,认为可尝试由文学院、外语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甚至是教育学院联合培养,师资共享,这样本专业学生便可得到全面而专业的教育。这样的设想实行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在此提出供大家参考。想要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学校可以增设相关的实习基地,可将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高校留学生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时时关注汉办及国际处的信息,以发现对于自己合适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二辑.

[2]俞敏洪.关于国家大力支持民间力量参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建议.政协提案,2011.

[3]张志洲.“中国机会”崛起:汉语热的背后[J].语言文字周报,2011(2).

[4]张凤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年12期.

资料来源:

[1]山西大学外事处、国际交流学院官网.

[2]山西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

[3]实地走访山西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

[4]实地走访山西大学国际交流中心.

注:本文系山西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资助。

上一篇:语用观前提下中医英语翻译教学探索 下一篇:浅析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疲劳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