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李震刚读者的复信

时间:2022-07-07 09:14:54

杜力总编:

您好!我是一名烹饪工作者,对贵刊非常喜爱,是一名忠实的读者。在工作中我坚信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而专业期刊是必不可少的良师益友,不仅是《烹调知识》、《快乐厨房》、《中国烹饪》、《四川烹饪》等一些市面常见的杂志,就连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书籍我也不放过。偶尔也写一些稿子。贵刊与市面上一些期刊相比朴实无华,内容翔实,涉及面较广,售价低廉,属于比较实在的杂志。但据我观察,贵刊在本地发行量不大,读者较少,这与时下流行大量彩页杂志的风气有关,图片固然直观,但一名优秀的厨师不是靠新菜堆出来的,还必须有广阔的知识面,贵刊给我的感觉是文化底蕴较厚,书卷气很浓,理论上的东西较多,适合高端厨师(比如一些大酒店宾馆的大厨、管理者)阅读,但是5元的售价和朴实的包装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低端的厨师又不喜欢看这样文字内容较多的书刊。我的意思是说贵刊的定位模糊,难以锁定读者,高、中、低3种档次的读者,只能选择一种,写文章给他们看,做菜给他们看,迎合他们的需要,只有这种才能拥有坚实的读者群。

从我看烹饪类期刊来看,《四川烹饪》做得比较成功,它的目标就是推荐一些低档餐馆实用菜肴,文字也是通俗易懂,售价也是5元(但内容为十张彩页,极少广告),据我了解,此刊拥有庞大读者群(绝大多数为中小餐馆厨师)。

2004年即将过去,2005年的《烹调知识》还是让我充满期待。看了2004年10期《致本刊厨师记者(特约撰稿人)暨广大作者、读者的一封公开信》我觉得我真是有话要说,以我对刊物的肤浅理解,不一定说得正确,但为了自己心仪的刊物越办越好,我考虑良久,归纳为七大建议:

一、引导入门者,贴近生活,满足大众

一个初入行者对一切充满好奇,希望学习一切相关知识,而且年轻,初出校门者大有人在,他们除了向师傅学习外,首选就是书籍,而贵刊低廉的售价恰好可以满足他们。目前的内容专业性太强,对初学者来说有些难以理解,老百姓中的业余爱好者也很多,贵刊的内容大多不适合业余爱好者。当然,刊物主要是做给专业厨师看的,但不妨兼顾一下这些入门级的读者。《中国烹饪》有个栏目叫“跟我学”,它用通俗的语言,配几幅操作图片,就讲了一个简单而又出彩的菜,记得有道“龙虾鱼”我至今记得,教的真好,我相信一般人都能学会。

二、增加娱乐性、互动性,让读者参与进来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娱乐,谁也不愿意看一本呆板的书,如果在刊物中插一些与烹饪有关的漫画、小幽默,让读者在学习之余会心一笑那多好呀!甚至我觉得可以连载一些与烹饪有关的小说,比如热播的荧屏故事,《满汉全席》、《食神》等,无论什么层次的读者一定爱看,而且连载也可以增加发行。

借鉴一些电视类节目的思路,刊物也应该增加互动性,让读者参与进来,可以就餐饮业的一些现象拟出话题让大家来信来稿讨论,也可以出几样原料让大家各自发挥想象,可以创出什么样的菜式,等等。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只要勤于思考,办出有特色的刊物是有办法的。

三、热点介绍名店、名厨、名菜

中国是泱泱大国,幅员辽阔,菜系众多,每个时期都会涌出一批名店、名菜、名厨,每一个从事餐饮业的人都希望能够有机会了解一下顶级名店,学会几道最新流行大菜,见识一下行业前沿名厨。通过对这些名厨、名店的采访,也可以借机会宣传自己的刊物,有这些反映行业权威们的内容,对刊物的发行也会大有帮助。

四、营养卫生,烹饪专业摄影

中国烹饪的工艺复杂口味繁多,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声誉,但是在国际顶级赛事中获奖不多。有人说,中国菜太重味、型,对营养的要求不高,不能称为健康科学的饮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但这话却极有道理,中国厨师的文化素养不高,对营养方法是软肋。据说在日本,每10个厨师中就要配一名营养配餐师。但在中国专业营养师很少,本人就很渴求这方面的知识,却很少有刊物详尽系统地刊登,不能不说遗憾。

由于现代的通讯交通都很发达,行业交流也愈来愈多,“保守”一词已鲜有人提,而在各式交流中,摄影是一门实用技术,很多人希望把自己做的菜或别人做的好菜通过图片保存下来,以用于一些展览、发表、交流。但是,随便找一部相机拍几张,效果往往是强差人意,希望在今后的内容中能多谈一些这方面的专业技巧。相信感兴趣的人一定很多,而刊物本身就有摄影记者,写些这样的文章应该是小菜一碟。

五、挖掘传统,继承创新,开展名师讲座

现在烹饪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菜式、新工具等等层出不穷,但我觉得在创新的同时,还要挖掘传统中优秀的东西。而在传统中的确有着许许多多的精华。前段时间我们酒店老总请来一位中国烹饪大师――王素华老师给我们讲课,开始我不以为然,但是在学习中(讲的都是很传统的东西,甚至是很古老的)我发现,一些古老的东西能给我很多新的启发和思路,定期请一些名师讲座,相信会有不错的效果。

六、增加彩页,介绍实用菜品

多数人买书的目的就是为从中学到一两道实用的菜肴,直接转为现实的菜肴,转化为经济效益,而图片的效果最为直观,学习起来容易一些,贵刊给我的感觉是看到的菜肴较少(文字的不算),虽然增加彩页会增加成本,但这可以通过增加广告来弥补。反正经济问题我不太懂,提高售价也未尝不可吧(最好不提价)。

七、介绍顶级赛事、劳务信息

大赛能够推动行业的发展,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杭州菜之所以能够短时间内迅速发展,风靡全国,这与它经常举办比赛有关。通过比赛涌现出一些新人新菜,扩大地方菜系的影响力。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希望能多介绍一些大型的比赛,获奖作品,这也是业内人注目的焦点。

厨师的职业特点是流动快。厨师频繁地找老板,老板频繁地找厨师,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然而信息不畅使很多人在家找不到事干,而饭店又找不到人,而每月出版的《烹调知识》可起到桥梁作用。即使再不爱看书的厨师关系他的生存大计,他一定会买上一本,老板也是一样。由于贵刊发行跨度很大,人才不可能跨省流动,可以专设一页“劳务市场”每个区域的劳务市场栏目尽量贴近当地,也就是说比如江苏发行的《烹调知识》和上海发行的《烹调知识》其他内容一样而唯有“劳务市场”是各地各样的。而各地的需求和待聘信息可以从各地的人才市场等方面获取,只需在当地有一名厨师记者即可。

杂七杂八地说了半天,连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在主编面前夸夸其谈不知您是否有耐心看完。我只是一名厨师,没办过刊物,也不知道讲的这些实际不实际,但我的心是好的,只是希望明年的《烹调知识》看起来更过瘾,对我们的帮助也更大。

最后,我想咨询一下贵刊的厨师记者或自由撰稿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如果可能的话我非常希望加入。本人1976年出生,1995年毕业于淮安市商业技工学校,曾在多家2-4星级酒店事厨或担任管理工作,自考大专(扬州商业专科学校烹饪专业),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有短暂媒体工作经验。

如果方便的话,请给我回信好吗?

期待您的回音。

祝:《烹调知识》发行遍全球!

李震刚

2005年2月15日

李震刚朋友:

您好!

感谢您热情洋溢的来信。您对本刊的肯定和鼓励,将永远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而您的七大建议,也从另一个侧面指出了本刊的缺陷与不足。看得出来,如果没有对本刊长期的关注与思考,是提不出如此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来的。为此,我们全体同仁,特向您表示衷心的谢意!

您的这些建议,开拓思路,予人启迪,催人奋进,激我斗志。有的是我们曾经想到去做,终因种种原因而未尽如人意者,如增加编读互动,多让读者参与,介绍名店、名厨等,多因稿源等原由刊载不多;有的是我们未曾想过的,如开展名师讲座,提供劳务信息等;有的是我们一直努力,而尚未得到读者一致认可的,如贴近生活,满足大众需要者。我们刊物的定位,就是面向中、低级专业厨师和业余烹饪爱好者,这部分读者群已与解放初期(文盲或半文盲的学厨者)有很大不同。现在大都已具备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具有了一定的自学条件,鉴于目前社会上的烹饪职业培训又多以技能教学为主,而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教育。为此,本刊刊发的文章多是以提高烹饪基础知识水平为主,辅之以菜品的制作技能。这样做,短时间内可能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此以往,必定能促进事厨者基本素质的提高,增强其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能力。这些都是本刊文章多于其他刊物的主要原因,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至于您在来信中提到的建议,我们都将慎重地一一研究,并积极创造条件在今后的刊物内容上逐步改进,并期望您一如既往地继续监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再一次感谢您的支持和帮助!

2005年2月18日

上一篇:荠菜药膳赛灵丹 下一篇:餐饮服务承诺的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