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有效策略探析

时间:2022-07-07 08:45:54

小学德育有效策略探析

【关键词】 小学生;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29―01

学校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而老师作为这个小社会的引导者、组织者,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比如,在单亲孩子面前,老师可以是他的父亲或母亲;在自卑的孩子面前,老师可以是他的朋友和伙伴等等。每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他们的世界里颜色单一,没有丑恶,作为老师,我们只要在工作中,根据不同时间、地点,扮演好严父、慈母、老师、朋友等角色,就会使学生感到温暖、亲切,使他们学习、生活在一个充满爱、满是阳光的世界。久而久之,让他们也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爱是教育的基础

可以说,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建筑师,如果老师没有爱心,那塑造的孩子心灵也不会有爱,甚至会扭曲孩子的心灵,阻碍孩子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感化、陶冶,而不是命令式的要求与呵斥。小学生毕竟都是6~12岁的孩子,要让他们在学校有家的感觉,在老师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感受到父亲的严厉,母亲的慈爱,他们就不会有孤单、疏离感。那么,他们的童心也会受到一定的感化,产生爱老师、爱同学的心理需求和愿望。

一个学校的风气是由教育决定的,也是由学生决定的。要树立良好的校风,教师不但要在工作中用爱心、细心呵护、感化学生,也要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去约束他们,让学生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到,哪些方面还需要注意改正。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只有在有效的约束下,才能健康发展,快乐成长。比如,我们在一些常规的活动训练中,要用爱心去关心学生,使他们不受伤害,也要按照一些训练规则,学生通过训练懂得如何和同学们协调配合,维护集体的荣誉。这样既能使学生有牺牲自我、服务集体的思想,也会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形成良好自制的习惯,让他们的言行合乎新时代下的阳光少年。

二、让学生在角色实践中受到教育

在一些角色的实践中,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针对当下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及道德发展水平,让他们在不同的角色里,重新认识事物,树立自己的道德。比如,现在有些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都比较自私、缺乏同情心,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长此以往容易滋生出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要为他们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融入德育的活动,使《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学生心里变得具体、形象。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利用《 给爸爸倒杯茶》《妈妈,我来钉钮扣》《我能把教室扫干净》等教育小品,让他们在有角色中感受爱家人、爱同学以及爱自己生活环境的力量,进而提高自己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的意识和行动。在中年级的德育活动中,我安排一些平时纪律较差的学生担任纪律评比监督员;让个性强但较自私的学生担任图书管理员或生活委员,促使其参加“献爱心服务”的活动;让曾有过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担任班级物品管理员,使他反省自己的过错。通过这样的角色感受,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改变自己。同时,还能让学生在观察别的同学的角色中,学会更多树立自己道德、思想的积极方法,让学生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成绩。

三、用表扬的方法激励学生

教师在实际德育工作中要以表扬为主,学会赏识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他们美好的一面,积极向上的一面,鼓励他们乐观地面对人生,对自己负责,做自己命运的雕刻家。为此,教师要恰当地运用表扬,使学生的积极因素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教师要用期待、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我们在工作中要用诚挚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理解每一个学生,要运用情感和爱心来引导教育学生。一个学生如果某一次成绩好,或者某一次作业整齐等,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不闻不问,视而不见,那么学生就会产生消极心理,觉得一切无所谓。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产生积极的态度。就算是学生犯了错,我们也要用夸奖的方式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改正。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GS[2016]GHB1125)

上一篇:陶瓷工厂多节渐缩圆锥管90°弯头工程图的画法及... 下一篇:幼儿园趣味手工活动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