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瓷的做旧技术及其对仿古砖新产品研发的借鉴意义

时间:2022-07-07 07:46:09

仿古瓷的做旧技术及其对仿古砖新产品研发的借鉴意义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古陶瓷的旧貌特征,并通过分析仿古瓷的做旧技术,为仿古砖的新产品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陶瓷;仿古瓷;做旧;仿古砖;新产品研发

1 前言

随着陶瓷装饰用喷墨打印技术的推广,使得人们对陶瓷砖新产品图案及设计的模仿越来越容易,陶瓷砖同质化现象可能日趋严重。陶瓷砖生产企业在推出新产品的同时不仅要考虑新产品的装饰效果、差异化程度,而且需要考虑被模仿的可能性和技术壁垒的高低。

仿古砖通常指釉面以哑光为主,色调以黄色、咖啡色、暗红色、土色、灰色、灰黑色等为主的有釉砖。欧洲人习惯称仿古砖为“Rustic”,特定指上釉瓷质砖。“Rustic”译成中文为:乡村风味的、质朴的、粗犷的、粗面的,因此,这也表示仿古砖的色彩和外貌着重体现的是重归大自然的风格。由于仿古砖蕴藏文化底蕴、历史内涵和丰富的装饰手法,使其成为欧美市场的瓷砖主流产品,尤其是仿古砖引入中国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

在19世纪,甚至20世纪之前,中国的制瓷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成为这些国家争相研究和模仿的对象。古陶瓷是一种会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增值的财富,其中的珍贵品种更是价值连城,甚至是无价之宝[2]。为了满足普通人欣赏古陶瓷的需求,陶瓷的仿古做旧在中国陶瓷史上古已有之。其实早在明代中后期,即成化、正德以后,后代仿前代就已在景德镇官、民窑中逐渐形成规模。清康、雍、乾三朝、晚清道光、光绪直至民国官窑和民窑仿古一直方兴未艾,但只是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形式的延续。利用仿古瓷作伪以假充真,只是近百年的事[3,4]。古陶瓷做旧,就是利用各种手段使新烧制好的陶瓷或者是近代烧制的陶瓷具有“岁月感”、“沧桑感”。仿古瓷的做旧技术可以通过消化、吸收、改进,应用到仿古砖新产品的研发中。本文通过介绍古陶瓷的旧貌特征,分析仿古瓷的做旧技术,为仿古砖的新产品研发提供参考。

2 古陶瓷旧貌的特征[5-7]

古陶瓷的旧貌分两类,一类是“生坑”,即出土品;一类是“熟坑”,即传世品。

2.1 釉表光泽火气褪尽

古陶瓷器因年深日久而“火光”下降,釉面温润柔和。

2.2 水锈

长期埋在地下的陶瓷,其表面多粘附着一些灰白色、铁红色或铜绿色的沉积物,多显水痕形状,俗称水锈。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镁盐类物质、氧化铁或碳酸铜等。

2.3 土蚀或土锈

由于受到地下水及酸、碱、盐等物质的长期侵蚀,陶瓷器物的表面、彩绘层或胎体的表面或局部失亮,这种现象就是土蚀。有些泥土变得坚硬板结,牢固地粘结在器物表面,凝固成不同形状的土疤,这种土疤便是土锈。

2.4 “蛤蜊光”

低温铅釉和含铅釉上彩受外界物质的侵蚀以及本身的脱玻化现象,会在其表面形成碳酸铅和硅酸盐类膜状物。这种透明无色膜状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地增厚,其外观形状类似于天然云母。当他们达到一定厚度时,会对光线产生干涉作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蛤蜊光”。

2.5 “银锈”

产生“蛤蜊光”的透明无色膜状物进一步增厚时,对光线的干涉作用也不断增强,以至于会有一层银白色金属光泽的物质出现,这就是“银釉”。它的层次多少不一,多则二三十层,少则八九层,每层厚度约3μm,用刀轻轻刮几下,就可以刮去。银釉不同于器物上的其他污垢,一般不予清除。

2.6 剥釉

剥釉即釉面剥落,最易发生在那些胎釉结合不牢的品种上。如:汉绿釉、唐三彩、磁州窑器等等。自然的釉面剥落是由里向外发生的,首先是釉与胎之间产生自然分离后才有可能剥落。自然剥釉有两大特征,一是剥釉后的露胎处表面光滑平整,无明显凹凸现象;二是剥落后的釉面边缘与胎骨之间相互垂直。

2.7 浸色与污染

浸色是向釉的开片内浸染特有的颜色,如仿哥窑釉的“金丝铁线”。污染是将器物表面浸染上陈旧的黄褐颜色。

3 古陶瓷的做旧手段[2,5,8]

3.1 光泽处理

3.1.1物理光泽处理法

(1) 压光法

压光法多用于无釉陶器表面的上光。具体方法是:先用热吹风机或烘箱把着色部位加热到60~70℃,涂上一层石蜡或川蜡。首先把蜡涂在布上;再用布摩擦着色或仿釉部位;然后用坚硬光滑的工具(如玉碾子、玛瑙碾子)在其表面擀压,直至出现理想光泽;最后再用绸布擦拭。这种办法会留下细微的痕迹,细心观察便能发现。最近几年,又新采用一种高细砂来打磨,做旧的仿古釉面需在高倍放大镜下才可发现。

(2) 抛光法

抛光法使用得最多,分手工抛光和机械抛光两种。手工抛光是用绸布蘸取磨膏,在仿釉表面柔抛处打,然后用汽油和乙醇分别清洗抛光部位,必要时可再上点石蜡或川蜡,并用绸布进行抛打。用这种方法抛打出的光泽比较柔润。另外,还可以用技工打磨机和高速涡轮牙钻机进行抛光,这多用于明清瓷器的修复。机械抛光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提高抛光质量,抛出来的光有较好的釉质感觉。顺着太阳光线,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瓷器表面釉层,古陶瓷表面的磨损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新陶瓷则无这一现象。

(3) 罩光法

罩光法是在仿釉涂层表面喷涂一层上光涂料,目前比较好的上光材料是热固型丙烯酸上光漆,涂层透明无色光亮。喷涂后要烘干固化,固化后的涂层可用抛光膏打磨,效果会更理想。采用这种方法加工过的瓷器表面,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加工时留下的有规律的运动轨迹。

(4) 手磨法

手磨法是瓷器出窑后,以汗手盘磨数月,直至消去刺眼“火光”。但此种手法耗时费工,且须仔细周到,现已不多见。

(5) 水磨法

水磨法是将器物放在不断流动的水下,用流动的水摩擦釉面,消去“火光”。

(6) 油磨法

油磨法是先用浆砣轻轻擦磨,复用牛皮胶舵沾油磨之以消除细痕,使釉面平滑润泽。

(7) 涂抹油渍法

涂抹油渍法就是将厨房中油烟机里面的油渍,用海绵蘸取,涂抹在陶瓷表面,一个小时之后再擦干净,重复操作数次可以使陶瓷釉面哑光,而且没有磨损的痕迹,此办法成本非常低廉。

上一篇:花好月圆 有声有“设” 下一篇:浅析“立韵壶”的创作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