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为多 功力深厚

时间:2022-10-21 02:24:16

清代历时二百六十余年。清前期的山水画有“摹古”与“创新”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革新的一派,强调个性解放,提出“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他们不受古人约束,自辟蹊径,代表画家有“四僧”(渐江、髡残、朱耷、石涛)。与之对立的有所谓“正统派”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他们对于宋元名迹“日夕临摹”,笔笔讲求古人法度,叫做“摹古逼真便是佳”。然而,有些时候,他们似乎也有发展传统,创新之作。清代的山水画,“四王”的势力最大,“影响于画坛近两个世纪”。

让我们来观赏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四王”留给人类的宝贵艺术遗产。

王时敏《松下茅亭图》轴(图1),以全景式构图作新秋野趣。巅峦重迭,多用小石积为大山。岗峦层层推向高远,略低于主峰的左右远山,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山上杂树繁茂,郁郁苍苍;山下溪水清凌,平平静静。近处岗坡断岩,交迭相错。平台建有茅亭,而又掩映于长松秀树之下,初秋之际,好一个凉风消暑的地方。此图在立意、布局、运笔、水墨、线条等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圆润的干笔、湿笔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笔墨在保持明洁滋润的基础上,更具刚健老辣、苍浑秀嫩的韵味。可以看出它很有黄公望的面目。

王时敏,江苏太仓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山水学宋元,尤对元黄公望山水刻意追摹,幼年在董其昌指导下临习古画,加之气质和性格因素,作品唯以自然景象为最高准则,强调“一树一石,皆有原本。”从《松下茅亭图》可以看出,是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源、巨然和王蒙诸家之法。既继承优良传统,又不是墨守成法,而是一变早期软毫湿墨,由清润转向苍浑,有了更多苍劲浑厚之趣。多用豪放苍劲的干笔皴擦,山石的画法在披麻皴后,复加横笔皴,使丘壑有浑成之象,从而不再具有点苔的意义。这种手法,也就是将点苔迭皴变为散笔干擦,笔意简净而气度沉雄。同时图中矾头的布置也能变化古法,开其后“积石为山”之“龙脉”先声。发展了黄公望运用水墨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新风格。《松下茅亭图》为纸本,水墨,纵31厘米,横23厘米。作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作者时年68岁。此图距今已有350余年历史,仍完好无损。

王时敏一生画过很多山水题材的作品,有大画面的立轴,有小巧的册页,有玲珑的扇面等。这幅《山静日长图》扇(图2),画得特别精彩,咫尺之间,大气磅礴,山高林茂,宁静致远。全画非常工整精细,布局饱满,峰峦挺立,远山如黛。用积墨法层层加皴,再以焦墨点擦,很好地显示了峰峦的石质感。树木种类繁多,郁茂叠翠,神态颇具,较好地把握了初秋充足的日光下草木的特点。山脚下,树荫里,散建茅屋数间,平静的湖水通向画外,给人以辽阔之感。全图色泽清朗,沉寂之极,把秋日山野宁静气氛描绘得十分感人,令人向往。但有评家说,王时敏只注重“师古人”,而忽视“师造化”,因此他的画往往缺乏生气和新意。《山静日长图》扇,作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其时他79岁。

记得有位美术家说过:临摹古代诸家作品,摸熟他们的造型方法和笔墨规律,可用吃东西来比喻。如果吃进什么而吐出来依然是那些,这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吃进去是为了汲取营养,经过消化,从而丰富自己的表现能力,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这样的画自然会赢得人们的喜爱。王就是从后一角度去临仿古画而至臻其妙的画家。

王(1598-1677年),明末清初画家,字元照,又作圆照,号湘碧,又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崇祯六年举人,明末曾出任廉州(今广西合浦)知府,因此后人也称他为“王廉州”。王的祖父王世贞是明嘉靖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文学家,富于收藏,书画鉴赏家。自幼习染的王,刻意临摹学习,功力深厚。他的画大都题为“临”、“仿”古人,如《仿江贯道山水图》轴(图3)。

该图为纸本墨色,纵35厘米,横30厘米。画中绝壁峭立,层峦叠嶂,远山如黛;中部林木葱郁,村居数家;近处溪水如镜,水草丛生。图右上角自题“仿江贯道”四字,钤一“”字篆书印。江贯道,号江参,南宋画家,其山水学董源、巨然,笔墨细润,创“泥里拔钉皴”。善用水墨写江南景色,深得湖天平远清旷之趣。王作画虽然是“临”、“仿”古人,但并非是对古人原作的抄袭和复制,而是以古人技法的精华为借鉴,表现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从《仿江贯道山水图》便可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此图打破了中国传统技法上的相破、相错布局,而以画家所深忌的平行并列构图大胆为之,如绘并生水草两行、山树三行、绝壁多排、峻岭数层和平台多块。每一类景物都是同一走向,不仅没有使人感到呆板、僵硬,相反却令人耳目一新。运笔出峰,用墨浓润,树木芾而不繁,丘壑深邃而不碎。整个画面笔墨滑润平实,空灵松秀,气息沉雄古逸。该画定为馆藏二级文物。

中国山水画离不开林木。林木是构成山水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山石一样,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我国古代的山水画家中,王是画树的能手,他能准确而熟练地把握各种树的形态特征,随心所欲地描绘它们的生长姿态。如这幅《仿赵鸥波笔意山水图》轴(图4),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曲尽其妙。

该图为纸本设色画,纵186厘米,横98厘米。高入云际的大山,林木叠翠的山峦,远山烟云回绕,近水晶亮如镜,峰回路转,山外有山。椿、杏、槐、桧、柳等参差错落,位置安贴自然。以夹叶和点苔、勾枝相间,以红花与绿柳相映,伸枝布叶,饶有情思,故茂密而不繁琐,疏朗而不空虚,达到了回环顾盼,神态各具。近景树下的土石建有板屋,高士读书赏景,悠闲自得。湖石玲珑,平桥横卧,两老翁泊二舟,头顶笠帽,会神垂钓。整个画面有一股灿烂蓬勃、郁郁森森的气氛。日映青霞、万木积翠,山美、水美、树更美,美景胜收。

这幅《仿赵鸥波笔意山水图》的设色极见功力。王自己曾说过:“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松,得力会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此图设色清爽润泽,格调高雅华贵,为王青绿山水中一件成功之作。

王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苏常熟人。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乌目山人。一生过着优裕的生活,博览大江南北的收藏秘本,对于古人作品下过苦功临摹,王时敏称他“集古人之长,尽趋笔端”。晚年赴京为康熙帝绘《南巡图》后,声誉更高。皇上赐官不做,南归故里,志在艺术。

王传世作品很多,《雨山图》轴(图5),却是另一种面貌。此图为纸本水墨画,纵55.2厘米,横36厘米。图绘烟云迷蒙,云飞雾动,山峦隐现,流泉奔涌。湍急的水边,草木茂盛,修竹的深处,古刹危筑。全图墨染淹润深厚,笔简意丰,野趣盎然。如此逸笔草草的作品,在王山水画中尚不多见。右下款署“庚申十月八日王剪灯偶笔”,钤“石谷子”、“王之印”。同时图的上方左右,分别有笪重光、恽寿平题诗。笪、恽皆为清代书画家,笪诗:“半岭度飞雨,烟云常不开。奇思忽变化,疑为神龙来。”恽诗:“丹梯下风雨,灵丘无冬春。白云凝不散,却是会群真。”

王石谷学古的功夫广而深,很受人推重。但是人们一般只知道他善临古,而不知道他也会写生,实际上王有时也用古法来进行写生作画,“古法拈来写妙景”,他的写生作品,也为当时的画家所称道。当然也还是有脱不掉摹古的范围,但与王时敏、王相比较,他在一定程度上能把临古与实景相结合,多少还有些生活的感受。如金笺本、设色《林泉诗意图》扇(图6)和粉笺本、墨画《临江松泉图》扇(图7),就是“用古人笔法,写眼前丘壑”,也能表达一定的主题内容。

在清“四王”中,王原祁为晚字辈,是王时敏的孙子,比王小44岁,比王小10岁。他勤于诗文,十五岁中秀才,二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九岁又中进士。这时祖父对他说:“汝幸成进士,宜专心画理,以继我学”。从此,王原祁更专心于绘画,勤学苦练,反复临摹古人之作,其中以仿黄公望的作品最多。如《仿大痴笔意图》轴与《仿大痴山水图》扇等。

《仿大痴笔意图》(图8)为绢本设色,纵108厘米,横52.4厘米。图绘大山脚下,树木坡石层层远去,高岭耸立,清泉畅流,主峰之下、坡岗上峭建筑房舍,山腰桥渡隐于夏树沙渚之间。山外江天浩渺无舟,彼岸坡峦绵延如卧。近景坡石平台之上凉亭空阵,掩映于歪树垂柳之中。笔法老练荒率,风格潇散沉稳。左上自题“康熙乙未长夏仿设色大痴笔意。娄东王原祁”。钤“王原祁”、“麓台”等印。“乙未”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作者时年74岁。也就是这一年他去世了。该图左下角还钤有“西庐老人”一方印章,可见王原祁的祖父对于这幅山水的珍爱。

《仿大痴山水图》扇(图9),王原祁作于康熙三十三年,粉笺本,设色画,当时他53岁。可见王原祁早就对黄公望的作品心摹手追了。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此扇与其祖父《山静日长图》扇,从构图布局,至笔墨技法,都非常相似,可见这种摹古的山水画,也正是这一时代的历史产物。

最后,让我们再观赏王原祁一幅与王画同名的《仿江贯道山水图》(图10)。此图也是纸本墨画,纵47.5厘米,横29.6厘米。画有坡石木屋、岗峦洲渚,泉水细流,清溪萦回,平桥连坡。幽静、疏旷是这一境界的主要特色,它寓意的无疑是文人雅士优游闲适的意趣。欣赏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对一种诗意的沉醉,不如说是对一种理想、人格的思考。画面上山石、树木的画法,用笔粗重,焦墨钩皴,湿笔略染,浓墨点簇,融和厚重,也见阴阳向背的效果。山光水色连接一起,苍松秀木安置妥贴。体现了王原祁的湿而干、淡而浓、疏而密的浑然一气的笔墨特点。前人曾评王原祁的画“笔端金刚杵”,韵味淳朴,推重他的功力深厚。这与他长期以来追摹临仿宋元技法所下的功夫是分不开的。

“四王”的绘画,仿古为多,功力深厚,各有成就,影响其后二百多年。虽然以“正统”自居,不免流弊,但他们的作品,毕竟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笔丰厚的艺术财富。(责编:唐陌楚)

上一篇:日本陶艺家――五良大甫 下一篇:邂逅宣德花鸟纹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