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尝试精神教师要“三不怕”

时间:2022-07-07 05:48:22

培育尝试精神教师要“三不怕”

从 31年的尝试教学实践中,我切身体会到:尝试教育不仅能让教学达到高质量,更能培养学生一种勇于尝试的精神!全方位培养孩子的未来发展能力――尝试精神,需要教师做到“三不怕”。

不怕“浪费时间”

教育事件1:走胡同

我们学校所处的府街与桂香街之间有一条近道,由于里面的胡同错综复杂,路又窄,所以平常走的人不多。有一天,我在前面领路,带着全班同学走这条近道,3分钟左右就全员顺利通过。第二天,我们又去走这条近道,但方式变了:我把学生带到昨天的进口,要求他们自己通过,我则从大道绕到出口处等待。10分钟过后,居然还不见一个学生出来!最后,我足足等了半个小时,学生才全部走出来。第三天,我又把他们带到原来的进口重新走,这次是学生走前面我走后面。“那边走不通,先前我去过。”“走那边就走到别人家里去了!”“那边不能走,昨天我就穿到小南街去了。”……这一次,我一路上听着学生们自己的“经验教训”,跟着他们顺利地走出了胡同。

老师用3分钟带领学生走出胡同,看似节省时间,但是学生们第二天去走仍然迷路。学生自己尝试30分钟走出胡同,看似浪费时间,但是从此知道了胡同的走法。这个教育事件正好诠释了我对“高效”教学的理解:教学的“高效”,不能错误地理解为类似于养殖场“短平快”的高效,知识的内化过程需要足够长的时间。

我是不怕学生在尝试阶段“浪费”课堂时间的,因为我坚信:知识不是老师讲明白的,而是学生想明白的。教师讲得再清楚、再透彻,表面上是节约了时间,但是如果学生没过几天就忘了,实际上才是真正浪费了时间,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别去提“高效”了,那根本是“无效”!

教育事件2: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教学中的“高效”,最应该理解为“多效”。在践行尝试教育的同时,我在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我常常反思,对一个人来讲,进入社会后到底什么能力更重要?我认为,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十分重要。

数学语言讲究“精练准确”,这不正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切入点吗?因此,在平常教学中我不惜“浪费”课堂时间,特别苛求学生“能用四个字说清楚的事就别用五个字”。一个学生设计题目时问道:“全班的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我立即给全班学生提出尝试的要求:“准许超级提炼,但意思不变,他刚才的表述你怎么问?”学生们逐渐提炼,直到一个学生问:“全班几人?”我大加赞赏道:“简练到了无法再减的地步,简直是享受啊!”

在这样持之以恒的“苛刻”要求下和“不惜”时间的尝试中,我的学生们不仅敢于表达,而且口头表达既简洁又准确,有不少来我班参与尝试教学“免费跟岗研修活动”的老师惊叹:“李老师学生的口头表达,像是‘彩排’过似的。”

不怕学生“犯错”

教育事件3:《认识米、分米、厘米》的教学

去年,在尝试学习《认识米、分米、厘米》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我让学生亲历了这样一个体验性实验:一半学生留在教室里,我按传统方式带着一把米尺演示教学;另一半学生带着数学课本和最长不超过20厘米的学生尺子到室外,自己设法裁出一条1米长的绳子或量出一段1米长的距离。当天,室内的教学内容由我演示,学生当然极少犯错,室外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却层出不穷。第二天,我用4道题目测试昨天的学习效果,统计结果是:室内上课的27人中仅有17人全对,室外上课的27人中居然有25人全对。

长期的一线教学让我深切地体会到:正确,也许只是一种海市蜃楼般的短暂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刻骨铭心的难忘经历。教师只有放手让学生先去尝试,在尝试中犯错,才能找准学生思维上存在的“症结”,从而高效地对“症”施教,真正地扫除错误。

尝试教学实践刚起步时,总有学生怕在尝试中出错而被同学笑话或被老师批评,因此不敢去尝试。我总是鼓励他们:“尝试,本身就该有失败,但在李老师的心目中,你已经成功一半了。”“课堂就应该是你展现错误的地方,今天暂时的犯错就是为了以后永远不再犯同样的错!”

不怕“收效太慢”

教育事件4:毕业7年的聚会

我常常这样自忖,作为小学教师,我影响了孩子们多少智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这些孩子跨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或进入社会后,还能留有并运用多少小学阶段老师传授给他们的学习方法?去年暑假,趁着2006届学生毕业7年相聚的机会,我和他们聊了起来:

“你们各自进入不同的初中、高中,遇到不同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方式一定好多地方跟我不一样,你们是怎么学习的?”

“李老师,你带我们‘走胡同’那件事对我的启发和影响特别大。现在,不管作业多多,不管老师要不要求预习,我都一定要挤出时间提前自学。自己先尝试,遇到问题、走了‘岔路’印象更深。”当年我市文科亚军李云迪“坦白”道。在座的学生们纷纷附和:“我们进入初中、高中后基本上都是这样先自己尝试学习,并且坚持做下去了,而来自其他小学的同学很少有这个学习习惯。”这时,在小学二年级就敢于自发尝试挑战高考题,并正确解答出一半内容的曾钦说:“李老师,有一句话上课时您经常挂在嘴边:‘后来听百遍,远不如我先尝试的一遍’。您的这句口头禅一直在我心里回放,驱动着我进入初中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在实施尝试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尝试,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更能唤起学生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这正是当今中国孩子最贫乏却又最须具备的一种未来成长和竞争的能力。但是,尝试精神的培养却非一朝一夕能够见效。教师,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师,需要本着尝试精神,运用好尝试教学方法,并在尝试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甚至要“不计眼前得失,着眼长远未来”地做下去,耐心等待学生内在生成一种可终身持续发展的尝试精神之种。

尝试精神之种到底蕴藏在哪里呢?

学生们的回答多少让我有些惊讶:竟然是一次“走胡同”这样非主要教学任务的尝试经历、是教学内容以外一句不经意的口头禅,是这些不急功近利的教育细节成为尝试精神的种子,在孩子未来发展中继续发挥着教育作用。

“尝试精神”这个尝试教育的最终成果何时才能收获呢?我的实践经历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在学生们小学毕业7年的聚会时,在连续20年“先练后讲、练在当堂”不布置家庭作业的坚持后,在践行尝试教学的31年以及未来更长久的尝试中。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眉山师范附属小学

上一篇:在尝试中体验,在体验中养成 下一篇:信托参与养老市场的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