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岭的日子

时间:2022-07-07 04:19:51

当兵时,我曾在贺兰山麓经历翻山越岭的日子。这里说的,却是在上海这座大都市翻山越岭的故事。

那是1980年秋天,作为首届夜大学中文系学生,我们跨进了华师大校门。身处百废待兴的年代,刚刚摆脱噩梦的我们,自然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争分夺秒,克难攻坚,就是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说来奇怪,如今回想30年前的校园,最令我难忘的,既不是波光粼粼的丽娃河,也不是灯火通明的文史楼,而是校园门口那高高的中山路桥。因为那时,我经常在满天繁星下,骑着自行车,翻越那座桥。桥很陡,翻越桥面,需要鼓足勇气,仿佛翻越一座山岭。渐渐地,骑车跨越路桥成了终身难忘的意象,翻山越岭成了夜读生活的缩影。

在翻山越岭的日子里,我们接受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熏陶。钱谷融先生说,文学就是人学。对我们这一代而言,人学是多么重要的一课!阶级斗争时代,人际仇视、冷漠、对立的弊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驱除这一烙印,需要文学的滋养。正是在这一点上,五年的夜读给我们以直接的帮助,使我们懂得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感情世界,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也使我们提高了语言文字修养,提高了表达思想感情的准确性、感染力。

在翻山越岭的日子里,我们获得了老师的言传身教。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任课老师,是一个优秀教师的集合体。经历了,结束了被排斥和冤屈的命运,他们重上讲台,充满激情,对我们这批“迟到的大学生”,怀有一种天然的同情和关心。他们扎实的学问,精彩的表达,使听课成为一种享受;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强烈感染。至今记得,祝文品老师上写作课,像美术课教素描一样强调写生,像批改小学生作文一样批改作业;陈孝全老师教现代文学史,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准的分析,吸引入、感染人;王智量老师教俄罗斯文学,经常大段背诵作家作品,具有火一般的激情,表达了历经磨难、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而这一切,深深地铭刻在了我们心里。

在翻山越岭的日子里,我们获得了人生的磨砺。当时,我们是在特殊情况下求学。一是时间匮乏,二是压力沉重。我的夜读五年,前三年在读冶金企业管理,全是理工课程,课业负担很重;后两年在钢厂当党委书记,工作压力很大。同时,孩子尚在襁褓之中。因此,夜读生活确是人生的一次磨砺,真的很苦。当时,那么苦为什么还追求呢?实在是有一种文学情结,有一种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的念头。因此,珍惜每一点时间,没有休息天,以星月为伴,与时间赛跑,坚韧地完成学业。毫无疑问,这种磨砺形成的惜时如金、克难攻坚精神,使人终生受益。

记得当年我写过一篇作文,题为《上海的山》。我说“上海没有山,但我们天天在翻山越岭”。那是我的真实感受。如今,我们已是退休老人,然而,翻山越岭的岁月依然留存在脑海中,激励我们继续学习,做永远没有毕业的学生,过健康而有意义的人生。

上一篇:民治重拳治乱市容管理“双提升” 下一篇:兵器装备:明晰定位 集中优势 做强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