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7-07 04:10: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的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69-02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给学生创设一个动态的自主学习、自主感悟,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过程,摸清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弄清作者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初步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知识生成过程中学生所得到的不是关于课文抽象的结论,而是对课文总体的印象。

一、抓题目,整体把握课文

题目就像课文的眼睛,课文通过题目传神韵,揭示全文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抓住题目也就是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实效性。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梳理问题的顺序。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文本,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学习《杨子荣借题发挥》一课时,我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①杨子荣为什么借题发挥?②他是怎么借题发挥?③借题发挥的结果如何?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看能否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围绕问题与课文、与同伴进行对话。学生通过熟读深思、生生之间的对话,对文章的脉络、课文的主要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

二、抓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一篇文章一般都有揭示作者行文思路、蕴含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其表现形式一是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二是课文的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三是课文高潮部分的好词好句。四是始终贯穿全文主题线索的语句。关键语句往往用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揭示课文中心思想。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那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绝非难事。例如讲授《锡林郭勒大草原》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分别概括出四个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学生很快就找到“草原不仅是个美丽的地方,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这个句子。“这句话在文中自成一段,它的上半句‘草原是个美丽的地方’总结了上文的主要内容,它的下半句‘是个欢腾的世界’概括了下文的主要内容。它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把这样的段落叫过渡段。”这样既理出了全文的脉络,又教给了学生抓过渡段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三、抓重点语句,整体感悟课文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后,引领学生阅读“部分”,这样整体感悟才会更深刻。如在学习《锡林郭勒大草原》第二自然段“草原的广阔、美丽”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一想作者抓住了草原的哪些景物来写的?这些景物又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草原的美丽。“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我们带进那广阔而美丽的大草原,欣赏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学生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随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多重对话中感悟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最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入情入境地朗读中进一步感悟草原的美丽、神奇。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美丽、欢腾的世界。”说话。这样使学生既从整体出发感知了课文内容,又教给了他们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描写草原美丽和欢腾的段落,引导学生与文本、同伴进行有效对话,达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语感的目的。最后通过改变课文的结构,复述课文,再次回归整体,使感悟更深刻、更完整。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真正实现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这些都是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引向深入的标志。

四、图文结合,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插图为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素材,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课文插图的利用,可以快速地把握课文的整体。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s版《江雪》这首诗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看图,然后创设问题情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插图,想一想“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学生很快地组织了语言:“在一个下雪的冬天,一个老翁坐在江面的小船上钓鱼”。但对于老翁“披蓑”“戴笠”这些细节学生没注意到,这也恰恰是学生需要理解的新词。于是我又要求学生默读古诗,画出与这个意思对照的诗句。然后引导学生一边有感情读诗句,一边再认真看插图,对不能理解的词查字典解决。学生通过刚才的活动理解了“蓑”“笠”这两个词的意思。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谁能把刚才的那个句子说得再具体点?”在众多举起的小手中我提问了一个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男孩子,他爽快地说:“在一个飘雪的冬天,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独自坐在江面的小船上钓鱼”。确实利用图文对照的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创设自读自悟的机会,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方法。通过创设多重情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生生对话,深入地阅读理解关注课文情感表达的方法,感悟课文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上一篇:探索“引企入校” 实现校企共赢 下一篇:试析主体参与在数学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