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写作导练

时间:2022-07-07 02:15:24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写作导练

作文导写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是当代作家冰心的祖父谢子修集古人名言而成的自勉联,这也成为谢家教育后代的家训。

你对此联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

写作此题,我们先要分析此联的内容。

(1)知足、知不足

“足”是何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足”为“长处、优点”之意,“不足”即“缺点”,知足知不足,即正确认识自我。二、“足”是“足够、充足”之意。知足,就是满足;知不足,就是不满足。知足知不足,那就是要我们得清楚、明白:何者该知足,何者该知不足。知足,抑制自己的非分欲求,在尘世生活面前超然淡泊,可心安,可常乐,可不辱;知不足,不甘人后,锐意进取,方可上进,表现了积极的进取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谦虚好学的态度。

(2)有为、有不为

“为”,是“做”之意。“有为”指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指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有为”告诉我们要积极进取,“有不为”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底线(道德、良知等),如刘备有言“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徐特立也有云“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有为有不为,即正确处理事情。

然后,我们要根据写作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立意。“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幅对联可分为几个角度?可分为两个: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样容易体现辩证性。也可以分为四个: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样好写,但是易于肤浅。也可以看成一个: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样写作难度大,但易于出彩。

精美例文一

“知足”与“知不足”

江西南康中学 林荟

我们常常被告诫:做人要“知足”。同时,我们又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不能满足于现状,否则就会一无所成!“知足知不足”——谢子修老先生这样告诉我们:要学会满足,同时要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予以改进,这样才能学会做人。

人要“知足”,确实应该学会满足。这“满足”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克制自己的贪念和欲望。贪念和欲望不仅使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最后更会葬送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这样的事情我们见得太多,“毒奶粉”、“达芬奇家具”、“毒胶囊”……最熟悉的,恐怕还是让人防不胜防的“地沟油”。为了牟取暴利,不少黑商从油料公司,建立起一条非法的利益链,其间的差价大得吓人,由此,“地沟油”在市场上横行,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一切损人利已的行为都源于商家的贪得无厌的欲望。如果他们能克制自己对金钱的贪欲,这个社会将会少很多威胁,将会更加安定和谐。

在学会“知足”的同时,我们“知不足”,善于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发现缺点,并改正缺点,才能进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如果不自省,不弥补,缺陷越积越多,将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学业、事业无成,甚至会导致人格的缺陷。”有一位古人,小时候常常犯错。有一天他觉得这样下去最终会害了自己,于是他拿来两个罐子,一个盛红豆,一个盛黑豆。一天下来,做了几件好事就往罐子装几粒红豆,而做了坏事就往罐子里放黑豆。最初,每天罐子里黑豆总是很多。于是他就每天晚上反省自己,思考自己为什么会犯错,然后时刻警醒自己不得重犯。日积月累,罐子里的黑豆不再增加,而红豆越来越多。他犯的错误不断减少,个人能力素养也不断提高,最终成为一位为人民做好事、负责任的清官,他就是被世人尊称为“贤相”的北宋政治家文彦博。由此可知,不断找不足,完善自己,对一个人成材具有重要的影响。

要“知足”,也得“知不足”。在懂得满足避免贪欲产生的同时,又要不满足于现状,找出不足,完善自身,积极进取。“知足”让人精神充实,淡泊乐观;“知不足”让人奋发向上,不断前进。“知足知不足”——这是成功的关键!

推荐理由

本文由生活场景引出话题,开篇明确提出“知足与知不足”的观点,接着从“知足”与“知不足”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思路明晰。文章论证方法多样,既有“地沟油”的反面论证,又有文彦博的事例正面论证,还有曾子的引用论证,这让文章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指导教师:黄绍文)

精美例文二

有为有不为

江西南康中学 魏娟

看见老人在街头昏倒,扶不扶?

看到街边迫于生计而无奈行乞的孩子,帮不帮?

遇到一脸谄媚的小人往你手里塞现金让你“帮个小忙”,干不干?

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时至今日,“有所为,有所不为”已经不仅仅是君子需要遵守的规范了,它已发展成为衡量一个现代人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的标尺。

有所为,固然指的是好事,善事应该当仁不让。正如前面所说,见到沿街乞讨的孩子,能帮便尽量帮一把,付出的只是一点现金,传递的却是一份温暖。这是一个善意的小举动,但汇聚起来,却是人间的大爱暖流。

台湾的卖菜阿姨陈树菊用她的行动撑起了他人人生的蓝天。陈树菊自幼家贫,父母去世得早,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便压在了她稚嫩的肩上。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卖菜,在养活了一家人的同时,她还不忘回报社会。几十年间,她累计向慈善机构捐赠了100万台币。她瘦弱的身躯散发着人世间最美的光辉,那庞大的捐款数额与她家中的一贫如洗之反差,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心灵。陈树菊,真正将“有所为”诠释到了极致。

有所不为,指的便是那些坏事、丑事绝不做。近来,老人摔倒不扶的事件层出不穷,可以理解,在“彭宇案”“许云鹤案”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似乎已降到了冰点,然而,我们总该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决不做那个冷漠无情的路人,对此,已经有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天门山旅游景区内,一位老人突犯急病,昏在长长的阶梯上。这时,一位先生走过来对着老人的胸口便是一捶,奇迹般地,老人居然苏醒了过来。事后,那位先生说自己是个医生,有急救经验,当时也没想太多,只顾救人了。我不禁为这位医生捏了把汗,这一捶下去,要是捶死了,好心也会被当成驴肝肺,甚至被千夫所指,同时,我又由衷地敬佩这位医生的勇气与崇高品德,他没有做那个冷眼旁观的路人,而是选择挺身而出。

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从现在起,让我们将它作为做人的标准吧,用“有所为”创建人间温暖的避风港,用“有所不为”构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点点滴滴!

推荐理由

文章由三个直指人心的反问开篇,促人深思,同时又不动声色地紧扣主题,接着由三个反问句生发,阐述“有所为、有所不为成为衡量一个现代人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的标尺”的观点,选择卖菜阿姨陈树菊与天门山旅游景区某医生救人等富有时代感的事例加以论证,结尾之处把“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机地结合起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迪。

上一篇:高考福建卷作文题解读及优秀作文 下一篇:磨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