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预习内容设计 促进高效教学

时间:2022-07-07 01:26:05

做好预习内容设计 促进高效教学

摘要:优化预习内容,促进高效教学。预习内容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预习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预习内容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预习内容应注意文体不同,重点不同。

关键词:预习内容;层次性;生活体验;网络资源;文体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57-02

教师都有这样的教学体验,学生预习得充分,课堂教学就进行得顺畅,且精彩不断,教学效率高;反之,课堂教学就费时费力,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课堂教学效率要高,除了教师要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外,学生还要有预习,甚至做到充分预习。而常态下,多数教师对学生预习这一环节并不够重视。要学生预习,只是口头说说“预习第几课”,怎么预习也没具体要求。这种“放羊”式预习,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再一种情况,要学生预习,就是读读课文、找找生字、画画句子等浅层次的预习,而这样的预习状态,也是很难达到高效课堂的。那如何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实现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学生预习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像备教学设计一样备学生的预习内容设计,通过优化预习内容,促进高效教学。那如何做好预习内容设计呢?

一、预习内容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

班级教学,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个性特点也迥然不同,学习能力也就不同。学习一般的同学对较难的内容,常常是无所适从;学习优秀的同学对没有难度的内容又不感兴趣。内向型的同学,你让他针对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他们较容易完成;外向型的同学,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敢于创新,勇于表达,你让他们完成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他们会比较感兴趣。如就课文精彩句段作出自己的评价,联系生活谈体会,就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所以,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学习,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也让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充满活力,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预习内容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下面是笔者一次公开教学所作的预习设计。

课标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上)课文《小巷深处》预习内容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瘪、炫耀、执着、荤菜、揶揄、哽咽、造孽、蹒跚、憧憬

2.解释下列词语。

执着、揶揄、哽咽、造孽、蹒跚、憧憬

3.阅读课文,说说盲母亲对女儿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哪一处你最感动的说说理由。

4.找出文中体现“我”对母亲感情变化的词句,并说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读完了这篇课文,我们会有无限的感慨,掩卷之余,我们也会联想到了父母、长辈,这十三四年来对我们的抚育和关爱。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请说出一两个细节,与同学交流。

6.为了儿女的健康成长,爸爸妈妈不知为你们做了多少事,操了多少心。作为儿女,你为他们做过什么事吗?如果做了,谈一谈。

7.读完这篇课文,文中哪些词、句、段富有表现力,让你印象深刻?请找出来并加以品味。

8.你想展示一下你的绘画本领吗?请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配上几幅插图。

9.课外搜集有关母爱及亲情的名言、诗歌、文章、音乐。

这9个题目体现的知识点和能力点:(1)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3)理出文章情感线索。(4)联系生活积累,理解文章主旨。(5)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6)迁移运用及创新能力。(7)搜集资料的习惯。

这些题目既关注到学困生、内向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避免了优秀生、外向型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全方位的兼顾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给课文配插图”这题,有画画基础的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细节,画了“母女相聚”图、“太阳下卖冰棍”图、“瞎妈抱孩”图、“小巷深处”的场景图。看着这些图画,笔者甚是感动。从这些图画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把握以及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二、预习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践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得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学生阅读行为的个性化来自哪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建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不同的角度来解答,而其中有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学生永远是阅读的主人,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和体验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加强与学生生活的沟通与联系。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在预习内容设计中注意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学生的生活体验,以促进课堂对话的展开与深入,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如笔者执教《小巷深处》所作的预习设计5、6(问题见上文的预习内容设计),学生的回答是:

生1:“我妈妈每天晚上为我准备夜宵,这是妈妈对我的爱。”

生2:“妈妈给我盛饭,快盛满时,她就用饭匙在饭上压一压,再添一些,直到碗内空隙都填满为止。妈妈给我满满的一碗饭,就是给我满满的一碗爱心!”

生3:“夏天的一个夜晚,停电了,没有风扇的‘服侍’,爸妈受不了,只能在门口乘凉,可是外面没有风。我见状,急忙拿着两把扇子帮爸妈扇风。爸妈突然感到一阵凉爽,看见是我做的,妈妈抱起我,爸爸夸我是好孩子。我心里美极了,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孩子。”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了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也从行动上培养了亲情。

实践证明,这种极具生活气息的预习内容,学生很感兴趣。它沟通了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家庭生活资源及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

三、预习内容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给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语文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获取、重整、分析、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整体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学习鲁迅的《故乡》,这篇文章所反映的时代离现在较远,学生要想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不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是不可能的。因此预习内容时,就要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查找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创作;查找作者的写作缘起;查找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投影来展示自己筛选出来的资料,而这些资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鲁迅在这篇小说里所要表现的深刻主题。

再如《小巷深处》预习题9,学生利用网络一下子找了二三十条有关母爱、亲情的名言,还摘抄了很多有关母爱的诗句。这真是让我感动不已!可见,组织学生上网查找、搜集学习资源,是培养他们收集和积累的好方法,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在作预习内容设计时,不妨也设计这样的问题。

四、预习内容应注意文体不同,重点不同

文章的体裁不同,预习的重点也不同。如:记叙文的预习,要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熟读精思,从而确定人物刻画、事件的描述、情感倾向和立意选材等预习重点。下面是笔者的一次研讨课――执教鲁迅《故乡》这一课所作的预习内容设计。

1.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请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一行踪给全文分段,归纳段意。

2.找出文中描写故乡自然环境的段落,说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找出文中写“我”、“回故乡”、“离故乡”感受的句段,思考作者为何有如此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找出文中描写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杨二嫂的段落,反复阅读,根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分析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杨二嫂的性格特点。留意文中对中年闰土语言描写中省略号的运用作用。

5.找出文中耐人寻味的句段,并加以理解。

6.根据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文中描绘的故乡二十年前后的景象及作者的感受归纳小说的主题。

7.上网搜索《故乡》的写作背景。

附:《故乡》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状况与农民处境。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是被了,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当时,军阀各霸一方,各有后台,在国际帝国主义的操纵支持下,混战不已;其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从人民身上搜刮的军费猛增。仅皖系军阀的军事预算,1918年一年就高达两亿零三百万银元,比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在1910年的全部军费还增加了将近一倍……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以上预习内容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设计。引导学生如何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并通过这“三要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及选材,充分体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议论文预习,要让学生先把握题目,以题目来发掘中心论点,重点放在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和论证过程的严密上;说明文则让学生先把握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理出说明顺序,研究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把握说明语言的特点;文言文预习则应放在文言词汇的积累上,做到字字落实、句索要旨。

总之,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抓好预习环节,是促进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课文出发,积极开发、利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精心设计预习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愉快、高效的学习。

上一篇:家园合作共育促进幼儿安全自护能力发展的实践... 下一篇:有效利用身边资源 轻轻松松教品德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