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07-07 01:01:03

小学古诗教学的策略

诵读古诗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意志,增加情趣,积淀语感,丰厚文化底蕴。小学教学古诗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把诗读到心里去;激发想象,引导学生把自己读到诗里去;借助资料,引导学生读到诗人心里去。

小学古诗教学教学策略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诵读古诗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意志,增加情趣,积淀语感,丰厚文化底蕴。

一、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把诗读到心里去

古诗语言极富音乐美,讲究平仄押韵。反复朗读是学习古诗的最好方法,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1.借助拼音,读准读顺。新课标对朗读教学提出三个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要求一以贯之、密不可分,但在不同阶段可以有所侧重,初读古诗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进行自主朗读,力求读得正确、流利。读正确,读流利是有感情阅读古诗的前提和保证。

2.抓住韵脚,读好诗韵。诗韵潜藏着古诗的情感,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和韵脚来表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首先要将平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jiàn,如果读成平音jiā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3.把握节奏,读出韵律。古诗富有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①节奏。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O”形式,七言句分成“O”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O”“O”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O”形式。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O一水间,钟山O只隔O数重山。春风O又绿O江南岸,明月O可时O照我还?②重音。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③语调。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

4.饱含激情,读进心里。读诗不是停留在嘴巴上的念读,而是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一种表现式朗读。在指导朗读时要教给学生发音技巧,告诉他们声音是从胸腔里迸发,用气送出来的,读时音似断非断,气断意连,如读文言文一样满怀激情,感情饱满,把字字句句读到自己的心坎里。

二、激发想象,引导学生把自己读到诗里去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一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读诗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在学生读好诗的韵味的基础上,还要从整体入手,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反复吟诵,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把自己读到诗里去,充分感受诗所表现的意境,从而深刻地理解诗意。

1.反复吟诵激想象。“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又因为“俯而读,仰而思,熟读精思理自知”是传统的教诗方法,因此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激发想象是理解诗意的最有效、最朴实的方法。如教《江雪》一诗时,让学生自由吟诵,一边诵一边想象,这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便水到渠成,真切地进入了诗的意境。

2.电教媒体助想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情感又是通过一定的意象构成意境,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由于古诗中所表现的社会时代、人文思想、风土人情已是遥远的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很困难,这就要借助于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形象。①创设诗境,激趣想象。如教学《村居》时,播放《渔舟唱晚》营造宁静气氛,交替出现“草长莺飞”“拂堤杨柳”远景、近景、全景图。欣赏孩子们放学回家忙放纸鸢的画面,引导想象,体会意境。②扩大信息,协助想象。

3.实践活动促想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作画、表演,再现诗境,更能引发学生想象,促进对诗的理解。①作画促想象。如于永正老师教《草》一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音乐想象,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了诗里,深刻地理解了诗意。②表演促想象。对于有人物活动,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可让学生分角色自编自演,对所演角色的感受发挥想象。如《寻隐者不遇》《回乡偶书》《赠汪伦》等都可以这样教。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将自己变成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三、借助资料,引导学生读到诗人心里去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的享受。教者要凭借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体悟诗人心境,缩短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感悟诗歌内涵。

1.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古诗词,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如陆游的《示儿》一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和不能亲眼看见祖国统一的伤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了。

2.借助资料,走进诗人内心。言为心声,诗为情生。不同的诗表达不一样的情感,通过各种资料,揣摩诗人不同的诗,可以了解诗人不同的情思,感悟到诗人的形象。如教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在感悟诗人谆谆教子的基础上,拓展陆游的其他诗句:“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感受诗人的爱国热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读《钗头凤》,感受诗人的孝于亲,忠于情。这样学生对陆游的形象就有了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再读陆游的诗时,将很容易走进诗人的心里,与诗人产生共鸣。

“把诗读到心里”“把自己读到诗里”“读到诗人心里”,这“三到”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实践证明,按照这三个步骤教学,既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又能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民生.把握古典诗词思想情感之我见[J].考试,2012,(01):50.

[2]赵桂平.谈古诗词的阅读[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5,(08):36.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