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手机电影的电影化

时间:2022-07-06 10:41:47

浅议手机电影的电影化

摘要:有着特殊制作手段和便捷传播途径的手机电影,其存在和发展都不能削弱和破坏“电影”的本体意义,因为手机电影理应就是一

>> 解析手机电影 手机电影来了 手机电影:打造你的数码好莱坞 手机电影的影像语言特点 浅析手机电影的影像艺术设计 手机电影的现状与发展 手机电影特征的多维分析 手机电影的生存空间 制作属于自己的手机电影 手机电影轻松生成 手机电影看呀看 手机电影:看上去很美? 开“手机电影吧”大赚时尚钱 手机电影吧 时尚赚钱法 开一家手机电影吧 手机电影:让资本如何爱你 手机电影成就网络红人 手机电影与当前媒介文化 浅谈手机电影及其创作特点 基于群体文化方法的手机电影节设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电影制作的门槛越来越低,不乏有很多质量低下的作品充斥耳目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会用DV就会拍电影。要想在分流中占优势,使用“手机电影”概念时就要强调这些手机电影符合基本的电影特征,具有良好的质量,因为手机电影是一种更为电影化的电影形式。

二、 关于“观看”

内存卡与胶片、磁带的不同、手机屏与影视银幕的不同、贴近化行为与观影、收视的方式不同,都决定了手机电影与传统影视的不同。而实际上,手机所提供的“私人空间”使得手机电影超越电影观影经验和电视收视经验而回归到一个“独享化”的观影感受。

从根本上而言,电影的审美经验是超日常的,在一个密闭的暗黑空间面对唯一存在的巨大银幕,那些恢弘的场面、局部的特写,稍纵即逝的画面、和谐动人的音乐和所提供的经验都是区别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奇观”。即便是最写实的电影中,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罗马11时》中那个人挤楼塌的故事,张艺谋写诗主义影片《秋菊打官司》中那个“要个说法”的人物,其实都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巨大的差异。正因为电影的经验是超日常的,所以电影追求视听的“奇观化”、叙事的“复杂化”,审美体验有限的“陌生化”,“手机电影”受到传播媒介的限制,貌似产生的是与此相反的审美感受。

其实不然,另起炉灶建立一个“专属化”的私有空间,是手机电影最接地气的属性。大众传播理论家乔舒亚・梅格维茨认为正是电视让大家辨别不清公共领域和独有空间的界线。而现在随着电子技术的提升与普及,公共空间在扩张,私人领域在缩小。在家庭里,在无限庞大的公共领域内或在交通工具使用中,人们都无法逃避与他人共享观看处境。那当人们反感和排斥这种公众公共占有时,就需要一个私人支配的独立背景,就是手机在公共领域中重新建立的私人空间。

“看”本身就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什么环境下看、如何看、看什么,都是电影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一个瞬间变化的时代和一个移动的观影条件下,“手机电影”更需要的是一种“陌生化”的心理体验和“自我”的思想感受,才能是“观看”维持并成为可能。所以,在“观看”的意义上,手机电影是对电影的一次回归。

三、 关于电影本体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幕到宽幕,从2D到3D,电影不变的是它必须是“电影”,手机是载体,电影是内容艺术,手机电影的前提则必须是电影。1911年,乔托・卡努杜在《第七艺术宣言》中第一次宣称电影是综合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形式的“第七艺术”。纵观前六种艺术中,没有一门艺术是叙事艺术,可见电影在诞生之初也不具备叙事功能,只有当语言进入电影之后,电影才开始发展这项功能。而手机电影由于本身技术条件的限制,回归到电影艺术原初的艺术追求,从本体上再次精研、拓展,这就是电影化问题。

电影化叙事是指以电影的机位、灯光、构图、运动、剪辑等非语言手段来进行叙事,并表达人事物景情。尽管历经百年发展,电影化叙事仍然是电影之所以称之为电影的基本要素,其独特魅力在于给观众提供更加充裕的视觉信息,体现创作者的想象力,还在不知不觉中操纵着观众的情绪。因而观影环境、观看方式以及屏幕大小等诸多限制,不但不会成为阻碍手机电影对于本体的探索,而且还会向更为电影化的方向发展。

电影的本体特征就是摄影机的运动和变焦,手机电影由于屏幕大小和移动性观看的限制应该避免变焦镜头,但可用动作戏来避免枯燥;电影的景别是最能体现导演意志的电影化手法,手机电影在画面构图上应尽量避免远景和大场景,多使用特写,当然也可以适当用全景来调整节奏感;电影是光线的艺术,手机电影创作中光线以明亮清晰为主,避免层次光和效果光的使用,日景为主,夜景要亮;手机屏幕的分辨率会让画面细节的表现能力消减,如果遇上复杂的收视环境就会事倍功半,因而手机电影更适宜使用简单的背景和大色块构图;音乐的加入更利于调节影片氛围,因而加入音乐部分尽量少用台词,直接诉诸视觉让心理时间很快过去,要知道拥有相同物理时间的作品带给观众的心理时间却是完全不同的。

手机电影这种崭新的移动互联时代的电影形态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且发展前景光明,市场潜力巨大,正如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所指出的:“一切媒介的应用潜力和后果是不可预测的。”[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当然,有着特殊制作手段和便捷传播途径的手机电影,其存在和发展都不能削弱和破坏“电影”的本体意义,因为手机电影理应就是一种更为电影化的电影形式。

作者简介:

张娟,女,四川成都人,文学硕士,成都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上一篇:艺海撷珍博采众美 下一篇:传统音乐到数字音乐时代的美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