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番茄:生长在网络上的图书馆

时间:2022-07-06 10:03:20

青番茄:生长在网络上的图书馆

韩国人均年阅读图书是11本,法国人均年阅读图书是20本,日本人均年阅读图书是40本,而中国人均年阅读图书是4.5本――当下中国青年,如何读书?网上图书馆“青番茄”的出现,为解决“读书之难”提供了一个通道。

慢下来,尽享新“书式生活”

“您好,这是您在网上借阅的书。”北京的网友Vicky终于收到了来自深圳的快递包裹:一个印着“精神食粮”绿色大字的麻布袋,里面装着两本近期上市的新书《一生伏首拜阳明》和学者维一的散文集《我在故宫看大门》。书是崭新的,还散发着淡淡的书香。

半个月前,Vicky在一个名叫“青番茄”的在线实体图书馆网站注册,并支付了110元押金,获得了一次可借两本书的初级会员资格。

“只要在线点击借阅,物流就会送书上门,还会帮你还书。一切服务都是免费的!”她向朋友大力推荐“青番茄”。

事实上,这家源自中国本土,具有首创性的WEB2.0时代的图书馆,上线仅一年时间,就已经为全国20个城市的近60万书友提供服务。

年轻的副总经理张丽娟说:“现代社会的快餐式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但当速度变成一切的指标时,值得回味咀嚼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想要倡导一种静下来的新‘书式生活’。”

打开“青番茄”的主页,你可以入住“书托邦”:它“理想且开放,承载着实体书店的文化和思想”;或者你可以加入“布克族”,在“三国控”、“韩寒控”、“武侠控”中来一场浪漫的邂逅。

“青番茄”还有一个独特的“漂书码头”。年轻人可以选择让快递员免费上门取书:“漂走你带不走的重量,留给更多人美丽的分享”。曾经有位会员一次性放漂了200本图书,一度成为“青番茄”的佳话。

“漂书”不仅增加了读者之间的互动阅读体验,旧书再利用也为“青番茄”降低了采购成本。

这种免费的借阅模式,很快拥有了一大批拥趸。“青番茄”上线仅一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实体图书馆。

“青番茄”,不成熟,却厚积薄发

“青番茄”的诞生,源自四个IT年轻人对“慢生活慢读书”的渴望。

三年前的夏天,四个爱读书的理工科毕业生在一起聊天。聊到官方公布的数据,韩国人均年阅读图书是11本,法国人均年阅读图书是20本,日本人均年阅读图书是40本,以色列人均阅读图书是64本,而中国人均年阅读图书仅仅为4.5本。

这一连串的数据,让几个年轻人心情复杂。张丽娟告诉记者:“中国人的阅读量低,但不代表大家就没有了阅读的需求与欲望。这有可能是我们的阅读渠道出现了问题。我们由衷地渴望中国人的阅读量可以大些,再大些,实现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

中国63.8%的网民仍倾向于纸质书阅读。

虽然便捷网络已经在挑战传统的阅读方式,但传统书籍具有互联网所无法替代的触感和品质,还蕴含装帧、印刷等等元素,张丽娟坚信“纸质阅读仍然是这个时代美丽的精神体验”。

大家讨论了很久,决定就从自己熟悉的互联网入手,用商业手段去致力于阅读推广。现在的电子商务已经相当发达,网上有书店,有超市,为什么不可以把图书馆也放在互联网上呢?

四个好友一拍即合,联手造梦。

为了考察项目的可行性,张丽娟与伙伴们走访了社区、学校、企业,进行了仔细的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喜欢读书的人很多,但花钱买书的人少,去图书馆读书的人更少,活跃在网上在线阅读的人又觉得眼睛累……而“青番茄”要做的就是,提供一种途径,足不出户,就能免费享受充满质感的好书。一旦实现了网络与实体图书馆的完美结合,这将是一个潜在用户群相当庞大的广阔市场。

创业十分艰辛,张丽娟对此轻描淡写。

“电子书与纸质书是共生共长的,网络与实体是可以优势互补的。这种新机制一开始很难被读者接受,但我们坚持了下来。”

经过两年的辛苦筹备,2010年8月,这四个年轻人辞去了稳定工作,“青番茄”正式上线。用户只要在电脑前轻击鼠标,就可以在家享受送书上门服务和免费挂钩的“青番茄”会员制。他们极富创意地把会员分为M、L、XL、XXL四个阅读级别,分别对应不同的阅读量、充值押金与阅读时间。例如,最小尺码的M可以借阅两本,需要充值110元,时间为14天。当然,押金随时可以在线退还到个人账户。

“不同的阅读尺码决定不同的人生高度。我们希望中国人均4.5本的阅读量能够有10倍的提升。‘推广全民阅读’有点理想主义,但正是它奠定了我们终身免费的决心与为之努力的信念。”

谈起“青番茄”的命名,张丽娟满怀诗意。“青番茄”暂时还不成熟,却饱含了厚积薄发的勃勃生机。“‘青番茄’,独立于一种精神,忠于独特的品位和气度,以恒远为基,似涓涓细流,绵延不息。”

将图书馆植入城市的每个空隙

不同于网购、团购这些直接从国外舶来的电子商务模式,“青番茄”做的是完全本土化的原创互联网经营模式。

张丽娟称,“青番茄”模式能够生根发芽,源于中国社区图书馆系统的缺失。

“在美国城市,社区图书馆极为发达,几乎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儿童、青少年和成人阅读区一应俱全,免费通借通还。有些社区图书馆的藏书甚至不亚于省城的图书馆,因而居民看书非常便利。”

但在中国,图书馆资源极为匮乏,除了高校外,社会性图书馆只有国家、省、市三级,区图书馆几乎是摆设。至于社区图书馆,作为纳税人公共机构的输出,人力物力很难满足要求,所以这一块几乎是空白。

此外,虽然很多企业也曾自建图书馆或者图书角,但缺乏专业管理人员,久而久之,图书馆成了“库房”,图书角成了“死角”。张丽娟曾和同事去参观一家企业的图书馆,首先看到的是三把生了锈的大锁。这家图书馆藏书一度达3万册,就因为管理不善,藏书形同废纸,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青番茄”的生存空间正在于此。借助网络可以覆盖到每个城市的每个角落,突破传统图书馆的地域界限。收费?还是免费?

“对读者免费是必须的,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承诺。但是我们也要盈利,才能有长足的发展。所以我们只能靠企业靠广告。”

“青番茄”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企业客户。“青番茄”有个项目就是“每企一馆”,通过为企业构筑一个外包式的图书馆,向企业收取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的年费,而这笔费用大约只有企业自建图书馆的1/6,但书籍的更新率和利用率都高得多。迄今为止,包括中石化、工行、联想、万科、腾讯、富士康、华为在内的40多家企业都成了“青番茄”的客户。在“青番茄”的首页上,点击“每企一馆”,便可进入各企业自己的图书馆,员工从这个频道借书而不再需要支付押金。不同企业之间,还能进行图书共享,极大地扩充了阅读资源。

“青番茄”发展迅速,也得到了知名广告客户的青睐。张丽娟很注重合作伙伴的选择,率先牵手的是宜家和星巴克。在青番茄网站上,宜家将台灯、书架、沙发等商品重新包装,打上了“阅读的概念”,将其营造成从阅读中衍生出来的、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星巴克则直接附上了咖啡单,在会员中征集“一杯咖啡,万般心事的喝后感”……这些品牌的产品气质因与阅读气质相匹配,而被青番茄“合并同类项”。

下一站,更美好

“青番茄”的总部设在深圳繁华的南山大道,开放式的办公室内,随处可见80后员工们DIY制作的相框、秋千、桌椅,十分环保。办公室的墙上,展示的是员工自己的作品,包括碳素笔手绘的全世界图书馆的建筑形态。

员工们说,图书馆是城市的文化地标,这幅形态图激励着我们不懈努力,将“青番茄”浇灌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中,成为一个最美的阅读花园。

志同道合的书友成为“青番茄”不可缺少的推动者。读者群里,有人辞职追寻这个团队,有人细心地给借来的每本书包上书皮,还有人帮着作宣传。深圳50多岁的小学校长袁晓峰,就奔波在乡村小学、亲子俱乐部间为“青番茄”作推广。

未来,“青番茄”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是个大问题。免费借阅配送,“青番茄”都要为此支付相对固定的物流成本,同城送达的时间也相对滞后。

张丽娟说:“我很感激读者对此表现出的理解与耐心。希望延长的等待让读者对“青番茄”有更多的期待。这里不仅仅是个图书馆,更是人与人邂逅、人与书邂逅的地方。”

公司的一面展示墙上,有辆“青番茄”logo的巴士,途经各巴士站分别标注着“青番茄”未来要将服务送达的城市名称。我们相信,“青番茄”的下一站,会更美好。

上一篇:请为青年留住“文化的街灯” 下一篇:李连杰:英雄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