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狮造型艺术中探究艺

时间:2022-07-06 03:42:48

从石狮造型艺术中探究艺

摘 要: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拥有丰富灿烂的雕刻艺术遗产,石狮是它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在神话大地的各个角落,深受人们的喜爱,并推崇为神兽、灵兽等吉祥物。它那威武雄强的形象,激昂的神态,磅礴的气势,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本文根据历史的踪迹,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石狮造型特点分析了石狮造型艺术的形式美与艺术本性的关系

关键词:石狮;造型;艺术本性

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1-0012-02

一、引言

从古到今,关于什么是美以及艺术的本性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困绕着历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哲学家。其中主要有以下基本观点,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康德、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黑格尔更强调艺术美,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列夫・托尔斯泰、克罗齐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形象认识;在贝尔那里,艺术基于“有意味的形式”。卡西尔、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情感的符号;在弗洛伊德、荣格那里,艺术成为无意识的表现;英伽登认为,艺术是多层次的意向性客体等;而马克思则在生产劳动中来规定美与艺术。这些观点,都是对美与艺术思想的丰富,都力图从各自的角度去揭示艺术的本性。当然,在各个观点与思想之间,还存在着不少的差异,这本身就说明美与艺术本性的问题的艰难性与复杂性。人们总是通过形式去感受具体事物的,艺术作为美的典型体现,其中的艺术美也是感性的,并关切情感。把形式价值摆在审美价值首位的人们认为,那些没有获得统一性和形式感的艺术和美是无根基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创造了差异而这是质料所无能为力的,他把美规定为形式,艺术之为艺术不在质料而在形式中。形式已成为美和艺术的规定和根据,而正是形式使美和艺术成为可能。下面就以石狮为例来分析造型艺术的形式美与艺术本性的关系。

二、历代狮子造型艺术

石狮子就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狮子, 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以及印钮上都会看到它。狮子不是中国所有的物种,狮子生长地在中非亚、非洲、美洲。据《后汉书 转》记载:“章和二年,冬十月乙亥,安息国(古波斯国)遗使献狮子扶拔。”一般认为,这是真狮输入中国的最早年代。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 不知从何时起,狮子就成为了看守门户的吉祥物了。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石狮造型的形式美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现归纳如下:

(一)汉代

汉代的石狮姿势大都取立式行走状,运动感较强。昂首挺胸,四肢强健,筋骨明显,重写实、神韵突出表现了矫健威猛的精神气质。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两臂有翅,周身有卷云纹、火焰纹的神瑞装饰,使石狮神化。其意是想借该神兽威力镇邪除妖,护卫风水宝地永保昌盛兴旺。

(二)南北朝

南朝的石雕名匠们继承传统,吸收外来精华,他们在雕刻石狮时抓住了区别于老虎的特征,强调了狮子长披式的旋卷鬣毛和宽厚壮实的胸肌,突出了强健的动势。特别一提的是,在南朝梁代石狮已经开始分出雌雄,雄狮硕肥豪迈,张口吐舌,而雌狮则动势较小,肌肉丰满,有的伴有小兽。南朝陵墓石狮,遗留至今的全是用整块巨石雕琢而成,体积感很强,体量上也空前博大体形上大都相似。挺胸曲腰,目睁口张,双肩大都有翅,形象夸张而生动。具有摄人心魄的成就和气势。在造型艺术上,将狮虎一类巨兽的凶猛、悍烈的属性融进作品,表现得更加威猛庞大;另一个特点是体量庞大气势宏伟从量上可压伏对方;装饰手法的神幻化,双翅、云纹、火焰纹通体的卷曲花纹。此外,南朝石狮头颈部的毛出现长披式或螺卷纹,基本上形成了狮子形态特征。北朝佛教艺术中,狮子体量小,没有南朝陵墓狮子气势大。如云冈石窟石狮造型艺术比较接近西域风格。

(三)唐代

唐代的狮子艺术,在初唐以继承为主,进入盛唐和中唐,得到繁荣和突破性的发展,到了晚唐又趋向衰弱。从唐朝的“十八陵”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唐代狮子的一系列发展与演变过程。如乾陵的狮子形象突出刻画了头部的卷毛、突鼻、阔口、利齿,姿势对称,身躯饱满,四肢粗壮,胸脯宽厚,反映了帝王生前专制独尊,死后仍要显示威权不可侵犯的用意。其形象还成功运用了我国汉唐以来民族化的兽类雕刻装饰手法,继承了传统的线刻技艺,充满了灵动的韵律和节奏。造型上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结构准确,生活气息浓厚,装饰手法自由,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充分反映石狮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酿就了独特的民族化石狮造型―一种以写实为基础的面向现实的重精神和气势的艺术造型。

(四)宋代

五代两宋时期的中国狮子艺术在继承前代的现实主义手法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实和丰富。在宋代文人雅士提倡的那种文雅、高洁,恬静的和风吹拂下,狮子的精神面貌开始转猛为驯,装饰味不断加浓。到了南宋,这种情况更为剧烈。在150年的南宋岁月中,镇守用的门狮形象一律为蹲踞式,项颈上开始配有铃铛和绶带。中国狮真正走向民间,应该是从宋代开始。主要是因为在南北朝时期的日常用品中狮子形象的出现和发展。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封建文化不断深化。它的宗教艺术、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都注重于现实,狮子的“神性”、“佛性”、和“王气”逐步衰退,并开始缓步迈向民间。狮子造型的人间性、商品性和民族性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深化,应用日益广泛,其精巧的构思、细腻的表现都超过了前代。

(五)明清

明代是中国狮子艺术在晚期的一个发展高峰。从现在的狮子形象来看,明代虽力图恢复唐宋时期的那种雄迈作风,但传统狮子的艺术形象最终还是沿着明代官僚和中、下层平民的欣赏爱好方向发展。从品类和使用范围来说,明代的狮子艺术是最为广泛的。明代的狮子造型已走向程式化,其特征是端庄、敦厚,整体比例匀称,狮身上的装饰得到进一步增强。清代的狮子造型和应用比明代更为程式化,更普及,狮子失去昔日的威严,纷纷来到寻常百姓家中安家落户。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具的改进,狮子的艺术创作技艺有了提高,然而却趋向繁琐,甚至纤弱。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1795年作)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

三、从石狮造型反映的艺术本性

(一)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

西汉时期是华夏石狮艺术诞生的前期,这一时期石兽雕刻对石狮艺术形象形成影响很大。汉代以后,狮子虽不断传入中国,但数量必竟有限,再加上路途遥远艰辛,猛兽运输极为困难,能如期到达中国的寥寥无几。然而,这种巨大而凶猛的异兽大多饲养在帝王宫苑之内,艺术家们只能根据传闻进行创作。汉代的艺术家对狮子充满了神异感,认为它是能“食虎豹”的“殊方异物”,三国时期孟康在注释《汉书・西域传》时说:“狮子似虎,正黄有斑纹,尾端茸大如斗”。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熟悉的虎、豹、马等动物形状,抓住猛兽张牙舞爪的基本特征,凭借书籍中的记载和传说,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塑造出来的狮子形象和真狮之间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陕西省博物馆藏东汉石狮来看,外观上都是以猛虎为基本型,再加上狮子的明显特征来雕刻的。“石雕名手们往往在狮子的原形上给以加强和夸张”,当时的艺术家们可能多见过狮子的本体面目,故而逐渐由单纯的书面知识和极度的夸大转向现实与夸张想结合的样式。

(二)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石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用来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虽然有时也带有一种迷信色彩。其一,避邪纳吉。古人认为石狮子是可以驱魔避邪,所以最早用来镇守陵墓。这种人们心目中的灵兽,也被称作“避邪”。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石狮子不仅用来守卫大门,还有在乡间路口设立石狮子与“石敢当”有同样的功能,用以镇宅、避邪、禁压不祥和保护村寨的平安,表现了人们祈求平安的心理要求。其二,预卜洪灾。在民俗传说中,说狮子有预卜灾害的功能。说如遇有洪水泛滥或陆地沉没等自然灾害,石狮子的眼睛就会变成红色或流血,这是征兆灾害就要来临了,人们可以采取应急避难。在这里石狮子俨然成了灾难的预言家。其三,彰显权贵。古代在宫殿、王府、衙署、宅邸多用石狮子守门,显示了主人的权势和尊贵,如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河畔的两对威风凛凛的守卫皇城大门的石狮子就体现了皇权至尊、威震八方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其四,艺术装饰。石狮子还是古代建筑物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如北京卢沟桥的东端就用两只大石狮镇守栏杆,不仅桥两头华表柱头上刻有石狮子,有的石狮子身上还负藏着几只小狮子。这些石狮有雄有雌,有大有小,神情活现,穷极工妙,最小的狮子仅有几厘米,不但数目众多,而且隐现无常,所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俗语。到明清以后的石狮子多在爪子下面踏着一个“绣球”,雌狮脚下往往还踩着一个幼狮。民间也有狮子滚绣球的绘画和图案,这无非表示娱乐升平和人间爱恋之象征意义,体现了人们趋向太平祥和的美好愿望。

(三)艺术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服务

以佛教对石狮造型的影响为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批佛教艺术狮子,主要集中在北朝的石窟雕刻中。北朝,以佛教艺术艺术取胜。相传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他也崇拜一些生物,而狮子就代表法力。“北朝的石雕艺人们在继承秦汉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了印度佛教艺术的创制手法,又接受了从‘丝绸之路’大道貌岸然上吹来的西域新风,使北朝的石窟狮子造型中西融会,呈现出奋进向上、富有浪漫色彩的宏浑面貌,它和南朝的陵墓狮子交相辉映,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光辉的一页。”在佛教艺术中,狮子被完全神化了,以神秘色彩出现,受到人们的信奉。石狮造型一般有两种。一是威武雄壮型起镇守护卫作用,一种是曲尊温顺型有听经护法的作用。正是它的这种玄学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被统治者所利用,起到奴化劳动人民的作用。

(四)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

在汉代,由于统治者奢豪生活的需要,国家的强盛,民族精神振奋,石兽雕刻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创造出了石狮形象这种独特石狮造型艺术。从大部分石狮造型看,是继承了秦和西汉时期写实和理想化的造型手法,加以浪漫而神瑞化装饰的形象风格,作品凝聚一种力量,流露出一种深厚朴素的雄健壮实神韵和宏大磅礴气势。

四、结语

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狮子,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外友好往来的见证,“它显示了我国伟大、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狮子,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外友好往来的见证,“它显示了我国伟大、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展示了我国历代艺术家们高超的艺术成就,凝成了一个万古不灭的民族精神”。 石狮的造型艺术也为我们探究艺术的本性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使我们领悟到了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杨古城.中国狮子的造型[J].东南文化.2000(02).

[2]韩士奇.狮子与建筑[J].中国房地产.1995(04).

[3]尤广熙.中国石狮造型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老子的道家思想对现代可持续设计的启示 下一篇:儒家“知行合一”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