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轮匝肌蒂皮瓣修复眼睑分裂痣切除后皮肤缺损

时间:2022-07-06 02:33:52

眼轮匝肌蒂皮瓣修复眼睑分裂痣切除后皮肤缺损

[摘要]目的:采用眼轮匝肌蒂皮瓣Ⅰ期修复眼睑分裂痣切除后的皮肤缺损。方法:切除上、下睑病变区皮肤,上睑缺损可行全厚皮片移植或局部A-T皮瓣修复。下睑根据皮肤缺损面积于缺损缘左右两侧各设计眼轮匝肌蒂皮瓣,酌情游离,向中间推进拼合,按睑袋术式缝合睑缘皮肤,Ⅰ期修复上、下睑皮肤缺损。结果:共治疗13例,皮瓣最大面积2cm×1.5cm,均Ⅰ期愈合,形态满意。结论:下睑双侧眼轮匝肌蒂皮瓣可I期修复中度大小的眼睑分裂痣,方法简单,疗效满意。

[关键词]眼睑分裂痣;眼轮匝肌蒂皮瓣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6-0811-02

眼睑分裂痣多局限于上、下眼睑,在闭眼状态下,上下病变合二为一,影响容貌。自2003年以来,我们采用眼轮匝肌蒂皮瓣Ⅰ期修复13例,方法简单,疗程短,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3年3月至2005年8月收治眼睑分裂痣就医者13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1例,年龄6~18岁。治疗时将痣切除,上睑采用全厚皮片移植或局部A-T皮瓣修复,下睑行双侧眼轮匝肌蒂推进皮瓣修复,效果良好。

2 方法

在局部浸润麻醉下,切除病变组织,上睑缺损可行全厚皮片移植或局部A-T皮瓣修复。下睑根据皮肤缺损面积于缺损缘左右两侧各设计眼轮匝肌蒂皮瓣,酌情游离,向中间推进拼合(图1),5-0丝线间断缝合,将下睑眼轮匝肌向外上眶骨膜处适度悬吊,按眼袋术式缝合睑缘皮肤,术区加压包扎3天,术后6~7天拆线。

3 结果

术后随访11例,时间2个月至1年,11例就医者下睑瘢痕均不明显,无下睑外翻,效果满意。

典型病例:女,18岁,左眼睑分裂痣,上睑病变区1.0cm×0.8cm,下睑病变区1.5cm×1.0cm,术中将上、下睑病变皮肤全部切除,上睑缺损用局部A-T皮瓣修复,下睑缺损行双侧眼轮匝肌蒂推进皮瓣修复。术后7天拆线,伤口Ⅰ期愈合,外形满意(图2)。

4 讨论

4.1 眼睑分裂痣是一种发生在胚胎第9周至7个月的皮肤黑色素痣,属于良性肿瘤,病理诊断分皮内痣和混合痣两种,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并整形,切除的范围一般都应距黑痣边缘外2~5mm,所采用的方法要根据不同部位及不同大小程度灵活掌握,国外多采用Hughes法,黑痣波及到睑缘及睑结膜甚至球结膜者,为防复发和恶变,手术原则为完整彻底切除痣体并修复缺损。

4.2 大多数眼睑分裂痣仅累及眼睑皮肤,故切除后只需行眼睑浅层或前叶缺损的修复,其手术方式很多,以往睑分裂痣切除后下睑的缺损可以利用外眦部旋转皮瓣、局部任意皮瓣、T形皮瓣或者植皮修复,存在瘢痕明显或者下睑外翻等缺点。

4.3 眼轮匝肌蒂皮瓣与上述手术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①该皮瓣以眼轮匝肌为蒂,有丰富的动脉供血及静脉回流,一般内侧眼睑区血供来源于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分支,外侧眼睑区血供来源于颞浅动脉的分支,上述动脉相互吻合成动脉网,为眼轮匝肌蒂皮瓣提供血运保障;②眼轮匝肌蒂皮瓣为邻位皮瓣,皮瓣的质地、颜色与缺损区皮肤相同,且下睑皮下组织疏松,为眼轮匝肌蒂皮瓣提供了良好的移动条件;两侧皮瓣向中间推进拼合可充分利用周围组织,术后局部平整,外形美观;③借助睑袋去除术式,切口相对隐蔽;④与皮片移植相比有足够的支持性能,无回缩之虑,可防止睑外翻的发生;⑤手术方法简单,适用于眼睑中部分裂痣的Ⅰ期修复。

4.4 由于眼轮匝肌蒂皮瓣携带组织量有限,因此不适用于面积较大的下睑病变。

4.5 本术式应用要点:由于眼轮匝肌蒂皮瓣不是轴型皮瓣,故手术过程中必须保证肌蒂有足够的宽度,不可过度游离。为避免下睑外翻畸形,皮瓣切取的宽度要适宜,并将眼轮匝肌外侧上提固定于眶外侧缘的骨膜上。

上一篇:护肤品对面部皮肤影响的量化评价 下一篇:下睑眼袋矫治的术式选择与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