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模式下的学习小组建设策略

时间:2022-07-06 12:12:02

“三九”模式下的学习小组建设策略

2012年,我校针对课堂上学生假自学、假讨论的虚假繁荣现象和不当评价、廉价表扬的现象,开展了“三九”模式的课题研究。全校四至六年组的所有班级将学生课桌对起来,按学习小组的要求成组。在两年的研究中,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一、学习小组建设

(一)科学划分小组

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把全班分成6个学习小组,每组10人。“组间同质”是指不同的学习小组按照一样的划分依据,每组按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分为ABC三层学生,按AA、BB、CC原则结成对子,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组内异质”是小组内学生有差异,为分层教学、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当然,成组结队时也要适当考虑学生的意愿。

(二)选拔好小组长

一个小组的好坏关键在于组长,所以确定一名好的组长格外关键。每个组首先由AA两人为正副组长。小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学习成绩优秀;要有服务同学的奉献意识;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向高年级的学学习、教师的指导和培训,让各组组长明确当上小组长之后,自己就变成了一个“小老师”,应当发挥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明确各自的职责,提高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小组长还可以实行任期制,聘期通常为一学期,进行合理地流动。期满后实行组内民主选举,可以连任,也可以给组内较弱学生当组长的机会,这样对小组长是一种鞭策,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机会。

(三)小组内的文化建设

各学习小组根据本组的特点,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分工合作设置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组徽、组训、组约、目标(学习、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吉祥物、口号、评价记录本。

二、学习内容上的操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一般有四种:独学、对学、群学和展示。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按以下流程进行操作:

1.独学。这步是让学生知道本组或自己要干什么,任务要具体,充分体现分组合作是个人探究基础上的合作。

2.对学。对独学环节中遗留的问题及难以互相解释的疑惑交换意见,进行质疑求证。(如:我的观点是...... 你为什么这样思考?)

3.群学。小组长根据组员的能力对学习内容进行具体分工。发现在自学、讨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向教师反馈。群学旨在解决独学甚至是对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和优势互补,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是每一课都要有群学这个环节,如果在对学这一环节学生已全部学会,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小组内再交流了,否则群学就成了形式。

4.展示。组长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做评价和总结。这步让全班学生共享学习成果,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交流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5.教师点拨和评价。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展示后,能让学生质疑、点拨、评价的要让给学生,学生不能做的或者做不到位的,由教师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独到新颖之处和错误不足之处进行恰当的点拨、评价、总结,使学生的学习更进一步。

(二)教师在选择合作学习任务时要注意的问题

1.要抓重点、难点内容,科学、巧妙设计自学提示和合作学习任务,自学提示的设计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2.在分组学习中既要防止个别优等生不给其他同学发言的机会,也要防止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趁机偷懒。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互相尊重,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同时也有倾听别人观点的义务。其次,要指导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保证全员参与。第三,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组长和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或限制优秀学生发言的次数,同时激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三、学习小组评价策略

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小组评价包括个人自评、互评、组评和教师评价。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评价本,由小组长从预习、参与度、展示质量(课堂讲解)、对抗质疑等方面及时给予评价并记在评价本上。每天放学前5分钟对当天各小组得分情况和表现情况进行总结汇报,每周五班会课各小组组长对本周本组成绩进行总结汇报,班长用表格记载各组的扣分情况。量化的数值要小,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到分数的珍贵,也容易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每月统计汇总,因分数既统计到个人,又加到团队,由此可以评选班级个人“预习之星”“展示明星”“参与之星”“点评之星”“质疑高手”,在学习小组中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并从中选出两名学生做经验介绍。如此的评价才有意义、有价值,体现实效和公平,真正激励小组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小组建设会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与变革而有不同的策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希望我们在未来的探索中灵活运用,不断创新。

上一篇:师之解惑 德者为先 下一篇:《真情的回报》教学纪实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