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时间:2022-07-06 10:38:07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至关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在他们的语言表达形式上留下明显的印迹,因此也造成翻译的困难。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翻译是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尤其注意这一点。

一、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1 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分别是东西方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儒家的四书五经等典籍和基督教中的新旧约圣经,在有关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性的问题上,既有广泛的共性,又有明显的差异。

在有关社会治理的理念上,东方文化固然重视秩序和法治,但何尝不重视民主和自由?根据四书五经等典籍的记载,我们中国的先贤们是极其重视民主和自由的。《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人民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国家,君王比国家更次要。这种说法和西方文化中人权大于更大于君权的主张何其相似!可见,东西方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2 东西方在服饰风格、日常生活习惯以及思维习惯方面电有着鲜明的差异。如西方人往往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崇尚直截了当,而东方人则讲究含蓄,对一些复杂的状况或想法不愿直接说明,意在委婉地与别人交流,使双方都不致尴尬,等等。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文化差异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龙在我国被视为一种吉祥物,古代帝王的服装上绣了龙的图案,中国人民都是龙的传人;但是在西方,龙却被视为一种邪恶可怕的生物,如《圣经》中的那个魔鬼撤旦就被称为the oldDragon。在西方电影中我们常常看到黑色恶龙的形象,这与我国总是美化龙的形象,如金龙等是截然相反的。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文化差异这个现象,因为各国都是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化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无论是在历史、风土人情以及行为规范方面都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抱着兼容并收的态度,合理对待这一问题。

二、民族文化差异与翻译中的表达差异

翻译的过程,是原语文化进人译语文化的过程。但是,有时候泽语文化常因为不同译者的主导性关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反向侵入泽文,增加译文的译语文化信息。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和译者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思想紧密相连的。不同译者在处理译语文化介入上存在着侧重归化或侧重异化的现象。另外,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直接体现在思维与表达差异上。在英语和汉语中,人们都用“心”来作为七情六欲的中心,人们常说“用心去爱”,英语也说give your hean to sb(爱上某人)。但是在西非一些语言里,人们“用肝去爱”(loves with liver),而在中美洲的一些土著语言里,人们“用胃去爱”(loving with the stomach)。在英语中,人们说“white as snow”,但在其他语言里,人们说“白如霜”、“自如白鹭毛”或“自如蘑菇”,等等。虽然具象不同,其比喻手法一样。动物形象在不同的语言里常常会有不同的文化含义。汉语中带有“狗”字的成语往往带有贬义,但dog在英语中是中性偏褒的。汉语里还有多条涉及老虎的成语,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虎被认为是“百兽之王”,而在英语文化中却是狮子。这就造成英汉语中含义相仿、形象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

虎口拔牙beard the lion(拔狮子的胡子);

狐假虎威assinthelion's skin(披着狮子皮的驴);

拦路虎a lion in the way(拦路狮);

摸老虎屁股twist the lion's tail(拨弄狮子尾巴);

虎落平阳被犬欺Hares may pull dead lions bv the beard(兔子也敢摸死狮子的胡子)。

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有利于原汁原味地传递原文的文化思想。但是,死抠原文字眼的形式对应,常会使译文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思。原文读者懂得,要理解一个成语的意义,不能看其字面,而应看其喻义,其文化涵义。但译文读者往往只能看到其字面,而无法理解其喻义,甚至会根据其字面,套用自己译语文化的喻义。

总结起来只是一条:当形式对应容易使译文产生误解时,就应该改变形式。但奈达还提出一条重要的原则:有些重要的宗教标志,其含义虽然往往隐晦难懂,但为了保持《圣经》信息的完整统一,却不可随意变换。例如,“上帝的羔羊”、“十字架”等表达法必须予以保留,同时可加注说明。在西南太平洋岛群上的美拉尼西亚人认为猪是宠物,羊则榜上无名或为卑弃之物+乃用“上帝的小猪”(Little Pig of God)来取代“上帝的羔羊”(Lamb ofGod)。爱斯基摩人则译成“上帝的海豹”(seal of God),这在奈达看来是无法接受的。无独有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就忽略了译文正确传达中国文化特征这一问题。霍克斯虽然深知“红”在中华文化中象征“吉祥”、“喜庆”、“富贵”乃至“爱隋”等喜事,但他认为,“红”(red)在西方人心目中会和暴力流血产生联想,因此,他把它归化成西方人喜欢的“绿”。结果,“怡红公子”译成“Green Boy”,而把“怡红院”译成“House of Green Delights”(怡绿院)。就连书名《红楼梦》也按其另一个中文名字译成The Story ofthe Stone(《石头记》)。虽然极尽巧妙之能事,但如果按照奈达的阐述,这是不能允许的。因此,译语文化因素的介入是翻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1 增强东西方文化差异意识。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尊重的基础上,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弄清楚对方的出发点,从而获得更加客观和准确的观点和见解。另外,我们在跨文化交流当中也应该强化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注重挖掘那些隐含的文化,了解他们的民族精神以及日常习惯是如何塑造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从而最大化地减少不必要的偏见和歧视。只有真正把自己置身于对方文化的立场,从对方异国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才不会出现沟通障碍。

2 提高沟通与交流的效果和质量。交际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下面所谈的几点不是因为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的词不达意,而是指说话方式的错误表达或说得不合时宜,说话人未能按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错误。举个例子来说,在中美合资企业或者中美商务洽谈活动中,美方谈判的关注重点在利润与效率方面,而中国更倾向于从大局出发,主要考虑市场占有率问题,分析原因可以看出,中国的集体主义一直占上风,而美国则推崇个人主义观念。这种情况下,不同价值观下的商务交流双方之间互相难以理解对方的动机及目的,因而影响到整个交流活动。又例如以严谨古板著称的英国人及其做事方式,对以圆融的处世方式为代表的中国人来说就显得很难把握与应对。与之相对应的,欧洲人谈判时倾向于活泼轻松的氛围,往往会开个小玩笑调剂一下,旨在打破紧张气氛,有效推进谈判的进程,以效率为最终要求,因此,我方也应积极配合这一方式,在和谐氛围中最终达到共赢结果。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问题及对策的教学,从而使大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课外补充法。当前了解国外文化的渠道很多,大学英语课堂时间有限,想要在课堂上全部掌握是不现实的,也是毫无必要的。学生应该自己主动去课堂外收集所学语言国家各方面文化知识,如互联网、图书馆以及与外国友人交流沟通,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最深入最全面地了解外国文化,从而更好地掌握外语翻译这门技能。

结语

具体来说,跨文化交际(intemuhuml eommunie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流沟通行为,具体对象可以是不同种族人群、同种族但不同民族人群之间以及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即小文化圈之间的交际活动。从古至今,语言交际活动一直都是人们交流淘通的主要方式之一,有反馈及时、信息传播相对准确等优势,因而在商务活动中广泛使用。而提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交流双方的差异,包括生活习惯、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日常一些观点,等等。交流双方了解了这些内容,对国际间的交往沟通工作有很大的助益,且在当前来看越来越显得非常有必要。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英美国家文化的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文化教学和翻译教学的有机融合,真正达到英语翻译教学的目的。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 下一篇: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