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

时间:2022-07-06 08:56:03

浅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以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多年来,研究生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为本科生中极少数精英者所设的教育,处于教育金字塔的塔尖层。然而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连续六年迅猛扩张,招生年递增速度为26.9%。到2003年底,我国在校研究生数已达65.13万人,当年增幅超过30%。研究生教育一旦成为大众化教育就会使人不免怀疑它的质量,当然它也确实必然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的意义

研究生扩招是适应形势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要所采取的应对策略,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研究生扩招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在扩招的同时,不能以降低或牺牲质量为代价。

1.保证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是我国学位制度成败的关键

我国自研究生教育恢复之初,就强调“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的原则,坚持学位要名副其实,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发展数量。2002年5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以下简称《报告》)中又指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针要“提高质量”。可见,在经历了20多年的建设之后,质量问题仍是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2.研究生人才质量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将引发社会各个领域发展滞后于国际形势的发展,会降低国家的综合国力。为了降低其负面影响,必须关注质量问题,强化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

3.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机制的一种形式

《报告》前瞻性地规划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之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研究生质量认定通过对研究生学习和完成论文工作全过程的规范认识,能够充分了解和把握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真实情况,找出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同时也为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依据,使其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的内容

研究生教育过程一般有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二是科研(或技术)工作能力的养成。很显然,第一个目标主要是通过设置一定的课程得以实现的。课程是依据培养目标而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仍然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培养形式之一,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定的课程学习,研究生可在本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跟踪学科发展趋势,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组织质量控制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手段,在我国是获得学位的主要要求之一。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区别最为显著的特征,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一般性目标。

与科研有密切关系的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标志,是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受到全面训练,获得独立从事科研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最终考核。从历史上看,学位制度产生在先而研究生教育发展在后。不同学位资格的制定首先是作为评定学术水平的标准而产生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以一定的教育为基础,因此,当研究生教育无论是以古代的形式还是以现代的形式产生时,学位也就自然而然转化成为对特定教育水平的认定与要求。即使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今天,关于硕士、博士学位的学术标准的规定,其核心意义仍在于为一定学术研究工作或职业岗位设立一定的在学科、专业领域内受到普遍承认的资格审核标准。

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控制,根据时间前后顺序不同,可分为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两者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中都不可缺少。研究生教育的终结性成果无疑是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志,终结成果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教育质量过程控制措施的到位。研究生教育过程控制有利于终结控制,没有良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过程的控制,要取得好的终结性质量是十分困难的。

三、当前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的不足与思考

1.对研究生的束缚过多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个性,是保证培养具有创造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提。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干预过多,可能挫伤导师和研究生的创造性动机,并可能导致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流于形式。表现一,尽管研究生是按照研究方向填写个人培养计划和选课,但是所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范围毕竟有限,实际上大部分的研究生依旧是选择大部分相同的课程,而缺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及可以触类旁通、拓展思维的选课机制。其二,在课程学习的考核上,许多培养单位将不同类型的课程配以不同的考核方式,似乎是灵活处理了课程考核,显得张驰有度。然而,考核方式的选择权应该是由任课教师拥有,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已完成的教学过程决定最适宜眼前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考核方式。如果先行硬性规定学位课或是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研究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其学习兴趣。此外,研究生因为年龄跨度较大,生活工作背景、社会经历、价值观、知识基础、创造性程度、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生教育还必须在课程的学习重点、学习方式、时间的安排、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导师的专长等方面充分体现个性。

2.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软肋

重视课程学习,被认为是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必要环节,为学位质量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然而我国研究生培养中课程建设却令人堪忧。表现在:第一,课程内容陈旧,部分课程反映不了学科领域的一些最新知识和成果,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的成果。第二,研究生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与本科生课程缺乏必要的接口设计,两个层次各行其是,造成部分课程出现无谓重复或脱节现象,缺乏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连续性。第三,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不尽合理。第四,课程教学方式仍主要采取“填鸭式”和“一言堂”,缺乏研究性或探索性教学、交互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形式。当前在我国,一方面是受到科研经费的限制,使研究生无法开展更多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中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在一些国际前沿问题上,国际上的著名大学和实验室设备先进起步又早,而且许多好做的工作几乎都被抢先做过了,使一些研究生失去信心,产生不想再创新的实际想法。另外,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中对毕业年限的严格规定,也使学生受到很大的压力,所以他们往往要求做一些短平快、风险小的课题,而回避出成果长、有一定风险、创新性强的课题。因此,我国正在开始实行弹性学制,应该把创新性作为评价学位论文最重要的指标,这有助于增强研究生攻克前沿课题的信心,也有助于防止“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他们出创造性成果提供时间保证。

3.在质量保证的追求中,过分夸大了管理者的主体性

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对研究生教育活动有很大的控制权,是研究生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一方面不能忽视其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能片面夸大其作用。在运用管理学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不是对教育过程的每个细节每个要素都做出硬性的规定,仿照生产过程的标准来制定事无巨细的教育过程标准。这其实是忽视教育的一般规律,忽视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自然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维护教育质量的天然动力,是一种有显消极和被动的质量追求方式。在研究生教育系统中,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研究生教育教学与科研活动的主体就是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从研究生培养目标看,培养锻炼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也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研究生培养过程看,研究生自身担当学生和研究者双重角色,特别是在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后,学习与研究结合得更为紧密,此时研究生的学习研究活动更多地依靠独立思考、自主研究向知识理论的深处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的不断探索。在这一过程中,管理方式对达到这一目标鞭长莫及,而导师的指导性却是质量保证的决定因素。通过导师长期形成的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严谨的治学精神、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广阔的科学视野、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仅是要为研究生营造一种独立思考、自主研究、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激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积极性。

上一篇:大学生超前消费问题探析 下一篇:新时代大学生沟通魅力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