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捐出自己的遗体!”

时间:2022-07-06 06:27:25

河北沧州市残疾人李铁生因伤致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爱心帮助,为了回报社会,他表达了要捐献遗体的愿望。2006年7月11日,李铁生终于在《沧州市公民生前志愿无偿捐献遗体申请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20年前,李铁生因骑自行车意外摔伤,致使双腿残疾。那年,李铁生才30岁。他先后几次到北京、天津等地大医院治疗,均没有效果,并被确诊为骨质纤维增殖症。这种病非常少见,也没有治疗的好方法。

李铁生开始了拄双拐的生活,但就是这种生活也没有维持多久。几年后,李铁生病情日益严重,最终高位截瘫。这时,妻子也带着儿子离开了这个家,陪伴在李铁生身边的只剩下了年老体弱的母亲。身体的残疾加上心理的创伤险些把这个坚强的汉子击垮,但他终于挺了过来。一老一残,母子相依,连年累月,几多酸辛,几多坎坷。

由于不能下地,床就成了李铁生的整个世界,吃喝拉撒睡都要在床上完成,其艰难自不必说,常年的床上生活又导致李铁生四肢畸形,并先后患上了多种疾病,而突然的双目失明又把他从一个多彩的世界推入了黑暗的深渊。生活的艰辛尚能克服,多重的残疾却使性子刚烈的李铁生绝望了,觉得自己彻底成了家人和社会的负担,继续生存没有了任何意义,他一心想要去死。就在李铁生几次寻死未果时,原新华区委一位副书记得知了他的悲惨境遇,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多次主动找上门和他谈心,劝导他:“普通人谁没有沟沟坎坎,身在黑暗里也要想着光明。”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人心,推心置腹的话语激人奋进,李铁生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消息逐渐传开,社会各界的关爱源源而来,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区政协王文华、贾冬梅、胡振芳三位委员首先来到了李铁生家,尽管事先有所了解,但亲眼看到这母子生活的困境时,三位委员还是震惊了。他们立即伸出了援手,自掏腰包为李铁生一家补贴生活费,王文华委员还责成儿子张达隔三差五前来探望,送吃送喝;社区居委会的同志来了,及时为他们母子办理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区残联和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来了,送来了米、面、油;每逢遇到困难,街坊邻居也及时伸出援手。

2004年7月,连续两天的暴雨把沧州市的部分低洼区域变成了泽国,大街小巷,院里院外,水深没膝,他们的住房变成了危房,社区居委会和办事处的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即找到李铁生的原工作单位――沧县燃料公司协商,马上腾出了一处办公室作为他们的永久住处。雨中,大家找来三轮车,背人,搬东西,忙里忙外,等把李铁生的家安顿好,在水中浸泡了半天的人们才放下心来。那年冬天,李铁生突患心肌梗塞,在社区书记郭洪旺的倡导下,社区干部和居民们自愿捐款1500元,把李铁生从死神那里抢了回来。

2005年,李铁生的母亲脑栓塞复发住进了医院,这可急坏了李铁生,自己不能动,母亲又需要照顾,这数目不小的医疗费不知又要麻烦多少人,怎么办?就在他万分焦急的时候,办事处、残联的人来了,政协委员王文华等人来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李铁生切身感受到,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爱,生活是这么美好。

几年来,李铁生一家感受到的社会关爱源源不断,不仅有那些经常来看望并为他解决实际困难的残联、办事处领导们,还有为他们无偿看病的医生、捐款捐物的单位和好心人,经常来家中照顾他们一家人生活的好邻居……

正是在这样浓浓关爱的滋润下,李铁生迫切寻找可以回报社会的方法,一定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回报社会对自己多年的关怀。他想去无偿献血,于是就打电话到血站联系,但是因身体病症过多无法实现献血的愿望。他又想到为那些需要骨髓的人捐献骨髓,但是结果被告知45岁以下才能捐献。这可如何是好?现在,自己有腿不能站,有眼不能看,手无缚鸡之力,连最简单的公益活动都没有办法参加,这没用的身体呀!对,身体,这患有少见病症的身体或许对医学研究有用吧,起码也可以用来解剖用作教学使用啊,与其等到自己去世以后烧成灰埋到地里去,还不如让专家拿去搞科学研究或教学。就这样,他动了捐献遗体的念头。

李铁生表示:多年来他是在别人的关爱中活下来的,没有大家的帮助,他是活不到今天的,他没有别的能力来回报社会,只有用捐献遗体的方法让爱继续,他希望能通过他的这种行为让爱继续传播下去。

李铁生决定捐献遗体后,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年迈的母亲。自从得病以来,李铁生的老母亲把全部身心放在了他的身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忙活到晚上。既做饭、洗衣服,又为他洗澡,用三轮车推他出去活动。李铁生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老母亲,最放心不下的也是自己的老母亲。

李铁生的母亲张厚玲今年74岁了,是一个非常善良的老人,现在越来越体会到儿子的良苦用心,儿子刚开始提出要捐献遗体时,她接受不了,哭了很多回,但是最后还是同意了儿子的决定:“这么多年来,如果不是大家帮助我们,我都不知道怎么过下来。这次儿子想回报社会,我刚开始想不通,可是后来我慢慢想通了,我支持儿子,这是儿子感谢社会的一片心啊!”

做出这个决定后,李铁生一直都在寻找相关线索,只是不知道哪个单位接受他的请求,怎么办手续。在这种情况下,李铁生多次向前来看望他的区、街道残联以及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表达愿望,但是由于当时沧州市不具备相关的客观条件,两年来未能如愿。今年5月,李铁生又给《沧州晚报》打去了电话,请求记者帮助他了却心愿。于是2006年6月12日《沧州晚报》报道了李铁生想回报社会捐献遗体的故事。故事在沧州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新建立的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欣然接受李铁生的请求,并对他的举动给予了高度评价。7月11日在晚报记者的帮助下,李铁生在《沧州市公民生前志愿无偿捐献遗体申请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2006年 7月28日上午,《沧州晚报》的记者、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沧州市公证处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李铁生家中。大家的到来让李铁生非常激动,多年的夙愿就要实现了!听着公证人员宣读李铁生的遗嘱,李铁生的老母亲不住地点头,并欣然签上名字并按上手印。随后在沧州市公证处公证员的指点下,双目失明的李铁生摸索着一笔一画地在遗体捐献遗嘱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终于了却自己最大一桩心愿的他欣慰地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李铁生说:“我活着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死了要为医学事业做贡献。我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我的灵魂是健康向上的。我愿意把自己的遗体无偿奉献给医疗科学事业,让医务人员研究我的疾病,使更多的人预防残疾,远离残疾,让病人减少痛苦,战胜病魔,早日获得健康。”

上一篇:耄耋老人:给孤残孩子一个家 下一篇:盲道,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