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占领日本”计划的流产

时间:2022-07-06 01:42:54

“四国占领日本”计划的流产

众所周知,二战中法西斯德国战败,被美苏英法4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被大卸四块;而作为德国的同伙日本,却被美国一家掌控,全须全尾地保存下来。其实,在同盟国对阵轴心国的时候,也曾制定出胜利后的计划——把日本打翻在地,再踏上四只脚,由美苏中英将其分区占领。然而,由于时局的变化,美苏中英4国不同的想法和处境,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实现。

“四国占领日本”是如何坐胎,又经过怎样的折腾,而导致流产的呢?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美国向日本、德国宣战,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终于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偷袭珍珠港只是取得一时一事的胜利,实际上从这一刻起,就决定了它战败的命运。用日军这次行动的总指挥、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的话来讲:“我们只不过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确实,日本此举,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动员起来,当一个超出日本生产能力几十倍的国家变成一部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时,它的能力是可以想象的。

7个月后,1942年6月3—7日的中途岛战役,美国海军以少胜多,不仅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的攻击,还取得了整个战区的主动权。这次战役成为太平洋战争转折点。

3个月后,1942年9月,即美日开战后仅10个月,美国国务院就设立了由国务卿赫尔牵头的战后计划委员会,其核心议题是研究在打败日本后如何进行军事占领,并对日本天皇采取何种措施。从一开始,这个委员会就分成强硬派和温和派,双方争论持续了很长时期。直到1944年5月,该委员会最终决定:保留天皇,但需要对日本实施外国军事占领,彻底粉碎日本的军国主义基础。

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国政府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国际会议。与会的有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国总裁、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明确宣告:战后,日本必须将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使朝鲜独立。

开罗会议上盟国首次讨论对日本的战后处置问题,罗斯福在与的晚间会谈中承诺:美国支持中国在战后对日军事占领中扮演重要角色,提议战后由中国来主导对日的占领问题。对此,的态度是“婉拒”,说什么中国此时还没有担当这个重任的准备,无法承担这一责任,并请由美国来主导。不过,在必要时中国可以扮演辅助的角色。又说,此事需看将来形势的发展再定。这番话,反映出既不愿意主导对日占领,又不想得罪美国。他玩弄小聪明,不把话说绝,既给面子,又留有余地。

同年10月30日,中美英苏4国政府在莫斯科发表宣言,其中决定“对于所有有关敌人投降及解除武装,均将采取共同行动”。1944年8月20日,重庆的国民政府机关报《中央日报》刊登文章《关于占领日本问题》,首度证实中美领袖曾在开罗口头协议占领日本,部长梁寒操则在8月24日答外国记者提问时更明确指出:“中国政府同意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主张:盟国必须将占领日本、解除日军武装列为日本投降要件之一,借此打破日本军国主义长期狂妄错觉。”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对日占领问题成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核心议题,并建立了“白队”。进入“白队”的高级将领不仅要考虑对日最后一战问题,还要设计未来对日占领军的日常调配。根据他们的推算,平时部署在日本本土的占领军需要23个师,总共80万人的军队。但是,用80万美国士兵来实施对日占领恐怕在国内难以通过,因为美国民众肯定会要求自己的儿女早日回国团聚。于是,美国新总统杜鲁门发话,希望与英中苏等盟国共同占领日本。同时,“白队”加速制定占领日本的计划,打算通过设立各国占领区来肢解日本。

在这项计划中,除美国最亲密的盟友英国以外,美国很想把中国也拉进占领军的行列中。在美国人眼里,使用中国占领军有一个好处:日本把侵略战争辩解为是“黄种人反对白种帝国主义”,让中国军队占领日本的部分领土就可以回击这种宣传,弱化占领日本行动的“种族色彩”。在确定盟国占领区的划分时,“白队”考虑的是:日本主要大岛本州的中心区域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必须控制在美国手中;工业相当发达的九州岛可交由英国军队占领;属于落后农业区的四国岛安排中国军队驻扎;而苏联则在北海道和本州北部驻军。

在对日本分区占领计划的示意图上,中国占有四国一岛,并与美国共同分区占领大阪府、与美英苏共同分区占领东京都。苏联所占面积最大,包括整个北海道和本州北部,但这些地区都是比较贫瘠的山地。美国占领本州中部最发达的区域,英国占领九州岛和本州的“中国”地区。

但这项计划的实施有一个前提,即他国军队不能立即进驻日本,而是等美军逐步撤出后再去接替。美国计划在日本投降后的前3个月,在日本列岛部署23个美军师,共80万人,在随后的9个月内,再允许盟国军队进驻日本列岛。兵力分配为:美国8.3个师,31.5万人;英国5个师,16.5万人;中国4个师,13万人;苏联6个师,21万人。在最后阶段,各国占领军应将驻军人数逐步减少大约一半:美国只在日本驻留4个师,英国2个师,中国2个师,苏联3个师。

1945年7月,中英美三国就日本投降与战后处置提出具体方案。26日,盟国为促使日本尽早投降,以中英美三国政府元首的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其内容要点为:永远根除日本征服世界的权力与势力,消灭军国主义;为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经盟国指定,日本国土必须占领”,直到宣言的各项目标达成,以及日本人民依据自由意志成立“一个和平及负责任的政府后,盟国占领军队当即撤退。”该公告确认了各对日参战国具有占领日本的同等权力。

1945年7月31日,接见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时,美方告知日本在外交方面已有求和趋势,日本将在几周内投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在计划协调中美两军如何占领日本本土各据点及机场的相关事宜。会谈中,向赫尔利坦承中国连空运部队到大陆沿海都有问题,只能被动配合美国行动。

不过一天以后,国民政府军令部参谋唐纵在呈报的《日本投降后我方处置之意见》中,仍主张在国军内挑选适当成员,编成一军随盟军登陆日本本土,为将来参加盟军控制日本做准备。8月10日,国民政府获悉日本已通过瑞士向美国转达投降意愿时,遂改为主动姿态,向美军提出派遣中国空军占领日本的计划,其编制包括两个战斗机大队,中型轰炸机大队、侦察机中队、运输机中队各一,而所需经费和装备则通过《中美租借法案》提供。两案的提出显见国民政府对进驻日本领土有高度兴趣,但因后来魏德迈反对将中国军队派赴日本和朝鲜,遂无法实现。

开罗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还提议由中国主导对日军事占领,过了1年9个月,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竟反对中国军队开赴朝鲜和日本。这期间的变数为何如此之大?

有句熟语“计划赶不上变化”,用在这里很适合。

开罗会议上罗斯福对讲出的那番话,是事出有因的。1943年2月,即开罗会议之前9个月,罗斯福即宣布“无意花费漫长的时间,在辽阔的太平洋上逐岛缓慢地攻击”,他估计“如果从南方进军,每个月只能攻占一个岛屿,估计50年左右才能达到日本。”“中国大陆作为强大美国空军的基地比海基更有效。”也就是说,美国还需要中国的大力支持,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击败日本。

这里,罗斯福显然把美国对日作战的难度估计得过高,用中国来作为进攻日本的基地,会解决一些困难,会顺利一些。既然离不开中国的协助,那么就有必要对中国作出一些善意的回报,让中国主导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当然是一份很大的人情,一张巨额的预支发票。但是,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突然辞世,任职副总统只有82天的杜鲁门顺理成章地继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大政方针上,还是萧规曹随,但决策人的改换,便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肯定会出现与前任有所不同的地方,特别明显的是对外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将先总统的“预支发票”变成了现总统的“空头支票”。这种变化,有人的因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换言之,就算罗斯福仍然健康在世,执掌权柄,他对先前的许诺也会说出“时过境迁,不可同日而语”,或者用一句外交辞令,“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如果将日后中国未能主导对日占领的原因归结于罗斯福的去世,并为此而遗憾惋惜的话,就未免太书生气了。作为一国元首,首先考虑的是本国的国家利益,即使是在众人眼中对华颇为友好的罗斯福总统,在争取苏联参战的《雅尔塔协定》上,也与苏联达成维持外蒙古现状、大连商港国际化保障苏联优越权等出卖中国利益的交易。

事实上,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比罗斯福原先的估计要顺利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军发明的“蛙跳”战术。人类战争多以陆地为战场,双方的对抗是一场“楚河汉界”分明的角逐。无论是攻城略地还是摧城拔寨,双方官兵的思维里始终存在着一条明确的战线,作战都立足于自我之营盘逐次推进,依法用兵。1943年的太平洋战争就陷入了这样一种拉锯状态:美军反攻,日军顽抗。南太平洋上岛屿星罗棋布,双方逐岛争夺,战争异常艰难。为了加快战争进程,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美军的两大名将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脑海里产生了:放弃一线平推的传统做法,跳跃前进,越岛攻击。于是美军两路并进,利用海军优势,避开日军的一线防御要点,攻取其战略纵深中守备较弱的岛屿,得手以后再以此为支撑继续开展进攻,从而使战争的进程大大加快,仅用半年多时间即突破了日军的内防圈。至1945年4月美国总统易人时,美军已经迫近日本本土。

这样,在进攻日本的战事中,中国的作用就相对降低了许多,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且,最初罗斯福对的所谓“主导对日占领事务”,也仅仅是一种口头允诺,并非书面形式的条约协定。在国际关系中,正式的条约协定尚且充满变数,这种口头承诺显然不必去当真了。

面对进攻日本本土,美国颇为踌躇。1945年2月至3月的硫磺岛战役,美军阵亡6821人,伤21865人,伤亡共计28686人。日军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计23388人。美日双方伤亡比为1.23 ∶1。1945年3月至6月进行的被丘吉尔称为“战争史中最激烈最著名的战役之一”的冲绳战役,美军伤亡7.5万人,日军伤亡11万人,被俘9000人,此外还有岛上平民死亡超过10万人。美日两国乃至两个民族价值观不同,日本“神风突击队”驾着小飞机直撞美国大军舰,日军士兵抱着炸药包正面冲向美军坦克,日本军官战败后集体下跪切腹自杀,以致在美军登岛时大群大群的日本平民跳崖沉海,喊的是“为天皇尽忠”;美军再这样伤亡,总统头疼,国会不干,民众更受不了。

早在1944年,美国军方就制定了登陆日本作战的“没落行动”进攻计划,其中又分为1945年10月实施的占领九州岛南部的“奥林匹克行动”和1946年春天实施的直指迫近东京关东平原的“小王冠行动”。日本对于盟军进攻的方向作出了精确的判断,还考虑到苏联出军,要与之在北海道和东北地方陆上决战,谋划了本土防御作战计划,叫嚣“一亿玉碎”,欲倾最后之全部国力死拼到底。据美国多方论证得出的数字,实施“没落行动”计划,美军伤亡将达100万人,为此预先生产了约50万枚紫心勋章。而日本,伤亡将达1000万人以上。

美国人在胜券在握、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赔日本人玩儿命,搭上100万美国小伙子宝贵的生命,这是朝野官民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为了简单而迅速地迫使日本投降,美国决定动用终极威慑力量,不实施“没落行动”也要让日本没落。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随着广岛和长崎上空升起蘑菇云,近20万人瞬间蒸发。日本天皇裕仁被原子弹震得清醒了,终于意识到日本人的不要命精神再强也敌不过原子弹一秒钟的威力,为了“让日本民族得以存在和延续”,8月15日中午11时,下诏宣布无条件投降。

打天下者坐天下,自古使然。一家独大的美国,赢得了日本这桌大餐,还愿意与人分享吗?看在英国、中国两位盟友的面子上,可以给把小椅子,坐在旁边蹭点儿汤汤水水。至于面子上还是盟友实际上已是对手的苏联,虽然也曾帮忙出力,但你动机不纯,你是在美国投下原子弹后才出兵中国东北的,是看饭快熟了来抢食儿的,所以根本就不让靠近沾边了。

1945年5月7日,在法国东北部历史名城兰斯,德军古斯塔夫将军和弗里德堡海军上将按照盟国的要求,代表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此时,太平洋战场上激战正酣。

攻占德国时,苏美英法各自占领了柏林市及整个德国的不同地区,成为日后“分区占领”的基础。出于意识形态的相互对立及利益之争,分区占领造成日后的德国分裂局面,这个问题当时就显现出来,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困扰着欧洲。过去,盟国在联合抗击德国、日本的合作道路上,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美苏尚能并肩作战。一旦共同的敌人消失,他们之间的矛盾就难以再掩盖下去,而且利益冲突日益加深。最明显不过的是,原本说好战胜德国后苏联就对日用兵,但苏联迟迟不动;就像几年前苏联艰苦地抗击着法西斯德国,而美英在西面迟迟不开辟对德作战第二战场一样。彼时的美英和此时的苏联,都在坐山观虎斗,看着争夺的双方互相消耗,尽管其中一方是“盟友”。在占领日本问题上,虽然美国继任总统杜鲁门曾经发话,希望与英中苏等盟国共同占领日本,还挺像回事地拿出一份计划,准备通过设立各国占领区来肢解日本。但他也会见机行事、与时俱进;或者干脆就是虚虚假假、两面手法。杜鲁门说,“我们希望把日本置于代表盟国的美国指挥官的控制之下”;“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其实早在日本投降之前,美国就已确定了单独占领日本的方针。杜鲁门有言:“不容俄国控制日本的任何部分。”

8月11日,美国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由美苏分任占领区总司令的要求。

8月13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统帅,全权处理对日占领事务。

8月14日,杜鲁门了《一般命令第一号》,划分日军向盟国的各受降区域。其中日本本土以及邻近各岛屿、北纬38度以南的朝鲜、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的日本军队,向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官投降,这样美国在战争一结束就为自己完全控制日本创造了有利条件。

美国已经下决心单独占领日本,此时,即使中国有心去主导对日事务,也已不再可能。8月30日至9月6日,46万美军以“盟军”名义陆续进驻并单独占领了日本。至此,大局已定。

这些因素导致对派兵驻日一事上愈加消极。

美方的如意算盘是:在不影响其独占日本的前提下,让中国尽可能多派军队以此减轻美军的负担。二战结束后,留驻在日本的数十万美军归心似箭,然而,他们回国去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却迟迟得不到满足。于是,军心开始浮动,1946年1月,驻太平洋美军举行了大规模集会,要求尽快回国。第二天,杜鲁门不得不予以安抚,来稳定军心。如果派出较多数量的军队来替代美军驻防,显然会大大减轻美国政府所面临的这种来自士兵的压力。

日本投降后,美国为避免盟军最高统帅对日处置受到他国影响,于1945年9月2日,由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印度、荷兰、新西兰、菲律宾、苏联、英国与美国代表在华盛顿组成“远东委员会”。该会全体成员同意,军事占领为解除日本武装与废除军备的第一任务,因此盟军将对日本本岛实施军事占领,各国占领部队由美国指派的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挥。由于麦克阿瑟具有决定实施投降条款、执行占领及管制日本各项政策的一切权力,对日占领的相关盟国即使不满麦克阿瑟的决定,也不能提出任何建议案来制衡他,形成美国独占日本的特殊现象。

但在盟国的压力下,9月22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出台《美国对日本投降后的处置政策》,宣布:一、欢迎并期望盟国参与对日派遣占领军。二、各国部队抵达日本后,必须接受盟军最高统帅的调度指挥。三、各国政府必须负责自身部队的补给和日常维持经费。

1945年12月25日,美国国务院照会国民政府,希望中国能尽快派兵赴日参加占领。在的授权下,中国军令部部长徐永昌与魏德迈迅速拟定两个方案:

甲案:民国34年(1945)甲种编制军,抽调1个完整师配以必要及特种兵约1.5万人。

乙案:以步兵两个团为基干,配以及特种兵混合编组为一个支队,约1万人。

最初批示选择乙案,但后经与魏德迈讨论后,又改以甲案实行,自此中国派兵赴日才真正为美国所接受。美国对于各国派兵占领日本政策之所以会出现转变,是因为参联会评估认为美国已能掌控日本全局。他国所谓的“占领”只不过代行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的职权,不影响美国的权威,同时又能帮美军分担防务。

在经历第一次派空军占领日本提案失败后,对此次美国主动邀请表现颇为谨慎,先是要求相关部门只能发表派遣消息,但不宣布派遣数量及编制,同时对美国重申中国派兵有现实困难。他强调此次美国邀请中国派兵,必须帮助国民政府解决若干问题,否则“派遣不克实行,则(中国)在国际上即失去信用”。所谓问题有二:一是中国无法承担空运及海外驻兵的经费;二是适合代表中国执行占领任务的部队难以寻觅。

1946年3月13日,美国国务院通过魏德迈向国民政府建议:一、中国可以先选派少数先遣部队赴日;二、推荐滞留在香港九龙的以孙立人为师长的新一军第三十八师为驻日占领军;三、相关消息由中方同意后,由美国务院公布。

国民政府接受了建议,先是在4月1日由陆军中将朱世明率领驻日代表团第一批成员12名、军人4名,以及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梅汝璈抵达日本,另选派新一军第三十八师为驻日占领军。

不过第三十八师后来被送到中国东北打内战,国民政府军令部遂在4月3日呈报,改由驻越南北部的第五十三军荣誉第二师作为驻日占领军,4月19日正式通知该师前往越南海防待命集中并进行人员挑选。荣誉二师师长是精通日语的儒将戴坚。该师曾参加过印缅战争,又执行过赴越南受降任务,积累了不少了与盟军交往的经验。全师装备精良,官兵的整体素质较好,士兵的识字率很高,在接到驻日命令后,又开始为此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全师官兵,按所有驻日占领的军人要求,五官端正,平均身高达到1.7米以上,士兵的文化程度均在小学毕业以上,并开展了包括日语在内的相关业务培训。对连以上军官,除进行执行占领日本任务的训练外,还要求进行一般国际社交和集会的习俗、礼仪等训练,要进行交谊舞培训。同时还为其加强特种兵与后勤部队单位。为与美军合作执行任务,全师官兵一律使用美式装备,其编制也是采用美式的编制。荣誉二师于4月底完成整编之后,从海防空运到上海,在那里又与荣誉一师合并为第六十七师,其编制为14500人,有步兵团3个、炮兵团1个、运输团1个,此外还有战车、工兵、通信等营各1个以及200名宪兵。5月初,国防部派员前往该师检查出国前的准备工作时,获得“确实是一支理想的出国部队”的好评。

荣誉二师向来被视为的嫡系部队,装备精良,抗战期间曾参加滇西战役,攻克松山、腾冲等重镇。该师代表中国占领日本,也能显示国民政府在对日处置上的积极态度,以实际行动作为反驳舆论认为其对日本军事管制的消极误解。

1946年5月27日,当局命盟国对日管制委员会中国代表团团长朱世明,中国驻日占领军先遣人员、上校参谋廖季威,第六十七师师长戴坚等一行21人,从上海乘坐B—24轰炸机前往日本,同美军商谈中国驻军地点问题。根据协商,中国占领军驻扎在日本爱知县,必要时再扩大到三重县和静冈县,六十七师将隶属美国第八集团军第一军指挥。在日期间,中方官员还视察了驻地,日本当地政府对中方官员侍应恭谨,为其介绍中国军队到来后所需的营房、仓库、港口、车场以及游乐场所等设施。

看来,中国军队占领日本的计划将要实现,尽管与当初议定的十数万大军开赴东瀛,独占四国岛、与美国共同分区占领大阪府、和美英苏共同分区占领东京都来比,人数、气势和影响都减少了许多,但毕竟是壮国扬威之前所未有的盛事,对于受尽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欺侮的中国人民来说,真是人心大快!

然而,这竟是一场春秋大梦!

从1946年5月开始,就中国占领军赴日之事,驻日本先遣人员在横滨不断与美军联系驻军的编制、装备以及车辆运输等问题。

6月初,政府国防部命令:占领军先遣队正式进驻日本。出国之日,国内各新闻机构都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大公报》 《新闻报》 《中华时报》《自由中国》等均热情地报道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扬眉吐气的历史事件,有的报纸甚至将占领军人员全部名单及军衔广为刊载。这些内容在日本也同时见报,造成很大的政治影响。

中国驻日代表团虽然受制于美国,但他们还是感受到了在日本国土上作为战胜国所受到的尊敬。据当时跟踪驻日军事代表团报道的重庆《东南日报》名记者赵浩生回忆,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其驻日军事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在日本享有各种特权。在神户,工作人员下榻的神户大厦是专门用来接待占领国人员的。从神户到东京的火车也有占领国人员的专用车厢。到了东京,住进“外人记者俱乐部”,更是进入了特权阶层。这些待遇都是日本平民乃至大部分官员们所无法享受的。

赵浩生回忆说,当时的日本,从东京到横滨,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瓦砾。日本人个个衣衫褴褛,很少看到穿皮鞋的。即使在商业中心银座和最拥挤的东京车站,也只是见到男男女女提着破皮包或布包低头疾走,听不见人声笑语,只有一片沉重的木屐声。他们在盟军占领人员面前显得低声下气,在街上一看到插着中英美苏4国旗帜的车辆就点头哈腰。……一些了解日本国民性的中国军事代表团成员分析说,日本是个非常讲究现实的国家,胜了,它就耀武扬威、作威作福;败了,它便俯首称臣。当时工作人员在日本看到的现象的确如此。

虽然美国主动邀请中国派兵,但国民政府无足够财力维持海外大规模驻军;而美国明知中国如此穷困或者在这方面“如此穷困”,却故意不给中国提供相应的帮助。1946年4月,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艾可伯格向陆军部(前战争部)申诉,声称中国占领军依赖第八集团军的补给系统是不明智的,应该让中国自己的补给体系来维持运作。为此,国民政府驻日代表团团长朱世明几次与美方交涉,并多次利用舆论对美施压,但麦克阿瑟与艾可伯格不为所动,他们抱怨美国国务院对中国占领军的安排,已超越中国所能负担的程度,驻日美军只能给予有限、符合逻辑原则的支持。换言之,麦克阿瑟认为中国不必奢望美国慷慨解囊,必须自己寻求经费。

为解决经费与运输的问题,1946年6月底,中国方面援引美国“租借法案”与美方谈判,美国陆军部才同意自1946年6月底至1949年6月底从美国援华经费中调拨中国驻日占领军所需装备和补给。经过谈判,7月20日,中国驻日代表团朱世明中将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穆勒上将签署了《中国驻日占领军备忘录》,进一步确立中国驻日占领军有关运输、地位、任务、权益,以及与各国占领军之间的互动关系。

麦克阿瑟原本估计中国军队将于1946年8月底到达日本,但一手挑起的内战却打破了原来的计划。1946年6月,国民政府急电在上海待命的第六十七师,令其迅速过江,进攻苏鲁豫解放区。正在日本苦等第六十七师的朱世明还被蒙在鼓里,直到后来才知道情况,向他保证:“国军只要在鲁南或江苏泰兴一得手,即可将第六十七师调回并按原计划进驻日本。”

要是六十七军没“得手”,或者情况更糟呢?老蒋可能没想到,而中国现代史上许多变故,都是由于这个独裁者“没想到”造成的。

第六十七师到达苏中后,归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汤恩伯(7月中旬由李默庵担任)指挥,其部队被分解到第六十五师和第六十九师。1946年7月6日,汤恩伯进攻黄桥、姜堰、海安的命令,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和谭震林的指挥下,经过一个半月的战斗,一举击溃军的进攻。其中,第六十七师在海安、如皋一带遭华东野战军重创。8月28日,华中野战军致电中共中央和,内容涉及第六十七师的伤亡情况。电报称:我军于26日在如皋西南地区歼灭第六十九师之九十九旅后,又于27日在上述地区歼灭由如皋来援之敌六十五师之一八七旅及七十九师一个团,第二次由如皋增援之一个团亦被歼一半。至此,原本用于对日军事占领的第六十七师就这样覆灭在内战的战场上。那些五官端正、身材适中、有文化又会说日语的士兵,那些除此之外还会跳交谊舞的军官,统统都没派上正经用场。

于是,中国军队驻日一事便不了了之,再无下文。

那么真的是因为六十七师被歼灭,导致无兵可派,从而放弃了对日的占领吗?将数以百万的军队投入内战战场,花掉成百上千亿的银子,就抽不出一万人马和百万银两去满足一下全国民众的热望吗?

答案是否定的,导致这一最终结果的原因错综复杂。六十七师被歼只是一个表面原因,因为当时掌控着一国之政府,即使在战后初期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困难,再抽出一部分兵员另组一支部队赴日,也并非难事。之所以放弃驻日,背后另有一番隐情,说出来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四国占领日本”计划的流产——也不能算是完全流产,美国是老大自不必说,英苏等主要战胜国都分别派兵以不同方式登上了日本的领土。苏联占领了日本的北方四岛并将其划入自己的领土,被的印度弄得焦头烂额的英国也以英联邦的名义派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军队3000人协助美国占领日本。唯独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参加国和抗日战争中牺牲最大的国家——中国,却没有派出一支军队踏上日本的领土;只有中国的占领计划,确确实实是“胎死腹中”。究其原因,客观上是美国出于自身考虑提出此事,又以一己之利修改计划并强权推行,这很令当局心里窝火。但最主要的是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来看,还在于拍板算数的的主观心计。

抗战结束后不久,在广播演说中既已宣告“吾人应以宽大为怀,勿以战胜者自居”。也就是说,让日本人自己去决定日本的未来,中国政府无意去进行干预。这种主导思想并不是一两个月之内形成的,起码是1943年11月开罗会议罗斯福提议战后由中国主导占领日本时,“婉拒”的一个出发点。另一个出发点,就是一贯倡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终其在大陆统治的整个时期,始终未有改变。

历史地看,老蒋本人及其主要幕僚张群、戴季陶在对日问题上观点一致,始终对日采取妥协纵容,因此导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在蒋看来,共产党才是他的最大威胁,是需要首先清除的对象。只是后来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步步紧逼,蒋在西安事变遭禁锢的窘境下,才迫不得已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一致对外。但蒋在八年抗战中依然未放弃政策,皖南事变就是一个证明。“安内攘外”导致蒋只把注意力集中于国内的政权之争,对外部事务毫无兴趣。所以,对出兵占领日本之事始终是态度消极,起码是不甚积极。

战后,一直被视为心腹大患的中国共产党,不但没有在抗日战争中被消灭、削弱,反而日益壮大起来。截至1945年9月,中共已拥有127万正规军和268万的民兵,党员120多万,解放区共19个,人口达1.2亿。面对这样的局势,只有集中力量来对付共产党才是其首要任务。

在美国决心单独占领日本、大局已定的情势下,对派兵驻日一事愈发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很明显,中国充其量只是在美国统领下的一个协助美国去进行军事占领的小角色,势必受制于人,和英联邦的新西兰、印度、澳大利亚一样,没有实际的利益可得。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在美国最初提出让中国派出十几万大军时,蒋虽立即应允,但将数量减少许多。美方又提议中国应至少派遣5万人,蒋又以中国抗战损失过大、后勤供给困难为由,继续与美国讨价还价,最终双方达成只派驻约1.5万人的协议。的考虑是:自抗战结束以来,国内形势愈加严峻,国共两军的比例已由18.88∶1降为4.5∶1,军队人员数量上的优势在不断降低。既然要继续“剿共”,以蒋过去的经验,没有绝对数量上的优势是很难实现他的既定目标的。面对此种形势,委实让不愿再多派军队去参加这么一个仅具象征意义的占领行动。

于是,当六十七师遭歼灭之后,便以内战吃紧无力派兵为由,以博得美方的理解与同情。而后,在内战中的接连失败,导致美国对日渐失去信心,不再指望政府在驻日问题以及充当美国亚洲人的问题上能有什么作为。这样,双方就渐渐达成了一种默契,彼此心照不宣。直至1946年11月5日,政府正式向美国提出终止执行派遣驻日占领军计划。至此,中国派兵驻日一事终成泡影。

二战暨中国抗战胜利后,作为战胜国最重要代表的中国军队(哪怕是一个师也好)没有进驻日本,一雪民族之耻,确实是件憾事。这使得中国对日本的管制缺乏威慑力和强制力,也使得后来中国试图限制日本并要求其彻底反思战争罪行的愿望没有实现,而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改造也不甚彻底,这些都给今天的世界和平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上一篇:李奥纳多 完美的浮华 下一篇:宋庆龄与“一碗饭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