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债的非财产性

时间:2022-07-05 11:58:14

浅论债的非财产性

摘要:“债”是古代罗马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传统上,许多学者将其定性为具有财产属性的法律关系,本文立足于对债的定义、侵权之债、合同之债、其他种类之债的解析,结合罗马法关于对“债”的设计之初衷和精髓,论述债的非财产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债”的“法锁”作用越来越体现在非财产领域,众多的主体会因为非传统原因设立债权权利义务关系,这也是本文的主旨之所在。

关键词:债非财产性罗马法法锁

中图分类号:D9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79-02

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这种民事法律关系中,一方享有请求他方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而他方则负有满足该项请求的义务。在债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一方称债权人,女有义务的一方称债务人。从对罗马法的字面理解来看,债似乎具有“财产性”。例如:《法学阶梯》中关于债的定义是:“债是法律关系,基于这种关系,我们受到约束而必须依照我们国家的法律给付某物的义务。”并且将“债务得再分为四种,即契约的债、准契约的债、不法行为的债和准不法行为的债。”既然债是给付某物,那当然具有“财产性”;在第二十三篇中提到“当事人必须就价金取得协议,因为没有价金就没有买卖。”对于侵权之债,《法学阶梯》在第四卷上5缟中提出以财产赔偿为此债的唯一标的如:“关于一切侵害。被害人可提起刑事诉讼,也可提起民事诉讼。在民事诉讼中,应根据以上所速估计一个数额。对行为人处以罚金”由此,在罗马法中债的标的只有财产。同时,我国许多学者定义“债”的时候,也持以上观点。例如,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曾写道:“商品交换孕育了债法,是债法涵容了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则。但是,切不可将债法等同于商品交换的规则,因为商品交换表现在法律上就是财产的让渡。而财产的让渡除商品交换外,在其他社会关系领域也同样存在。例如,在损害赔偿中,赔偿也是财产让渡的方式。所以债法是关于财产让渡或者是财产流转的法律制度体系。”再比如,史尚宽先生在其《债法总论》中论述债法之发达时,其论述对象就成了:(1)由静的安全到动的安全:(2)由硬化契约到合理的契约;(3)私法生活之债权化及债权之动产化。

但笔者认为,不能因此而给债确定为“财产性”。具体阐述如下:

1.关于债的定义。罗马法认为“债是法律关系,基于这种关系,我们受到约束而必须依照我们国家的法律给付某物的义务。”或翻译为“债是依国法得使他人为一定给付的法锁(obhgatl est lUl3,s vinculum quo necessitateadstringmur alicujus solvendae rcj.secundumnosrrae cidtatis Jura)。”无论如何措辞,我们从语法上显然应当理解为:债是某种义务。而不能说债是某种财产,这种义务表现为受到某种约束而为一定给付,其给付标的是“财产”。因此,不能将债与财产直接划等号。债之本质在于“债是依国法使他人为一定给付的法锁”所谓法锁,或法律上锁链。即指特定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

2.关于合同之债。《法学阶梯》中固然有“当事人必颓就价金取得协议,因为没有价金就没有买卖。”的论述,甚至认为没有不舍有金钱内容的契约,这也不能说明合同之债具有当然的财产性。因为,在公元533年完成的《法学阶梯》中还将无偿的委托认为是一种契约即:“一般说来。凡在不取报酬而接受责任的情况下所缔结的是委任契约或寄托契约,在同一情况下收取报酬的就成为租赁契约。”由此可见罗马法已经不仅仅是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换提供形式保障和证明作用,其本质应当是平等主体按照其自愿设定的权利义务而为或不为某些行为的约束,至于该约束的内容是否包含金钱则非合同之债的本质。

3关于侵权之债。对于侵权之债,《法学阶梯》在第四卷1-5编中提出以财产赔偿为此债的唯一标的如:“关于一切侵害,被害人可提起刑事诉讼,也可提起民事诉讼。在民事诉讼中,应根据以上所速估计一个数额,对行为人处以罚金…”笔者认为,这种赔偿方式的唯一性同样不能证明债具有财产性。因为侵权之债的承担方式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变化的,例如我国当前现在就存在赔礼道歉等方式,如果按照赔偿方式决定侵权之债性质的逻辑,那么我国现在的侵权之债就具有非财产性,而如果有一天我国立法取消了赔礼道教等非财产责任方式,是否说明侵权之债又具有财产性呢?难道侵权之债的本质是在不断变化摇摆不定吗?另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对于侵权责任只规定了财产赔偿,那么按照上述逻辑,是否侵权之债在该国具有财产性而在我国具有非财产性呢?我认为显然不是,侵权之债的本质还是在于其为一定给付的约束,至于给付的内容是什么则受到历史发展、民族习惯等影响。

4.关于其他种类之债,其他类型的债权还有诸如无因管理之债、不当得利之债以及其他约定之债。在古罗马,债的标的被归结为债务人应提供的物。只不过它把标的抽象为给付,而不是直接的财物。而给付包括给、为、供。给是转移财产的所有权;为是为一定行为,包括不作为;供是提交一定的物,如租赁。罗马法还把给付要求为:需为财产上的价值并且以有财产价值为限。而现在的一般观点认为,债的标的是给付。其内容包括实施积极的特定行为,也包括不实施的特定行为。依台湾民法199条的规定:“债权人基于债之关系,得向债务人请求给竹。给付不以有财产价格者为限。不作为亦得为给付。”契约以“不作为”为标的者,例如约定夜间不弹奏乐器,不为债权的让与。不泄露营业秘密,实务上则以竟业禁止的约定最为常见。而不作为实际上往往不具有财产上的价值。比如约定夜间不弹奏钢琴以免妨害次日考试。毫无财产上价值可言。由此我们可知,债权实际上和财产权尚存在着非种属的关系。

另外,从债的特征上分析,通说认为债具有以下特征:1.债的主体具有特定性。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都是特定的。2.债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债的客体可以是物,行为或者智力成果。3.债的内容是债权和债务。表现为债权人享有请求债务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债务人负有满足债权人请求的义务。4.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规定而发生的。而财产性权利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是可以以,金钱计算价值的,一般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时需以财产方式予以救济,其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显然财产性权利不能完全涵盖债权的全部范畴。

由此可见,现代各国法律尽管对于债的概述有所不同,但其含义和内在特征基本一致,债的核心理念是按照合同或者法律规定而发生在特定当事人间得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至于请求的行为是否具有财产属性。或其是否可以用财产来衡量不是债成立与否的要件。例如,我国婚姻法规定,离婚后不带孩子的一方有探视孩子的权利,带孩子一方度其家人不得阻挠,为确保探视权利,双方往往会签订探视协议,约定好探视孩子的时间和方式,另一方应当予以配合,这样的请求权显然不带有财产属性,而其亦属于债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类似不具有财产属性的债套越来越多的被创设。

综上所述,罗马法完成于公元六世纪,该时期处于社会化大生产、物质交换的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局限导致了其将债量化为财产,因为那样执行起来最为简便易行和直观,但这只能说明当时的各种债的给付标的更多的表现为金钱,却不能说明债本身具有财产性。商品变换孕育了债法。是债法涵容了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则。但是。切不可将债法等同于商品交换的规则,因为商品交换表现在法律上就是财产的让渡。而财产的让渡除商品交换外,在其他社会关系领域也同样存在。

上一篇:对侵权责任法有关补充责任条款的理解 下一篇:发行公司债券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