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股吸收合并实现重组的策略和价值研究

时间:2022-07-05 09:11:53

换股吸收合并实现重组的策略和价值研究

【摘要】本文以上海医药同时换股吸合两家上市公司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为例,以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和研究后得出结论,此次重组符合上海市政府的产业政策调整,对提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次重组合并产生了正的协同效应。同时,在分析研究中认为我国换股合并在会计处理方式、换股合并财务信息的披露、以及如何提高换股合并绩效方面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关键词】换股合并,换股比例,现金选择权,价值评估

2008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需要做优做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按照城市产业发展和国资整体布局转换的要求,优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产业资源的整合,优化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比重结构,鼓励国资企业(集团)走上市发展的道路”,并进一步提高资产证券化率。

本次重组由三项交易构成,该等交易互为等效条件,共同构成本次重组方案不可分割部分。

按照上述方案,上海医药重组时曾提出以下三个现金选择权安排方案:

从以上比较方案中,公司最终会以方案二(中铝模式)为推荐方案。因为,方案二能够规避上实控股行使现金选择权的潜在争议,且资金压力适中。由于中西药业的估值过高,为平衡中西药业与上实医药股东利益,考虑折价换股吸收吸并中西药业,所以给予中西药业全体股东现金选择权将有利于股东大会的通过和重组的进行。上海医药重组后,基于对“新上药”的估值分析,流通股东行使现金选择权的风险可控。

三家上市公司的换股合并,对上海医药是否像合并预案中预测的那样起到了企业价值增值的作用?或者说此次企业合并交易活动对上海医药的企业价值有什么影响?下面将运用三种主要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1) 股价分析法

为了便于观察上海医药(“新上药”)在资本市场上的走势特点,我们特意选取了两个参照体来衡量:一个是标的主要蓝筹股的沪深300指数,一个是同为医药流通行业的A股市值第二大的公司广州药业。我们将2009年4月30日到2010年4月30日的期间走势分为四个阶段,结合K线图,分析各阶段股指、收盘价格变化如下表2所示:

综合考虑第一到第四阶段,在市场得到医药重组消息的初期阶段到实施换股合并后,上海医药的股价在市场上的表现是良好的,超过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其中广州药业也走出了超过指数行情的良好走势,显示出了整个医药流通行业的盈利看好预期。

(2)财务指标分析法

为了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来评价换股吸收合并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效应,我们选取了2009年12月31日(备考利润表)、2010年12月31日(重组完成第一年)和2011年12月31日(重组完成第二年)上海医药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来衡量换股合并活动对上海医药企业价值的影响。

①偿债能力分析 如下表 3所示:

从以上偿债能力分析中,可以看出上海医药在重组以后的偿债水平都有所提高。其中,流动比率三年普遍好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比率逐年提高。资产负债率水平经过重组后,明显改变了资产结构,资产负债率较2009年有所下降,处于同行业较优水平。因此,在偿债能力方面,上海医药通过重组上市后,各项指标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②营运能力分析 如下表4所示:

从以上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中,可以看出随着上海医药重组规模的急剧扩大,各项营运指标较同行业平均水平有所偏低, 其主要原因在于与上海医药短期内密集的并购重组不无关系。新收购的各级子公司为上海医药带来大量资产,尤以CHS的影响最大。上海医药2011年应收账款较2010年增加了人民币36亿元左右,仅CHS的应收账款就高达人民币24亿元;同样的,CHS的存货金额占据了上海医药2011年存货总增量的接近一半。

③盈利能力分析 如下表5所示:

从以上盈利指标可以看出并购后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逐年提高,各项盈利能力指标除营业毛利率以外,都处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以上。公司重组后的净资产逐年提高,资产收购速度迅速。但是,公司的营业毛利率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制药业务2011年实现毛利人民币41.7亿元,较2010年下降了人民币3.1亿元,毛利率下降近4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对原子公司广东天普实质控制权的变更使得两项具有较高毛利的产品被剥离,对制药业务的毛利水平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制药存量业务的毛利率下降近2个百分点,主要由于2011年药品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引起,其中尤以中药材价格上涨最甚。中药产品占据了制药业务总量的近1/3。

2011年,医药分销业务实现毛利人民币32.7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人民币11亿元,增幅高达50.9%。医药分销业务的高速发展使其毛利占比从2010年的30%扩大到了2011年的40%。但就7%的毛利率而言,则比2010年小幅下降了0.3%。受制于整个医药分销行业重组的大环境以及国家对于分销产业链差价率的严格管控,分销业务的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上海医药也受到影响。

重组完成后,在中国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中,拥有国药股份和一致药业的国药集团依旧主导行业发展,在经营与财务管理各个方面均占据明显优势。而上海医药在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方面表现强劲,发展潜力亦不容小觑,只是营运效率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因此,总体看来医药重组后价值效应得到了积极的体现。

此次医药产业重组符合上海市政府的产业政策调整,对提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上海医药的企业竞争力,有利于抵御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压力和挑战。重组后的“新上药”成为了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规模仅次于国药控股的标杆企业,企业价值得到了提升,为上海医药带来了积极的重组效应。

但是,上海医药大规模重组工作基本完成后,由于资产重组规模大、涉及面广;重组完成后,上海医药无论是业务范围还是产品种类都将大幅度增加,且业务板块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内部组织架构复杂性大大提高,后续整合的难度依然很大,对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整合到位仍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短期内可能存在整合后相关企业在盈利水平或是协同效应方面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风险。上海医药内部仍亟需开展运营和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应。

同时,医药板块行业增速放缓,受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在国家推进深化医改的大背景下,医药总额控费、零加成试点扩大,GSK事件影响加大,抗菌药物限用,全国各地重启药品(基药)招标工作等使得医疗机构用药金额增幅进一步受到遏制,行业增速有放缓趋势,整体利润率可能会继续走低。因此,医药行业受国家产业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形式以及产业政策变化将直接影响医药行业的景气程度,并且行业走向本身具有不可控性,可能对医药板块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与国外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换股合并发展的还比较缓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制度改革,消除了长期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的制度。但是,我国还处于全流通初期,市场上还存在着非理性的赌博心理和投机炒作行为;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还不太完善,因此必须加快股票市场改革的步伐。

新的合并会计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采用购买法。换股合并是合并的一种方式,因此非同一控制下的换股合并也应当采用购买法核算。但以中国目前的国情看,换股合并采用购买法核算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包括购买价格的确定,所增发股票的公允价值如果以其合并生效日的市场价格计算就需要我们的股票市场价格充分反映其内在的价值。同样,中国的生产要素市场目前尚无法提供各种资产准确的公允价值,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无法准确确定。

因此,为了防止股票价值中的虚高现象,建议在确定购买成本前,可以用同行业股票发行价格的平均价格对为实施换股而发行股票的价格进行调整。采用“基于账面价值的购买法”,不调整被合并企业的可辨认资产账面价值,将购买法与账面资产净值差额全部列为商誉,与合并后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参考文献:

[1]陈革,2004,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首都经贸大学博士论文

[2]陈亚民,2008,《战略财务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栗煜霞,2008,《中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杜兴强,2007,《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版)》,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5]刘阳,2010,《换股合并的动因、换股比例价值效应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徐明磊(1978.10),男,汉族,上海,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会计硕士。研究方向:公司会计。2009-至今,就职于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计划财务部高级经理。2002.5-2009.5年,就职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

上一篇:谈新课标下如何实施语文阅读教学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