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QQ农场游戏引导快乐数学

时间:2022-07-05 07:50:25

借鉴QQ农场游戏引导快乐数学

现在的中学生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学习动机不强。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又在学生和家长心中盘旋。缺乏学习动机是厌学的直接根源,中学生厌学往往和一定的学科有关,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导致相当比例的中学生讨厌数学,甚至畏惧数学。而“今天偷菜了么”或者“农场几级了”成了现在许多学生的话题,谁都有自己的QQ农场,有的中学生都成了星级人物了。学生的“网瘾”为什么不能转化成“学瘾”呢?记得某著名教育专家说:“教育应该是属于农业,而不是工业。要拒绝拔苗助长,追求顺其自然的生态境界。”个人认为,属于“农业”的QQ农场要好好地加以利用实现教育的生态追求。针对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借鉴QQ农场游戏引导快乐数学。

首先,数学要回归生活。人是生于自然的,喜欢亲近自然。农场恰恰迎合了人们这种回归自然的心理,利用生活的场景性深深地吸引着用户。然而,我们的现在的很多教学脱离生活,教师所讲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分离,学生无法在生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恩格斯指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因此,教师当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去解释绚丽多姿的生活,学生才能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实际性,教育回归生活也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美是真理的光辉”。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比例的协调美,图形的对称美,解题的简洁美…无不洋溢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诱发学生的情感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美化数学公式或者数学图形,或者编造数学口诀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艺术美。可以讲诉我国的数学史:十进位制计数法的运用,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孙子算法》等;还可以讲国外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比如,泰勒斯通过相似三角形定理测量金字塔,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生活需要,创造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教学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好学和乐学,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其次,学习数学要有明确目标。QQ农场设立了等级,用户为了上升到更高的等级,就会不断的努力,这就激励着网民不断的主动突破自我,一步步获得成功。而且用户与用户之间相互比较与竞争,成为用户种菜的不懈动力。播种、施肥、收获,用户不断体会到实现目标的喜悦,连续的成功让用户乐此不疲,保持着战斗力与活力,也为继续的升级充满了信心。借鉴助QQ农场的等级性,通过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遵循发展性原则,通过教师帮助和学生自我分析相结合,制定出高于他们的原有心理智力与能力水平,经过主观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簿、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再次,数学评价制度要合理有效,激励学生稳步向前。QQ农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用户种了一段时间便可以收获粮食和果实,达到一定级别便可开垦一片土地,更新自己的装饰,获得一定的金钱和奖励,这种激励机制保证了用户的持续行为,激发了用户的参与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多夸奖。一道练习题,一套答卷,一种解析,都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夸奖中建立信心,不断进步,体验成功。即使学生说错了也不要责备,应当在肯定他们能大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给以积极的引导。通过评价结果看到自己的收获,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成功,从而引发出对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扬长而补短。教育的生命在于创新,将QQ农场引入校园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例如,某学校给二年级每个班级都设置了一块校园农场,一块块“绿地”就是学生们的“私家农场”。学生可凭借在学校的表现获得“奖票积分”,按积分的高低种植相应的农作物,还可以得到文具用品等物质奖励,表现不好则被收回“积分”或者蔬菜。借鉴农场的机制,有效地激发了教学中的主体积极性,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师生合作,师师合作,生生合作,让教学活动更有效。QQ农场是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只是自己玩,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其也不会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迅速风靡网络。用户要想获得更多的级别,必须广泛交友,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从好友那里收菜,获得更多的金币,并在为好友种草除草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升级的机会。QQ农场让人们懂得了合作的益处,启示我们在教育改革中应提倡合作性教学。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而教师放低姿态,与学生站在同一起平线上讨论问题,分享方法,更是教师的魅力。现代学生多崇尚个性,对教师“强加”的方法、内容,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当老师转换角色与学生站在问题面前,一起去探究打开问题的大门的方法之时,学生会更乐意参与讨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学生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也尽可能的给以帮助。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应该达成合作的默契,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上一篇:板书设计——语文课堂的“眼睛” 下一篇:从“踹门事件”看家庭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