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地方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7-05 05:34:41

探微地方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休闲农业产业特色

㈠特色观光园彰显活力

2012年上半年,全县观光休闲农业园共实现总收入1300万元、同比增长0.6%。全县新增3个以杏子采摘、观光旅游、观赏牡丹为主题的特色观光园,共实现收入67.8万元,占全县观光休闲农业收入的17.1%,分别是榆中农业示范园、兴隆山观光园、和平牡丹园。

㈡民俗旅游日渐红火

2012年上半年,全县实现民俗旅游收入674.5万元,同比增长1.7%;共发展民俗旅游接待户221户、经营户63户,同比分别增加53户、37户。其中,受冷凉性气候等因素影响“,沿川湖文化民族旅游节”现已举办三届,共实现民俗旅游收入319.3万元、同比增长6%,增速高于全县2个百分点。

㈢设施地采摘生意火爆

观光园与设施农业的结合,不仅带动了设施农业的发展,也使观光休闲产业取得良好收益。2012年上半年,全县观光园内采摘产量233.7吨、同比增长19%,采摘收入120.4万元、同比增长17.2%。

㈣“文化游”引领作用依旧明显

近年来,青城文化古镇已成为榆中县的热门旅游线路之一。青城镇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民俗接待能力,接待收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12年前半年,青城镇实现文化民俗收入87万元、同比增长6.8%。㈤餐饮住宿收入占据主体餐饮和住宿收入是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2012年前半年,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共实现餐饮和住宿收入1303.1万元、同比增长3%,占观光休闲农业总收入的8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知名度不够高

目前,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还停留在依赖政府宣传或依靠周边景区进行带动的阶段,宣传力度不大、宣传渠道单一,社会知晓度不高,游客观光量有限,制约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㈡特色项目较少

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开展项目大多停留在满足游客吃、住等基本需求的层面上,很难获取更多的旅游潜在收入。大部分观光民俗旅游村对现有优势资源利用不够,缺乏积极开发特色旅游项目的意识。

㈢接待能力有限

榆中县部分民俗户因基础设施薄弱,接待能力有限“,半年旺半年闲”的情况较为普遍。每年5月~10月是榆中县民俗旅游的旺季,而在余下的半年时间里,民俗旅游基本处于“冬眠”状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提升接待能力,成为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㈣文化资源未充分利用

当前,榆中县“文化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日渐明显,但观光休闲农业所蕴含和承载的文化含量依旧不高,“一村一品”的地域文化品牌尚未形成,能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实现更大盈利目标的文化产品还有待开发。

三、对策建议

㈠拓展宣传渠道,扩大影响力

一是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加大对特色观光园和民俗户的宣传,营造适宜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氛围。二是继续开展文化旅游节、民俗艺术节等特色活动,搭建宣传推介平台;同时组织参加农博会、农展会等,有效展示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风采,提高知名度,吸引城市游客前来消费。

㈡创新特色项目,深挖农业资源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加快旅游特色村建设,推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贴近农家生活的农味项目,增强榆中县民俗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二是结合地域特色,深挖农业资源,在栽、养、种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方面进行拓展,推出如“水果玉米宴”、“洋芋宴”等特色消费项目,不断满足游客求变、求异、求新、求特的消费心理。

㈢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接待能力

一是对现有观光园、民俗户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观光园、民俗户的接待能力和竞争能力。二是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其内在形象,打造一批高接待能力、高素质服务人员的精品园和精品户,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作者:许丽芸 王建民 单位:甘肃省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甘肃省榆中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上一篇:语用预设在比喻生成中的运用探微 下一篇:地方休闲农业发展机遇和挑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