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致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

时间:2022-07-05 04:00:36

何首乌致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何首乌致肝损害15例临床特点。方法:收治何首乌所致药物性肝病患者15例,采用回顾性分析调查方法,查阅住院病历,详细记录用药史、用药途径、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肝炎标志物、自身免疫相关检查、血常规、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本组15例患者中,9例患者予何首乌泡水或煎服,3例泡酒,2例口服含何首乌成药,1例外用洗头;潜伏期1~8周,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厌油、尿黄及皮肤巩膜黄染,4例伴有皮肤瘙痒,脾大2例。所有病例经治疗后黄疸明显消退好转出院,没有死亡病例。结论:何首乌所致肝损害服药史较隐蔽,不易被发现,用药途径除口服外,外用更容易被忽视;肝损害发展为肝衰竭很少,基本没有死亡病例,预后较好。

关键词 何首乌 药物性肝损害 临床分析

何首乌是一味传统中药,主要用于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等[1]。由于应用广泛,由此而导致的肝损害也时有发生。2008年1月~2010年9月收治何首乌致肝损害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帮助和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9月收治何首乌所致药物性肝病患者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18~57岁,平均44.7岁。发病前均使用单一或复方制剂的何首乌。15例病例诊断标准[2]:参照日本2004年的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使用其他可能导致肝损伤药物的病史。

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调查方法,查阅住院病历,详细记录用药史、用药途径、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肝炎标志物、自身免疫相关检查、血常规、治疗经过及预后。

临床分型:参照医学科国际组织委员会推荐的药物性肝损害分型标准进行分型[3],即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结 果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5例,男7例,女8例,平均44.7岁,其中>50岁46.7%;服药史:9例患者予何首乌泡水或煎服,3例泡酒,2例口服含何首乌成药,1例外用洗头;用药至发病最早10天,病程一般3个月以内,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病程较长,可超过1年以上[4]。

临床表现:潜伏期1~8周,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厌油、尿黄及皮肤巩膜黄染,4例伴有皮肤瘙痒,脾大2例。

生化检查:15例患者均出现胆红素升高,其中>170μmol/L 7例(46.7%),85~170μmol/L 4例(26.7%),<85μmol/L 4例(26.7%);ALT升高>500U/L 12例(80%);ALB<35g/L 1例(6.7%),PT明显延长1例(6.7%)。

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8例(53.3%),胆汁淤积型3例(20%),混合型4例(26.7%)。

治疗方法及预后:所有患者立即停用何首乌,给予清淡饮食,卧床休息,根据病情轻重分别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甲硫氨酸维生素B1、复方甘草酸苷、前列腺素E1、水溶性维生素、熊去氧胆酸等保肝、退黄、预防感染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所有15例患者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时间3~6周,平均4周。只有1例发展为重型肝炎,经治疗后黄疸明显消退好转出院,没有死亡病例。

讨 论

临床上多以制首乌入药。研究认为何首乌主要含有蒽醌类化合物、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及聚合原花青素等,此外还含有大量的卵磷脂和多种微量元素,而蒽醌类物质认为是其有毒成分。但对于何首乌导致肝损害的机制目前不明确。

本组病例具有以下特点:①服药史较隐蔽,患者或医务人员普遍认为中药无不良反应或很小,过高估计了该药的正作用,而忽略了该药的不良反应。②以往有口服何首乌致肝损害的报道,而外用何首乌导致肝损害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③何首乌导致的肝损害发展为肝衰竭很少,基本没有死亡病例。④临床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混合型次之,胆汁淤积型最少;临床上每个病例均出现黄疸,ALT明显升高,以年龄大、服药时间长的患者发病重,肝损害明显,恢复时间长,但性别差异不明显。⑤本病预后较好,15例患者经及时停药,并积极治疗均治愈或好转出院,复习既往文献报道亦无死亡患者[5,6]。

今后医生在使用何首乌及其成药时应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对有肝脏基础疾病以及老年人均应慎用,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该药的不良反应,并注意监测肝功能,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应立即停药并予积极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孙桂波,纪凤兰,徐慧波,等.何首乌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4):105-106.

2 Hoofnagle JH.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network (DILIN).Hepatology,2004,40:773.

3 Danan G,Benichou C.Causality assessment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durg-Ⅰ Anovel metho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intem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s applicantion to drug-induced livier injuries[J].J Clin Epidemiol,1993,46(11):1322-1330.

4 Nathwani RA,Kaplowitz N.Drug hepatotoxicity.Clin liver Dis,2006,10:207-217.

5 刘国强.何首乌致肝损害9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30):149.

6 闫向勇,孟庆常,燕忠生.何首乌致肝损害1例[J].疑难病杂志,2009,8(7):399.

上一篇:有机磷中毒猝死\反跳及中间综合征\迟发性多神... 下一篇:脑卒中患者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