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谣言变局

时间:2022-07-05 02:22:13

网络时代的谣言变局

如果过去人们说,谣言会飞或谣言不胫而走只是一个比喻的话,那么在网络时代,它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编者按 人民论坛11月上期推出的专题《公众“信息饥渴症”诱因评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互联网赋予了公众在信息获取和传递上的开放性和便利性,但是,一些假新闻、谣言、诽谤也依靠新媒介得以快速传播。网络谣言传播的随意性、快速性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媒体、社会机构等组织的高度关注。虽然各级机构从制度规避、预警监控等各个层面都加以预防和重视,但谣言仍然大行其道。尤其在网络时代,谣言借助新的媒介,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那么,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该如何面对?有人认为,谣言止于智者。但除了个人的认知和理解,网络时代我们的政府和媒体又该采取哪些新的措施?

前网络时代的谣言

谣言,古已有之,从实质上说它也是新闻。研究谣言的专家卡普费雷说:“一个信息,假如它不能构成一条新闻的话,是不会引发出谣言的。”所以,“狗咬人”不是新闻,是普通常识;而“人咬狗”则是新闻,因为它违背常理。可以说,“谣言”常常是为了产生轰动效应而炮制出来的假新闻。

谣言有四个重要的文化特质:未经查证性、耸人听闻性、快速传播性和特定目的性。谣言的早期定义往往把“未经查证”作为重要特征。这种对事实本身是“真”是“假”的限定,并未抓住谣言的个中三昧,因为即是在“已经证实”的事件上,也还有谣言继续流传的情况。而“未经查证”是从谣言传播者主体而言的:听到一个消息,不管其真假,就四处传播、广为扩散。

一般而言,谣言有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特定目的,要结合具体的情景具体分析。换言之,谣言像市场营销一样,有它的目标群体。

网络时代谣言的10个特性

如果过去人们说,谣言会飞或谣言不胫而走只是一个比喻的话,那么在网络时代,它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由于谣言有了电子腿和互联网的翅膀,所以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比传统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要快千万倍。网络技术的发明,不仅提高了谣言传播的速度,而且改变了谣言的内容、形式与特点,进而改变了谣言的性质与功能。

网络的虚拟性和进入的匿名性,使得网络空间成为冒险家的乐园、自由主义者的国土。在现行的网络运行环境下,每一个网络行动者,都是这一虚拟空间的“国王”。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行驶自己的权力,造成惊天动地的巨大响声,以便炒作自己、推销自己。比如,网络语言暴力、网络隐私侵犯已是网络的顽疾,成为网民诟病的对象。

近几年来,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成为一大社会景观,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网络谣言有以下新的特点:

隐蔽性。虽然早期“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网络流行语现在已变成“在互联网上,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是“知道者”毕竟是网络公司,对于广大网民而言,你的身份仍然是隐蔽的。这增加了普通网民查找谣言来源的难度,不利于及时揭穿谣言。

知识性。许多网络谣言,以传播知识的面孔出现,增加了识别的难度。例如,风靡网络的15条美容谣言,忽悠了多少少男少女。

炒作性。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和传播范围之广,经常使一些不甘寂寞的人指使一些帮闲文人制造一些关于自己无伤大雅的谣言,然后自己再出来辟谣,借此炒作自己以增加网络名气。

自炒性。在网络上,有人自己制造关于自己的“谣言”。这种谣言,美化自己的居多,丑化自己的也有,但十分罕见。这种丑化自己的谣言,其制造者的动机颇值得研究,大概逃不出“不求流芳百世,但求遗臭万年”的思维逻辑。

攻击性。在网络上散布某人的谣言,大都是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包括诽谤中伤、泼妇骂街和一些地痞流氓、光棍无赖的龌龊行为。

报复性。最近在网络上发生的有广泛影响的“闫德利”事件,是其前男友杨某为了报复闫德利,而捏造闫曾从事易,并患有“艾滋病”的网络谣言,河北省容城县司法机关已对其男友采取了司法措施。

宣泄性。有些网络弱势群体,在现实社会中受到了委屈或打击,为了宣泄郁闷心情,在写博客时或留言贴中,不知不觉制造了一种谣言。

预言性。为了吸引眼球,有些网络谣言以预言未来祸福吉凶的面貌出现,让人半信半疑。

诱惑性。有些无聊好事之徒,往往以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制造遗产赠予的谣言,以考验你抵御巨大金钱诱惑的定力。

强迫性。更有一些精神偏执者,在网络上发送一些莫明其妙的谣言信件,要求你转发给多少人以上,否则就对你和你的家人进行疯狂的诅咒,强迫定力不强的网民必须按照他的意志从事。

谣言的应对

应该说,大众是容易受到谣言蛊惑的。《战国策・秦策二》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日:‘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这就是说,即使像曾母这样的贤惠睿智之人,也抵御不住谣言的进攻。

谣言就在人们的周围,在网络时代,可以说人们就生活在谣言之中。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谣言呢?鲁迅先生说:“‘流言’本是畜类的武器,鬼蜮的手段,实在应该不信它。”鲁迅先生对付谣言的态度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但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与网络时代大不相同,谣言的性质和功能也有许多变异。因此,对待谣言的基本策略,只能靠我们自己研究此时此地的具体情况而得出。

对待谣言,特别是网络谣言,我们应持的基本态度是:

正视。首先要正视谣言,不要回避谣言。正视谣言,就是要承认,谣言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你不理睬它而自动消失。

研究。其次要研究谣言,弄清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以及基本的传播手段。只有对这些心知肚明,才能发现有效的应对措施。

睿智。谣言止于智者。当代公民对谣言的基本态度是:不制造谣言、不相信谣言、不传播谣言。

沉默。沉默也是一种应对方法。对有些谣言,越解释越流传。为什么有些谣言会有“越描越黑”的效果,就与这类谣言的性质有关。

消费。消费谣言,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其实一点也不稀奇。消费在这里有两种意义。一是当你听到谣言的时候,该吃,吃;该喝,喝,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照常消费,叫做消费谣言。二是当你听到谣言的时候,你还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文化或文章进行消费,叫谣言消费,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大度进行消费。从某种意义上说,谣言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

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谣言是一种野蛮的力量。对付野蛮,不能以野蛮待之,要以礼待之、以文化之。诸葛亮七擒孟获不是武力之功,而是文化之效。(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上一篇:经济将呈现“双W轮动”调整模式 下一篇:网络发言人:“新瓶”别装“旧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