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始期叶面喷肥对小麦成产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时间:2022-07-05 02:17:50

灌浆始期叶面喷肥对小麦成产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高产新技术——新型植物调节剂的使用效果,选用不同叶面肥及其助剂于小麦灌浆始期进行叶面喷洒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灌浆速度呈多元回归;各施肥处理的成穗数、穗粒数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产量与千粒重间差异极显著(P

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灌浆期;叶面肥;成产因素;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1;S1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434-03

影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栽培因素为播期、播量、施肥、浇水[1-5],但是在小麦生长发育后期的一种常发性干热风气象灾害发生时一般可使小麦减产5%~10%,严重时可达20%以上,而且影响小麦品质及出粉率[6,7]。在小麦灌浆初期喷施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增加植株营养和提高抗逆性,明显减轻干热风灾害性天气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和对小麦植株的危害,增加千粒重,一般可提高产量10%~20%[8,9],还能提高子粒饱满度和品质[8-14]。通过2012年试验研究,初步筛选出增产幅度大、增产效果明显的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为干热风灾害性天气条件下小麦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叶面肥、调节剂及其助剂:①阿尔比特。阿尔比特由俄罗斯科学院生物中心研发生产,是经过特殊筛选和培养的工程细菌通过生物发酵产生,其含有特殊的抗逆因子(PHB)以及全面的植物营养元素(包含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可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抗旱、抗涝、抗病能力,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产量。与3%~5%的尿素混用可避免尿素对植物的灼伤,同时提高对磷和钙的吸收率;与杀菌剂混用可以降低杀菌剂的用量;与除草剂和杀菌剂混用可以提高产量;与锌肥混用可增加小麦对营养的吸收,提高农作物抗旱、抗涝等能力。②碧护可湿性粉剂。碧护可湿性粉剂由德国阿格福莱农林环境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其内含天然赤霉素、吲哚乙酸、芸薹素内酯等30多种植物活性物质,组成了一个独特的“植物生长复合平衡调节系统”,解决了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类产品功效作用单一、配合使用困难、调节作用不均衡、长势和产量不协调、使用范围和时间局限、影响作物产品品质等技术难题。通过系统诱导作用可激活植物的多重活性,使植物枝繁叶茂,根系发达,显著提高植物抗逆性(冻害、干旱、涝害、土壤板结、盐碱等)及抗病虫害能力,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是一种新型复合平衡植物生长调节剂。③安融乐(农药肥料喷雾助剂)。安融乐由南非尼勒思科882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叶面喷施时加入安融乐助剂可促进钙的移动和吸收。杨亚军等[15]、赵广才等[16]的研究表明,外源钙离子能够增强小麦的抗逆性,减轻高温强光条件下小麦的光抑制。④锌肥。锌肥(高效鳌合态EDTA)由汽巴精细化工及水处理有限公司生产。⑤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钾由焦作大学生产。

供试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

1.2 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4个处理(表1),3次重复,田间随机排列,小区面积40 m2。由于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洒效果比较稳定,增产效果比较突出,抵御干热风对小麦等作物的危害作用较好而得到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普遍认可与使用[6,12],所以本试验选用磷酸二氢钾常规用量处理作为对照。

试验于2013年5月5日小麦灌浆始期进行喷洒处理,采用2次稀释法配制喷洒溶液(调节剂及叶面肥稀释液),每个小区喷洒溶液900 mL,折合单位面积用水量225 L/hm2。

1.3 试验地及管理情况

试验于2012—2013年在河南省获嘉县照镜镇前李村进行,土质为壤土。前茬作物为玉米,产量7 500 kg/hm2,2012年9月30日收获,10月8日采取旋耕整地,耕深20 cm,旋耕后用丁齿耙耙2 遍。播种时间为10月10日,机播,行距23 cm,播量150 kg/hm2,辛硫磷拌种。底施配方肥(N、P、K含量分别为23%、12%、5%的复合肥)750 kg/hm2,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50 kg/hm2。2013年3月17日用10%苄嘧磺隆750 g/hm2对水喷雾防治麦田杂草,3月29日用50%哒螨灵150 g/hm2对水喷雾防治红蜘蛛,4月25日用50%多菌灵1 500 g/hm2+2%吡虫啉1 500 g/hm2对水喷雾防治赤霉病、麦蚜,用水量均为225 L/hm2。

1.4 小麦生长期的气象情况

从小麦播种到收获,总降雨量与常年持平,但苗期稍多于常年,出苗较好,由于光照减少,影响分蘖;早春气温回升慢,穗分化时间较常年偏晚,个体发育推迟10 d左右;中期降水及时,气温较高,个体发育加快;灌浆期天气干旱,气温较高,灌浆期短影响千粒重。总体上气象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利大于弊。

1.5 试验调查及统计分析

5月5日叶面喷肥后,在各个小区中选择生长一致且有代表性的样段进行观察和取样,每隔5 d每小区取50穗,烘干测其千粒重。6月3日取样调查小麦成产三因素,6月4日每小区实收10 m2计产。利用DPS 3.01统计分析软件对小麦各处理间成产三因素及实产进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并建立小麦子粒千粒重动态变化回归方程,同时调查记载灌浆期天气情况,分析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

2 结果与分析

2.1 灌浆期气象资料分析

按照14:00气温≥30 ℃、相对湿度≤30%、风速≥2 m/s作为干热风指标,根据当地气象部门观察记载资料显示5月15、17日共有2 d为干热风日,以持续2 d为干热风危害指标,则2012年小麦灌浆期没有形成干热风危害。

2.2 叶面喷肥对小麦子粒灌浆动态变化的影响

2.3 叶面喷肥对小麦成产因素的影响

小麦成产因素包括成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通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成穗数、每穗粒数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其原因是由于本试验在灌浆始期各处理基础相同,单位面积成穗数已经定局;不同处理的千粒重之间F=22.25>F0.01=9.78,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各处理之间叶面喷施不同叶面肥(调节剂)引起质的差异。进一步对各处理间千粒重进行多重比较(LSD法),结果(表3)显示,处理3千粒重最高,与处理4(CK)差异不显著,与处理2差异显著,与处理1差异极显著。说明通过不同叶面肥(调节剂)以及混合处理,对成穗数、穗粒数无影响,对千粒重影响较大,以处理3最高,处理1最低。

2.4 叶面喷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对小麦产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F=9.94>F0.01=9.78,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进一步对各处理间产量进行LSD多重比较,结果(表4)表明,处理3产量最高,与处理4(CK)、处理2差异不显著,与处理1差异极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各处理间,以处理3即阿尔比特22.5 mL/hm2(10 000倍稀释液)+锌肥180 g/hm2喷施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达7 909.50 kg/hm2,其中锌肥有助于提高阿尔比特喷施后的增产效果。以处理1即碧护可湿性粉剂30 g/hm2+安融乐45 mL/hm2喷施处理产量最低,为7 026.45 kg/hm2,比处理3减产883.05 kg/hm2,减产幅度为11.16%;比处理2减产531.60 kg/hm2,减产幅度7.03%;比对照(处理4)减产716.55 kg/hm2,减产幅度为9.25%。由于2012年无干热风天气,灌浆始期喷施上述各种叶面肥对增强小麦抗逆性,减轻高温强光照条件下的光抑制作用效果没有往年明显,故增产效果较往年偏低,但再次表明选择喷洒适宜的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是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技术措施。大力推广阿尔比特加锌在小麦灌浆始期叶面喷施增产技术有利于小麦高产,如果结合防治穗蚜和后期病害,采用药剂混合喷洒的增产效果可能会更加突出,若能配合其他技术措施则更易获得高产[13-16]。不同浓度的增产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于振文.全国小麦高产创建技术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 赵广才.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自问自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 刘清瑞,赵俊坤,牛新章,等.强筋小麦济麦20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J].作物杂志,2008(3):106-108.

[4] 刘清瑞,师东亮,牛新印,等.施氮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2):6-9.

[5] 张麦生,宋小顺,翟素琴,等.新乡市强筋小麦高产优质优化施肥决策的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29(4):5-8.

[6] 陈继珍,王咏青,张 杰.河南省小麦干热风气候特征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152-7154.

[7] 赵 娜,刘 赟.我国小麦干热风危害及其防御措施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1,1(2):68-73.

[8] 张 晓,卜冬宁,李瑞奇,等.叶面喷施微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4):747-749.

[9] 吕凤荣,李向东,季书勤,等.喷洒磷酸二氢钾和杀菌剂对强筋小麦郑麦366千粒重和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9):11-13.

[10] 李 英.叶面肥及磷酸二氢钾施用方法[J].现代农业,2009(8):23-24.

[11] 王东头.磷酸二氢钾的增产机理与效果[J].磷肥与复肥,2003, 18(1):73-74.

[12] 李永清.小麦施用磷酸二氢钾的作用机理及其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100.

[13] 赵广才.冬小麦春季管理关键技术[J].作物杂志,2007(1):40-41.

[14] 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等.冬小麦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4):690-695.

[15] 杨亚军,李利红,赵会杰,等.Ca2+对高温强光胁迫下小麦叶片光合机构的保护作用[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6):1042-1047.

[16] 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等.叶面喷施不同营养元素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4):689-694.

上一篇:微生物天然产物早期鉴别及去重复方法研究进展 下一篇:不同地膜覆盖对淀粉型和紫色甘薯生长发育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