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品形态语义的主观性

时间:2022-07-05 01:57:43

论产品形态语义的主观性

[摘要] 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以及审美情趣的提高要求产品提供更多的物质以外的功能;形态本身抽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主观性内涵给予欣赏者想象的余地和自我装饰的空间;设计者的理念和欣赏者的视知觉理解力存在一定的落差。

[关键词] 形式追随功能 主观 精神功能 视知觉理解力 落差 还原

在设计经过形式追随功能的洗礼后,人们发现销售已取代制造成了现实中的最大问题,产品的使用者――人便成了设计界和企业界需要研究的首要对象。

市场的竞争已从产量的竞争让位给了想象力的竞争;产品的说服力不仅在于产品的功能本身,而更在于它已成为消费者社会需求的标识(身份、地位、个人奋斗等)。产品的形态作为产品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它融入了设计者的主观性意念和独创性的新奇。

一、消费者对非物质功能的追求

墨子曾经说过:“食必长饱,然后求美;衣必长暖,然后求丽;居必长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人们在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后,必然会追求更高的品位。

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思想在当时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这种设计缺少对人的情感和承受力的关心,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情感诉求。设计应该摆脱功能唯一的局限性,根据人的爱好而追求更多的品质。它随着人类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它应该摆脱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模式,满足消费者更多的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要求,它要求更多的内容,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而形态语义恰好弥补了这一点。

人们不再满足于产品的物质功能,越来越注重产品的精神功能,即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差异化给人带来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消费者更愿意自己的产品被赋予一种主观性的内涵,为世人普遍所理解。它要求消费者在视觉感知的时候,能参与其中设计理念的解读。车子从二轮车到三轮车再到四轮车以及空中飞的,你用什么工具,人们就能大致猜到你是从事哪一行的,你的收入和身份大致都能被看穿。开着宝马或者劳斯莱斯的人,周围的人们潜意识里都知道他有钱,知道他是有地位的人,这是一种不需要语言表达而在大家内心产生共鸣的必然。

二、形态语义的主观性

设计往往透过产品的形态(造型、质地、色彩等),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传递着那设计的品质和魅力。形态不仅能让我们辨明事物的本质,引导我们操纵产品的使用,更能传达设计的内涵。

形态是视觉形象的主体,给人的第一印象最为强烈和深刻,它能突破文字的地域性,文化局限性,传达被人类认知的信息。形态本来就是信息传达的媒介,它寓含了设计者对事物认识的经验,文化的沉淀,情绪的变化,并且带有很多的联想和偶然性。它是建立在设计者对受众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之上。设计师赋予产品的形式因素被受众解读后,受众能明白眼前的产品是一个什么东西,它是打火机还是火柴,从它的形态一看便知。受众能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来辨明眼前的这种产品。看到打火机,受众会激发自己无意识的比较,这个火机与之前用过的火机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形态最大的功效除了让受众辨明一个物体之外,它还能引导受众去联想和探索元素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或明或暗的情感体会。它没有客观的限定什么,它留给受众大量的思维空白去联想,去自我创造,自我装饰。这比突兀的直白来的更有效果。

设计者经过收集,整理,把自己的设计主观理念,产品的特征经过再三的抽象融合在形态的变化中,受众在看到这件产品的时候,能激发自己无意识的反应,调动和激起大量的原始的逻辑感受。每个人的感受都会不一样,这是基于以前受众对该事物认知和理解的经验上来的。设计者的思想在受众的大脑里能部分的被还原,这时设计就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形态符号没有明确用文字告诉受众这到底包含了什么样的内涵,但是它含蓄的、象征性的、模糊的揭示了普遍的意义。例如,红灯是传达危险、禁止的信号;厕所墙上穿着裙子的人形标识表明这是女厕所等等。

由于设计的过程融入了太多的意念,它们是抽象思维的结果,也都是主观感受的范畴。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会穿插设计者本人很多的联想和现实生活经历,以及随时产生的灵感,这些意念都被融入了形态的表情中。它们被受众解读出来可能是另一种不同的结果。设计在创造宜人形态的同时,设计者创造的形态表情应该与消费者的心理产生某种知觉上的吻合,在高出受众理解力的同时,应该接近受众心理的期望值。不能让受众在看到产品的形态时,设计者所表达的和受众所理解的落差太大,这样的设计往往无法得到受众的认可。

三、受众的知觉感受

产品的形态是以人的感受方式将产品内在的性能体现在人们的视知觉体系中的。形态不可能脱离功能的影响而独立于形式的变化。它不仅是功能被动的外在的表现,更是积极引导人们的知觉去主动体验和把握形态之内的内在性能。设计者有意识地强调形态的形式因素和表现力,并与人们的知觉印象相吻合,以达到知觉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让受众产生在产品的使用性能之外的某种偏爱。

设计者所力图表现的情感和特征隐喻在形态的某些元素之中,在保证造型的新颖和形式的独创性之外,它应该在观众解读还原它的过程中能够再现或者部分的还原设计者的理念。不同的受众在自己的思维还原过程中,它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做出主观的判断,所以结果会有所不同。它不是数学中的1+1=2的问题,它是抽象的主观意念再还原的过程,还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见解和想法。

四、小结

设计者把自己要表达的主观情感和理念通过产品的形态表现出来,受众通过形态语义的表现元素还原设计者的理念并且参杂适当的联想和自我塑造,得到功能上满足的同时,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参考文献:

[1]包林: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论集[C].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

[2]刘永翔:产品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韩巍:形态[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龚铁:艺术设计的造型与构成[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5]方新普陆峰孟梅林:视觉流程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科布――道格拉斯偏好支出比例不变新解 下一篇:南京新街口商业圈部分困难商家的主观原因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