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对专业教师“素质要求”的问题探讨

时间:2022-07-05 12:38:22

工程教育对专业教师“素质要求”的问题探讨

【摘要】在教育部大力推行职教发展与改革的背景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在全国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高校中已经铺开。本文将结合工程专业认证中对师资队伍的五个标准要求和本专业参与专业认证的体会和认识来探讨和分析专业认证对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素质要求及存在的客观问题。

【关键词】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8-02

近10年来,中央财政在职教改革与发展各类项目上共投入专项资金1113亿,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些投入中很大一块用于师资队伍的培训。11-13年财政已安排16.6亿元,推动了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由此凸显了教师在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专业认证已被众多国家作为教育质量评价和鉴定、保证和提高的重要手段。评价机制从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高度重视“从学看教”以及教师自我评价和专业发展。这样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和标准,目前高校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和社会现实却导致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制约了当前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师工程能力发展和教师教学改革。

一、专业认证对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的问题分析

2014年第一期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培训会上,教授对专业认证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解说。下面本文结合专业认证对师资队伍的五个标准要求来分析当下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师队伍具备的“素质要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数量满足教学要求,结构合理,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对于教师的数量,基本上处于稳定发展的高校都会在人才引进的时候考虑教师的数量配备和结构优化问题。专业认证对教师的年龄和学缘结构也有一定的要求,本人所在学校通信专业的教师年龄和学缘结构比例中青年教师比例偏少。工程认证是新形势下的改革,需要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并付出。然而,专业认证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给本科生授课,这一条要求如果要真正达到,存在很多客观现实问题。首先,兼职教师的聘请问题,由学校层面聘请还是分院层面聘请,甚至是专业层面聘请呢?当然,如果是请企业或行业的专家来给学生做一次或是几次讲座,这应该不会有问题,但这不能称为兼职教师。专业认证要求的是专门为本科生定期定量地授课而聘请的行业或企业的专家才能称之为兼职教师。

(二)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从这一点看出,专业认证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目前的状况还远远不符合要求。而我们专业坚持校本研修的层次性和多元化,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校当中比较欠缺,目前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授课,一方面要做学术研究,涉及工程项目的相对较少,所以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比较欠缺,但在专业认证这样的新的形势下,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各种国内外的培训和进入企业实地考察和挂职势在必行。高校的考核机制和对教师的评聘机制与当前专业认证对教师的教学上的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工科专业来说,特别是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以后,专业认证在国内高校已成为常态,我们的专业课程中的双语教学比例应该有所增加。这个对教师来说,海外背景尤为重要。

(三)教师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

个人认为目前的教师的考核体系和职称评定制度决定了多数教师都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当中,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一流大学都有所谓的“非升即走”政策,这让许多老师都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做科学研究、写论文。在一般的高校里面教师科研经费的考核、职称的压力也不得不迫使多数老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科学研究。当然,很多高校认识到了科研和教学不可兼得,但是即使偏向教学的职称评定条件中也需要在教学上有教学项目和较高级别的教学论文和少数的科研论文,而往往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教师而言,申请教学项目、发表教学论文甚至比申请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更难。在这一点上势必约束和阻碍教师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

(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教师除了教学就是科研,教学和科研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等等,那也只能是力所能及,偶尔做做,一般学生也不太会找专业教师来咨询,除非专业教师正好是兼职做班主任工作的。大学的教学模式,教师上课后做自己的科研,学生继续上其他课程,所谓的指导咨询服务是只有少数双方主动有强烈需求意识的情况下才有的行为,往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的指导是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专业负责人在开学初或专业导论或专业讲座时才会涉及一些笼统性的指导。当然,目前浙江省出台了一项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的推行的确非常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会有很大帮助。小班化和分层教学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这也会增加教师对学生指导和提供服务的几率,但也只是由点到面逐步才能铺开,而专业认证要求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指导和服务更多。

(五)教师必须明确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专业认证要求教师要充分知晓和理解所承担相应能力导向教育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相应毕业要求,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他知道什么”,而是“他能做什么”。这样的学生是否能达到预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显而易见的。以前评价教师的标准是教师知识传授得好,课讲得好。这一标准要求对教师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要求多很高。据调查,台湾科技部长张善政点出台湾的各大学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也是经常不符业界和市场所需,学用落差严重,学生学习意愿低落、大学四年知识学习的成效不佳,美国也差不多。最近的全国性样本调查显示,36%大学毕业生在认知和知识能力并没有收获。为此,国家教育部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不断推出,工程教育认证、卓越计划、转型、课堂教学创新等等。

二、评教机制现状及分析

既然专业认证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模式要突破,要改革创新,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挑战,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那么紧随的教师的评价机制和体系是否也要创新和改革呢?既然我们的高等教育要进行专业认证,那么我们既要了解国际的专业认证,也要有自己的创新。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都是采取量化评价机制,这种数字化的评价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并不一定适应于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指导学习。而随着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在高校的推行和铺开,对教师在教学的工作要求仅仅用数字量化已经行不通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已经从重知识教学向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更合理。

目前,我国有些高校过分追求教学评价结果的数值统计和排序,评价结果过多地与教师的聘任、职称、薪酬等奖惩挂钩。结合对专业认证的认识和体会,本人认为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使得教师充分知晓和理解相应能力导向教育任务,从而在教学中落实课程中对应的毕业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满足培养目标要求。考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和发展”。通过评价帮助教师了解自身的潜力和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职责,认清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职责,通过评价持续改进,使之适合学生发展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结论

当下高校推行的专业认证工作实际上就是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从知识本位的人才观向能力本位的人才观转变。专业认证工作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得以实现和满足的首要是教师的评价理念和评价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更多的是一种“合格”、“达标”评价,而不是为了“排队”。为此,专业要建立起基于能力成长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通过建立起过程性、多元化、能力型的教师教学评价反过来“迫使”教师树立起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观。而管理层要设计出基于学生能力成长为导向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强迫”教师转变育人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适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吕丹.浅析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 职业技术. 2013(10).

[2]翁伟斌. 高等教育认证的国际态势和我国的应对[J]. 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2009 ,(9).

[3]鲁林岳, 张寿松.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段的调查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10 ,(1).

作者简介:

肖英(1977-),女,中国计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网络通信,磁电器件力学特性研究。

上一篇:浅析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演唱习惯 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探究能力的培养